南方人買菜論「兩」,
而北方則是論「幾百斤」。
尤其每年到了秋冬之時,
在東北的空地、樓道、陽臺,
都有可能看見「囤白菜」。
東北人為啥要囤大白菜?
我國白菜的栽培距今約有六七千年的歷史,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有出土的白菜籽。
白菜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葉用蔬菜,通常指大白菜。大白菜原是北方物種,後來引種南方,在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十九世紀傳入日本、歐美各國。洋白菜、圓白菜也從外國傳入中國。
經過千年的篩選和育種,現在市場上的白菜種類很多。北方的大白菜有山東膠州大白菜、北京青白、天津青麻葉大白菜、東北大矮白菜、山西陽城的大毛邊等。
南方溫潤的氣候,人們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新鮮的食材,若是買多了,反而容易腐爛。北方則恰恰相反,每到立冬前後的一段時間,氣溫急劇下降,大地封凍,舉目望去,鮮有綠色。
早年間,蔬菜種植技術基本是靠天吃飯,入冬後,市場上多數是一些凍品,比如凍豆腐、凍秋梨,加上物流不發達,運輸成本高,一到秋冬季節,大家很難吃上新鮮蔬菜。在冬季無菜的日子,北方人如何度過漫漫冬日呢?答案就是一個字:囤。
作為蔬菜界的性價比之王,便宜又百搭的白菜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主角。以囤白菜、大蔥、土豆、蘿蔔等蔬菜為主的這場活動,在東北統稱為「囤秋菜」,這是東北人迎接冬天最有儀式感的一件事。
實際上,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現在的東北冬天也可以隨時吃到各種各樣新鮮的蔬菜,但在立冬之前還是要囤上幾十顆大白菜、幾捆大蔥,仿佛這麼做能為東北人帶來一種安全感。
從白菜到酸菜
《周禮》中說:饋食之豆,其實葵菹(zū)。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菹,酢(cù)菜也。酢就是變酸、腐敗的意思(日語裡的「醋」就寫作「酢」),菹應該指的就是今天的酸菜。
北魏的《齊民要術》,更是詳細介紹了我們的祖先用白菜(古稱菘)等原料醃漬酸菜的多種方法:挑選上好的葵菜、菘菜、蕪菁、蜀芥等青菜,放入很鹹的鹽水裡洗淨,納入甕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清水洗菜,因為清水洗的菜容易在甕中變爛)。然後把洗菜的鹽水澄清,將澄清的鹽水倒入甕中,直到鹽水將菜淹沒後再蓋上蓋子,貯存一段時間後,就可以食用了。
清人謝墉的《食味雜詠·北味酸菜》也記載了酸菜的製法:「寒月初取鹽菜入缸,去汁,入沸湯熟之」。鹽菜即白菜冬天以淡鹽水浸之,一月而酸。北方的黃芽白菜肥美,醃成酸菜,韻味絕勝。
製作酸菜的初衷是為了延長蔬菜保存期限,最後卻變成了東北人餐桌上的重要營養來源。
醃酸菜看起來好像是傻瓜式的將白菜放入缸裡積壓,但不僅是個體力活,更是個技術活。大白菜要選用緊實飽滿沒化肥的,缸要洗乾淨,一點兒油不能有,石頭則要選夠平夠大壓得住的,這樣才能醃出來爽口、鮮香的酸菜。
東北的白菜有多好吃?
民間常說的「百菜不如白菜」,這句話在東北的廚房裡,得到了完美的印證。
白菜豬肉餡餃子
北方人好食餃子,白菜豬肉餡餃子受眾最多。將豬肉、白菜剁碎,加入蔥、姜等佐料拌勻,葷食鮮美盡數被白菜吸收,同時又與白菜的清爽融合在一起,是極好的葷素搭配。
亂燉
亂燉在東北所有有關白菜的做法裡面,幾乎是最不挑剔食材、不講究技巧的做法了,其精髓就在於一個「亂」字。白菜、粉條、豆腐、茄子、豆角......家裡有什麼菜就往鍋裡下什麼菜。
飯包
飯包,名思義就是用大白菜葉將米飯、花生米、雞蛋醬、土豆泥、蔥花、香菜等物料包成一個團,一口咬下去,牙齒穿透清脆的白菜葉,感受到的是雞蛋醬的鹹香、土豆泥的軟糯、東北大米的紮實、炸花生米的酥脆、還有小蔥和香菜的清爽。
辣白菜
辣白菜也是東北白菜的特色吃法之一,以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見長。白菜醃好擠掉水分,把蘋果、梨、姜、辣椒等調味料剁成泥,抹在白菜的每一片葉子上,白菜、白糖、蘋果和梨造就的甜是辣白菜的靈魂所在,醃製的手法大大的延長了白菜的存放時間。
現在物流逐漸發達,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在超市買到非應季的蔬菜,囤秋菜或許在未來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秋收冬藏」這種熱熱鬧鬧的生活儀式仍然生生不息。
百姓們為了圖個方便,願意囤菜備用,這種「深挖洞,廣集糧」的有備無患意識,深埋在老百姓的飲食和生活中,象徵著為未來的美好生活,猛填了一把柴。
素材來源:地球知識局、中國國家地理、新華網
出品: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文旅事業部
總編輯助理/文旅事業部主任:郭拴敏
編輯:宋盈瑩
責任編輯:李雪
聲明 :人民旅遊致力於智慧財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