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 墓 概 述
崖墓又稱巖墓、蠻子洞、仙人澗,是古代開鑿於山崖或巖層中的墓葬。崖墓在古時的普通民冢中很常見,墓穴也十分簡易,直接鑿空山體,可容一棺即成,有的則直接利用天然的洞穴。中國的崖墓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西漢後期開始迅速發展,至東漢風行一時,經過蜀漢兩晉南北朝,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續到明清。
在四川武勝,就有許多這些古崖墓,現在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或許你會從中獲得益處!
01山水巖崖墓群
[本體概述]
山水巖崖墓群,位於沿口鎮印山公園內,地處嘉陵江東岸山腰上。崖墓群呈上下兩排有序排列,南北長150餘米,上下高3至5米不等,分布東漢、三國至南朝時期的崖墓30餘座。墓葬由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墓門為長方形,立面逐級收斂,高0.55米至0.7米不等,甬道闊1至1.2米, 墓室最大者為M7墓,寬2.35米,深4.6米,高1.83米。
1999年12月15日至12月30日,省、市文物部門對該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出土各類遺物200餘件,遺物種類有陶俑、容器、生活冥器、錢器以及錢幣等。山水巖崖墓群延續時代長,出土文物豐富,類型多樣,填補了廣安市域內南朝至漢代考古發現的空白。
出土文物
14座墓葬共出土各類遺物458件,種類有陶俑(包括人物俑、動物傭、鎮墓獸等)、容器(包括陶器、瓷器等)、生活冥器(包括水田模型、房屋模型、水井模型、陶案等)、鐵器以及錢幣。( 具體遺物略)
02天印山崖墓群
[本體概述]
位於中心鎮天印村9組天印山上。墓群高低錯落分布於天印山四周及山南面70米的另一巖壁上,共計24座。
2011年廣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天印山崖墓群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印山崖墓
天印山位於武勝縣中心鎮天印村,與定遠古城隔江相望。其山勢崔嵬,頂上平曠,約三四丈,形如印篆,故而得名。山中崖墓甚多,其中以處於山顛的九洞最為著名,每當黎明破曉,旭日東升,嵐光四射,巖谷為之變色,古人譽為「九洞晴嵐」,被列為定遠八景之一。
遠看天印山,仿如一座古埃及「金字塔」。山勢沿江逶迤,綿延數裡;由下而上,逐級縮小,及至山頂,則如塔尖,尖上孤樹斜掛,俯瞰古城江水。
沿著山間小道,在荒草和荊棘掩映下,可爬到天印山主峰。主峰位於東徑106° 16' 18.8」,北緯30° 15' 42.8」,海拔287米。在華夏名山大川中,天印山算不得高山,談不上險峻;然而它起於四面低洼之處,仿佛拔地而起,又足顯它的高大雄偉,偉岸挺拔。
沿山巖壁上鑿有數十處墓穴,基穴依山勢不同,造型及排列各異。山的東北面共有墓穴15座,分布在長約80米的石壁上,呈「一」字形排列。其中M5墓門高1.2米,寬1米, 深0.7米, 墓室高1.3米,深2.6米,寬2.5米,頂部鑿有方形藻井。西面墓穴10座,順著山勢走向而建,且室與室相通,形成連接緊密的墓室群。南面墓穴9座,呈上下錯落分布,有的洞內鑿有石床、石桌、石凳、石灶,且有煙燻痕跡。縱觀天印山眾多崖墓,依其形制及建造風格而言,實乃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所建。
天印山為何留存如此眾多的崖墓呢?
一與古代先民的喪葬習俗有關。武勝在古代為巴國屬地,是巴人居住的地方。據華陽志記載:「巴人的生死觀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浪漫的藝術情懷,他們常用懸棺的形式對待逝去的亡靈。這種淡化了生與死界限的葬禮,仿佛生命在此不是結束,而是一次新的開始。」在武勝境內嘉陵江兩岸的山崖上留存著眾多的崖墓,一般都開鑿在人難於攀援的絕壁上,上仰藍天,下臨深淵;既有利於棺木、葬品的保存,也是古人對靈魂升天的最好詮釋。近年發掘的武勝山水巖漢至南北朝時期崖墓群,出土的大批文物展示了古代巴人粗獷尚武的藝術天性,是巴文化的重要反映。
其次,崖墓的開鑿與天印山獨特的地形有關。舉人謝彥詩云:「天印高懸第一峰, 佳山水處卜垣牆。」相傳,人類之初,天下混亂不堪,殺戮、搶劫等層出不窮,天帝為解救受苦受難的芸芸眾生,攜天印到此,尋找智慧之人, 以管理天下大事,從此天下太平。據說東漢中興之主劉秀曾來此拜玉皇而得天印,實現了他「仕宦當作執金吾,取妻當得陰麗華」的宏圖抱負。現天印山上還有劉秀臥馬石尚存,其形似馬,乃傳說中劉秀求天印之處。天印山雖不高,但山雄,壑幽,水秀,這對信奉風水的古人來說,無異是塊寶地。而在印山之顛的懸崖絕壁處開鑿墓穴,作為靈魂棲居之地,既可上沾天帝授印之仙氣,又可下俯群山之綿延,江水逶迤。
天印山崖墓大約在明代前期已被挖掘,後成為讀書人用功苦讀之地,並造就了一批文人學士,仕宦賢達。明萬曆丙戌進士張登仕著有《九洞讀書記》。其日:「予偕冢子鵬並二田讀書其中,皆年少高才,恐或放軼蕩檢,故相砥礪,準於禮法……九洞中共六人,其中四人者寢食其中,其二人間一至焉。」他們攻讀六載,其中有四人中了進士。分別為張一鯤, 自號「九洞居士」,明隆慶(1571年)進士,官南京江西道監察御史,按察副使。縣誌《張一鯤傳》雲: 「其見間博治,著述甚多。」今僅存《戰國策語》《國語解敘》行世。張一鯤在洞中苦讀時,曾在天印山九洞之北建有小魯亭,取「登東山而小魯」之意。並撰有《東山謠》,鐫刻在洞內石碣上,可惜石碣在文革時期被毀。
後有田大年(字子壽)明萬曆甲戌(1574年)進士,官副使,在縣域雙星鄉「三喜堂」小學旁現有其墓冢。明萬曆丙戌( 1586年)田大益(字損之)與張登仕同為進士,田大益後官鍾祥知縣,升兵科給事中。張登仕(張一鯤父)未官,而以山水自娛,其《九洞讀書記》曰:「九洞誠不負四人,四人亦不負九洞,乃知書不可不真讀也。」清知縣姜由範在遊天印山時寫道:「亭名小魯矗峰顛,大印如星絕頂懸,九洞煙雲橫眼低,一江蒼翠落樽前。遙連古渡嵐光秀,斜對山城月影圓,幾度登臨頻弔古,讀書遺蹟憶先賢。」
在天印山東500米處的東山上,有一怪石,高約12米,上端尖大,如圓錐倒置。詩云:「 忽從空處觀奇觀,怪石幹霄峙遠巒。」怪石之下密林中隱藏一寺,名曰「東山寺」,始建於明天啟年間,寺裡立有一碑, 上刻有《九洞讀書記》 。碑文因時代久遠, 已部分風化,今人慾使碑存,用黃漆塗之。
站在天印山頂,既可盡覽隔江古城,又可聽東山寺繚繚禪音;南望巍峨龍嶺,北眺桐子壕電站大壩。那綿延千裡的河流山川,田野村舍盡收眼底。我們想,張一鯤等能「學優入」,雖跟他們刻苦攻讀,相互砥礪分不開;而天印山鍾靈毓秀的奇洞異水,亦給了他們豐富的營養。當我們立於先人們讀書遺蹟前,怎能不回想他們「時或設席花底,執書卷偃臥讀;時或移案臨池,摹古本法書」之情狀呢?他們在洞中刻苦攻讀和憤發有為的精神,不僅使天印山崖墓遠近聞名,也給武勝美麗河山增添了無盡光彩,更為我們留下了一份極其寶 貴的文化遺產,讓我們銘記,令我們深思。
03大石壩崖墓群
[本體概述]
又名大石壩石棺材,位於鳴鐘鄉大石壩村。坐北朝南,共9座,東西向排列,分布於長約50米,高約10~ 20米的巖壁上。
04花巖洞東漢崖墓群
花巖洞東漢崖墓群位於武勝縣烈面鎮花巖洞村5組。南北向字形排列,15座, 大小規模不等,由墓門、甬道及墓室組成。墓均為單室空墓,墓簷上端刻有仿木質建築結構屋頂的浮雕,粗狀的花紋,顯得厚重大氣;墓室壁內的浮雕如木質建築的構件,墓頂雕刻著稜形日紋藻井。浮雕線條粗壯、渾厚,透露著大漢帝國昂揚、開放、積極的時代特徵。
05南溪村墓群
[概述]
南溪村墓群,又名天子墓,位於武勝縣清平鎮南溪村1組、4組及天子村4組,分布面積約2平方公裡。現存9座,均獨立成山包,兩兩並排,封土堆高3 ~4米,周長60 ~ 80米不等。
據專家考證:天子墓應屬於兩晉南北朝時期較大型的王侯墓群。如此規模的墓群在巴蜀發現實屬罕見,為研究巴蜀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06觀音寨吳氏家族墓
[本體概述]
觀音寨吳氏家族墓位於樂善鎮觀音寨村5組。始建於清道光十五年,歷經鹹豐、光緒,延續至中華民國二年( 1913)間,系當地吳氏家族墓群。墓群佔地面積750餘平方米,6座,均坐東南朝西北,上排4座,下排2座並行梯狀排列,上、下兩排間落差3米。
[文物價值 ]
(1)觀音寨吳氏家族墓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延續時間近百年,是吳氏家族入川以來繁衍、發展的歷史見證,是研究「湖廣填川」移民歷史文化、社會生活、民風民俗、宗法制度等寶貴的實物資料。
(2)墓葬群選址獨特,前俯深谷,後倚懸崖,縱排而列,布局巧妙,與自然山水相融合,反應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研究傳統風水學具有一定的意義。
( 3 )墓群碑樓浮雕圖案精美,細膩傳神,形象生動,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工藝水準;石刻文字雄渾開闊,遒勁有力,系書法藝術之瑰寶,體現出清至中華民國間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和形制特點,是葬俗、葬制等文化發展演變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
07獅子巖彭氏墓群
[本體概述]
獅子巖彭氏家族墓群,又名「桅子墳」,位於沿口鎮獅子巖村4組,系黑巖頭「老桅子墳」、蔣家溝「新桅子墳」的統稱,系當地彭氏「集族而葬"的族系墓群。
黑巖頭,其地前低後高,後背寬大,山勢雄偉,左右臨溝,民間謂為風水寶地之所在,有墓聯贊曰「獅子回頭迎白虎,觀音正坐作青龍。」該墓群始建於清乾隆四年( 1739),延續至今,共有彭氏家族自清康熙五十年(1711)「湖廣填川」入川來的前六世祖墓20餘座,,部分彭氏後裔亦葬於此,總佔地面積達20000餘平方米,各墓均坐東向西。
墓群中多數墓葬冢前建有仿木結構石墓坊,單簷或重簷,廡殿頂,部分施八字牆、抱鼓,坊上浮雕戲劇人物、瑞獸、花鳥等圖案,坊柱置對聯,陰刻楷書或行書,餘為單簷面坡式頂, 墓門均用墓碑封堵。各墓土冢多呈覆鬥狀,四周青條石圍砌。
彭氏家族墓群規模宏大、時間延續長,在川東極為少見,是彭氏家族繁衍、發展的實物見證,其墓群選址講究,是研究傳統風水學的重要實物資料。
08長河村墓
長河村墓,原名「《佳城永固》石室墓」,位於永勝鄉長河村2組譚家溝,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該墓坐東北朝西南,墓冢面積57平方米,墓寬7.1米,高5米,深8米。仿木構石墓坊,重簷,廡殿頂,兩側有八字牆、抱鼓。封土呈不規則長方形,條石圍砌。四柱三間,柱間均置墓碑,坊柱置有對聯,楷書,陰刻。1986年8月30日 公布為武勝縣文物保護單位。
09花園村墓
[本體概述]
花園村墓位於雙星鄉花園村,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坐西北朝東南,墓冢面積80平方米,為家族合葬土冢墓。封土呈不規則長方形,條石圍砌,長8米,寬9米。土冢前為三重簷廡殿式仿木結構碑樓(墓坊)。碑樓七柱六開間,通高5.3米,面闊10米。
墓坊飛簷鴟吻,脊頂中部飾纏枝紋,屋面雕有瓦壠,作筒瓦式樣,有滴水瓦當。額枋浮雕戲劇人物、鳥獸、花卉等圖案。柱間嵌墓碑,內容為墓主壽域神位、重要親友姓名等。門柱及門楣陰刻對聯,多為行楷,部分行書。碑樓兩側置「八」字儀牆,施抱鼓。
[文物價值]
該墓保存完整,墓坊雕刻精美,是武勝境內不可多得的清代仿木構石建築,對了解清代的社會生活理念、禮教、傳統道德觀念及民風民俗提供了實物例證,具有重要的文物史料價值。
10長深村墓
位於武勝縣三溪鎮長深村3組,建於清同治四年( 1865年)。該墓坐東北朝西南,墓冢面積95平方米,家族合葬墓。封土呈不規則長方形,條石圍砌。土冢前為仿木構石墓坊,坊頂已毀。五柱四間,長深村墓墓坊額枋、門楣枋浮雕戲劇人物、鳥獸、花卉等圖案,以纏枝牡丹紋飾為主。坊柱置有對聯,行楷,陰刻。兩側置「八」字儀牆,施抱鼓。儀牆頂部飾龍首龍身,作飛躍狀護衛墓冢。墓寬10米,通高4米,進深9米。
該墓墓坊細部雕刻精美,墓聯對仗工整、書法飄逸華麗,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有助於了解和研究縣域內清代以來的葬俗、葬制等。
11陳科才墓
位於武勝縣八一鄉關壩村7組,建於清代(具體年代因墓碑剝蝕嚴重無考),坐西南朝東北,為陳科才夫婦合葬土冢墓,墓冢面積34平方米。封土條石圍砌,寬4.2米,進深8米。
土冢前為三重簷廡殿式仿木結構碑樓。碑樓四柱三開間,通高4.2米。明間匾額有匾文「佳城萬古」及戲劇故事浮雕《嶽飛辭家》。大額坊上以玉帝為中心浮雕戲劇故事《八仙慶壽》。兩次間小額枋分別浮雕螭鳳、龍魚等圖案。明、次間均嵌墓碑,碑文內容為墓主壽域神位、重要親友姓名等。四門柱頂飾龍首,正立面陰刻對聯,行楷。碑樓兩側施抱鼓。整座碑樓雕刻內容豐富,線條流暢,技法圓潤,精雕細琢,典雅別致,顯示出清至民國時期武勝民間工匠的心竅與智慧。同時對於了解和研究所處區域清代以來的葬俗、葬制等也具有一定的價值。(來源:武勝文史、嘉陵瞭望)
★想獲取更多消息及服務資訊!請關注我們!
郵箱投稿:1347214363@qq.com;微信投稿:jlwj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