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眾多江南水鄉中,最讓我迷戀的,是一座2500年的古城。
這次江南之旅,我第一站是杭州,第二站是紹興。我本以為看完杭州,其他城市會暗淡許多,誰知紹興才是最亮眼的一個。
紹興古稱山陰、會稽,據《史記》記載:「禹會諸侯於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這座城市因大禹因論功行賞而生,似乎從一面世便帶著好運。
紹興是越國國都,建城於公元前490年,此時的勾踐剛經歷場大敗,正發憤圖強欲以復仇,終於演繹出了最酣暢淋漓的復仇劇。如此一來,紹興又增添了些許勇猛剛烈的英雄氣概。
但紹興最鮮明的標籤,還是那婉約細膩的江南煙雨,是淺淺盈盈的蜜語柔情。
我在紹興待了5天,深以為這裡才是最純正的江南。
紹興是真正意義上的「水鄉澤國」,河道密布,湖泊眾多。漫步市區,幾步一條青河,百米一座拱橋,白牆烏瓦的房屋坐落河道之旁,青石小巷藏匿古樹之間,連野生的青苔,都帶著脂粉的清香。
煙雨江南,水墨紹興。紹興的水鄉氣質,與鑑湖密不可分。
鑑湖是紹興母親湖,由東漢時會稽太守馬臻修建。據《會稽記》記載,馬臻修建的「塘堤周圍三百一十裡,溉田九千餘頃」,僅此一湖,便使9000餘頃土地得以旱澇保收,功在千秋萬代。
南宋後,紹興人口劇增,鑑湖被圍墾還耕,曾經煙波浩渺的水域,變成了河道和桑田,無垠的天光雲影,變幻成了小橋和殿宇。
紹興之稱恰巧就出於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將越州改為紹興,並升為紹興府。
之後的歷史一層接著一層,讓紹興水鄉也增添了文化的厚重。
有專家評價紹興,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此話真是太妙,將紹興滿城遺址,形象地闡述出來。
紹興古蹟太多,蘭亭、禹陵、魯迅故裡、沈園、柯巖、青藤書屋、蔡元培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等,這還不算遺落在河道小巷旁的古橋、老屋。
其中功勳,自然是紹興對歷史的敬重,才會不惜人力、財力進行保護修繕,順著老城區走一圈,總會遇見古老的驚喜。
老城區有一條倉橋直街,這是一條江南老街,承載著千年光陰歲月。江南的老街很多,可只有它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
走在倉橋直街,到處是古色古香的清末民初建築,房屋斑駁了顏色,發黃了門窗,卻依舊挺立不倒。街道旁也絕非吵鬧的商業店鋪,而是清一色的特色美酒、美食,既是風景,也是人文。
老街旁的河道,坐落著幾座宋代古橋,幾百年過去依舊保存完好。橋下搖曳的烏篷船,載著的也不是遊客,而是當地人日常的生活,這是一條仍倔強活著的老街。
安昌古鎮,一個滿載人間煙火的古鎮。
安昌是明清時的商業重鎮,檣桅如林、雲帆蔽日,為整個浙東地區的棉花集散地。運河穿鎮而過,河之南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這商市頗為熱鬧,家家戶戶掛著臘腸、醬鴨子,一路走去,到處都是人間煙火。
厚重的歷史,文雅的景致,理所應當地哺育出了無數才子佳人。
紹興是著名的名士之鄉,名人輩出,才子滿地。據統計,紹興出了27位狀元,成績足以傲視全國。
若說狀元太過功名,那請看下師爺的風採。紹興是「師爺故裡」,清朝時的大小縣衙,總督幕府,皆有紹興師爺的身影。無數有才無勢的紹興人,輾轉他鄉,另換方式一展宏圖,以至清代官場有「無紹不成衙之說。
明代袁宏道說:「聞說山陰縣,今來始一過,船方尖履小,士比鯽魚多」。紹興的士人比過江之鯽還多,這當然有所誇張,卻也是情真意切的描述。
三過家門不入的大禹,臥薪嘗膽的勾踐,志在沙場的陸遊,狂狷孤傲的徐渭,為自由拋灑的秋瑾,鐵骨錚錚的魯迅,他們積澱著魏晉遺風,用生命寫出了擲地有聲的風骨。
如今的紹興,似乎有所落寞,經濟上的風頭都被隔壁杭州佔了去。不過它卻也不在意,只因底氣十足,自由自在地生活著。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跟我一起感受壯美山河、領略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