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消逝的三峽風物

2020-08-28 雄鷹飛翔攝影

李暢培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告別三峽」旅遊熱,表明人們總是關注即將發生的巨變,並對在某些方面將永遠消逝的三峽風物非常珍惜​‍‌‍​‍‌‍‌‍​‍​‍‌‍​‍‌‍​‍​‍‌‍​‍‌​‍​‍​‍‌‍​‍​‍​‍‌‍‌‍‌‍‌‍​‍‌‍​‍​​‍​‍​‍​‍​‍​‍​‍‌‍​‍‌‍​‍‌‍‌‍‌‍​。

酈道元創作的《水經注》,迄今約有1500年​‍‌‍​‍‌‍‌‍​‍​‍‌‍​‍‌‍​‍​‍‌‍​‍‌​‍​‍​‍‌‍​‍​‍​‍‌‍‌‍‌‍‌‍​‍‌‍​‍​​‍​‍​‍​‍​‍​‍​‍‌‍​‍‌‍​‍‌‍‌‍‌‍​。這期間,長江三峽自身的地理變化是微小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舟楫之便,國家開始整治長江航道。最終炸除了包括灩澦堆在內的三峽著名的礁石、險灘,設置了導航的航標燈。隨著航運業的發展,木船、縴夫也絕跡了。三峽風物發生顯著改變,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在前人足跡中探尋

20世紀80年代初,我致力於蕭楚女(中共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重慶建黨的重要奠基人)傳記的寫作。寫到1922年秋,蕭楚女走水路入川到重慶工作時,我不甘心把這段旅程一筆帶過,遂決定正面敘述他的三峽航程。

三峽,我走過幾次,積累了包括秋季在內的不少觀感。但是,我所經歷的三峽都是整治後的,同20世紀20年代蕭楚女所經歷的大不相同。要真實地描繪出蕭楚女見到的三峽風物,必得下一番探尋的功夫。

舊中國赤身裸體的川江縴夫的照片,我看見過,但是更多的聲像資料就遍尋不得了。如果能找到那個時期的人在當時的記述,也不錯。時限不妨寬一點,放寬到前後一二十年。

那個時期,有哪些文化人進出過三峽?先算出川的,有郭沫若、漆南薰、陳愚生、王光祈、李劼人、巴金,還有鄒容、吳玉章、朱德、趙世炎、陳毅、聶榮臻、鄧小平……

其中,楊闇公在日記中記載過三峽,但太簡略,無法利用。吳老、聶帥有信件,但無相關記述,他們在詩詞中也無描寫。郭沫若有自傳,寫到了輪船如何繞過灩澦堆進夔門的情形。李劼人有小說,不過只寫了一點輪船行駛的狀況,完全沒有觸及三峽。茅盾的小說《虹》,寫了女主人公出三峽,但他把夔門安在了南津關的位置,首尾搞顛倒了。原來,茅公寫《虹》時並未到過四川,是聽龍門陣聽來的,又疏於翻撿,以致犯了常識性錯誤。

再算算入川的,這也不少:

蕭楚女、惲代英、張聞天,他們都是寫作高手。張聞天還以重慶為背景寫過小說,遺憾的是,他們都沒有寫到三峽。稍早一點,有鄧中夏、黃日葵、高一涵、陳啟修……只有高一涵談到過三峽。

那個時期的書報雜誌、文物資料,我儘可能地都翻遍了,就像一個發狂的淘金者。可憐,所得甚少。

歷史在這裡沉思

皇天不負苦心人,有一天,我終於翻到五四時期最大的進步社團「少年中國學會」會員楊效春的一封通信,頓時眼睛都亮了。

楊效春於1922年赴重慶從事教育工作,他在信中詳細敘述了坐木船經過三峽的情形,甚至記載了過西陵峽青灘時拉船縴夫的絕對數字——245人。從一篇新聞通訊中,我又找到了對三峽江水漩渦的描寫。這樣,早已消逝的20世紀20年代三峽風物的基本要素齊備了。

我開始把它們同我自身的觀感在頭腦中融合起來,漸漸地形成一幅動態的三維畫,這和現今我們所見的三峽風物截然不同。以下內容就是我寫進《蕭楚女傳》的《三峽》一節:

長江奔騰而來,在西陵峽深谷中轟鳴。險灘間,江水瀑布似地傾瀉。大大小小的礁石錯雜林立,白浪滿江,水在沸騰。湍流在一個梭形江灘的尖端,形成陰險的大漩渦。木船到了這裡,一旦衝不過去,像樹葉似的旋幾圈就被吞進江底。

前方峽壁腳下,一群赤身裸體的縴夫在拉上水船。他們身體前傾,手臂下垂,幾乎是在爬行;身後拖著長長的縴繩……

輪船駛過,餘浪湧向岸邊,打在縴夫們黧黑的瘦骨嶙峋的身上。他們漠然地似乎毫無感覺,只是埋著頭,垂著手,躬身在泥濘的灘上一步一步地前行;身後拖著長長的縴繩……

過青灘的最上一層時,拉大柏木船的縴夫竟達240多人。這樣拉一整天,才走5裡多路!輪船也走得這麼吃力,震顫著喘息著逆流而上。

往往一山當前,橫絕江中,水路似已到頭;峰迴江轉,卻現出兩座山來,江流夾在山間像一條小溝;再近,則懸崖陡壁高難仰視,急流驚湍令人目眩。白雲在峽中如同風帆直駛,遇上山峰則驀地衝散,輕盈地繞山迴旋。滿山蒼翠中,點染著一叢叢鮮紅的秋葉。

在白雲和秋色的背景上,一隻鷹在翱翔……

濃濃淡淡的層巒疊嶂——過不完的萬戶千門,幽深莫測,恍若置身幻景。在巫峽中不知過了多久,忽有人叫道:

神女峰!」

一處絕高的山崖與別處不同:裸露的灰色巖壁上,紅紅綠綠的草木筆法高妙地勾勒出一道道極有韻致的紋理;整座山崖籠著縹渺的緋紅的氤氳;在山崖之顛、群峰之上,卓然挺立著玉筍似的雙峰,不知是由於陽光的薰染還是秋葉的烘託,也呈緋紅;其側有一石狀如娉婷的古代女子,佇立著,凝望東方……在神女峰前,掠過飽孕的風帆和鼓蕩的激流,一隻鷹在翱翔……

啊,雄麗的江山,貧窮的祖國!同胞們什麼時候才能掙脫縴繩的羈絆,直起身來,像鷹一般自由翱翔,做這世界的主人?當蕭楚女在重慶《新蜀報》上寫文章時,也許他想起了長江三峽的航程,常用的筆名中有一個是「隼」,有一個是「鷹」。

在這由漢入川的航程中,《三峽》只描寫了灘多水急的西陵峽和幽深秀麗的巫峽,一頭一尾的夔門和南津關沒有包納其中,而瞿塘峽的雄偉,走上水是無法領略的。於是,我在蕭楚女、張聞天被重慶軍閥以「宣傳共產,鼓動學潮」的罪名驅逐出川的一節(即《風回三峽》)中,又寫了一段,以彌補這個缺憾:

蕭楚女的船輕捷地順著長江航行,越過重重青山。

這正是「五卅」慘案發生的前夕。在全國,在重慶,積年累月醞釀成熟的暴風雨已經迫在眉睫。

前方,突兀雄偉的白鹽山橫截江流,紫濛濛的桃子山從北岸昂然直上,高踞在它的後面,兩山壁立夾峙:那就是三峽的入口——夔門​‍‌‍​‍‌‍‌‍​‍​‍‌‍​‍‌‍​‍​‍‌‍​‍‌​‍​‍​‍‌‍​‍​‍​‍‌‍‌‍‌‍‌‍​‍‌‍​‍​​‍​‍​‍​‍​‍​‍​‍‌‍​‍‌‍​‍‌‍‌‍‌‍​。

像攔路虎一般蹲在峽口的灩澦堆逼進了。奔騰的江水衝擊著黝黑的礁石,彼此都狂怒了,在雪白的水花裡撕打。輪船從灩澦堆的南面掠過,噴著遊龍似的白煙進入了瞿塘峽。

蕭楚女迎風站在甲板上。重慶的經歷已然成為往事,隨著旅程的進展這往事就像隱沒在森峰峭壁之後的重慶一樣,隱沒在他的記憶裡了。他應接不暇地飽覽著峽江景色。

又見那風姿綽約的神女峰,又見那拍擊雲霄的鷹隼,又見那跋涉江灘的縴夫們……

強勁的風在三峽迴蕩。激浪澎湃。汽笛長鳴……

南津關拋在身後了,輪船駛入開闊的江面。

蕭楚女憑欄翹首,瞭望浩茫的遠方。

這叫什麼呢?我把它叫做「歷史風景畫」。畫並不高明,不過在追尋逝去的三峽風物。構思和描繪這幅畫的過程中,我很過了些快樂的辰光。

2000年秋,遂作此文以記。

相關焦點

  • 臺灣大學生赴三峽採風 追尋三峽歷史足跡
    臺灣大學生赴三峽採風 追尋三峽歷史足跡 2014年07月29日 11:22: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三峽好人》:記錄消逝的過程
    《三峽好人》 海報《三峽好人》從頭至尾都是在記錄一些正在失去的東西。《三峽好人》的另一個主角,趙濤所飾演的沈紅,同樣的也是在尋找,結果發現她所尋找的這段感情,也正在消逝。沈紅這段戲分的背景故事,彷佛可以在12年後上映於2018年的《江湖兒女》中找到答案,這種跨越時間的感覺實在非常奇妙。但這裡就不對《江湖兒女》展開討論。總而言之,沈紅的丈夫離開汾陽後,在奉節發跡,然後音訊全無。
  • 典藏三峽:消逝的大昌古鎮
    大昌古鎮全景 三峽水庫蓄水前,你去過巫山境內的小三峽麼? 遊小三峽,終點是大昌古城。可惜船多停在「小小三峽」之入口折返,遊人少有駐足大昌的時間和機會。 我有幸曾在夏夜的大昌河畔洗澡,也曾在秋風肅殺的石板街上尋覓旅店。古城門洞內外,我曾以晚來者的虔誠,用手指丈量過城磚的厚度;參天古樹下,我還用崇拜的目光,凝視過街市房頂的翹角飛簷……總之,我是三峽人,是三峽秀山麗水哺育的文化工作者,自詡曰「寫字匠」,親近三峽是緣分、描摹三峽是幸運。
  • 追尋長江三峽的名勝古蹟
    長江上最著名的是三峽,它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191公裡。造化鍾神秀的三峽,兩岸峻岭絕壁,水上煙籠霧鎖,行舟江上,仿佛置身中國水墨畫中,令人心馳神往。三峽,曾經上演了大禹治水禹劈三峽的神跡,三國時代蜀國君臣的忠義,抗戰時期守土將士的英烈……歷代名流更曾不約而同到此留下詠嘆墨跡,成就了歷史上動人心魄的傳奇三峽。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分館制」在三峽庫區開花結果
    三峽博物館與雲陽縣進行籤約柯銳 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 實習生 李茂佳近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重慶雲陽舉行雲陽文旅文創產業平臺項目籤約儀式,這標誌著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推行了五年的總分館制再次取得階段性成效
  • 《唐詩風物誌》:詩歌影像中的唐代風物
    《唐詩風物誌》:詩歌影像中的唐代風物 >   詩歌影像中的唐代風物  從詩歌中尋得的風物,不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仿若一個個光暈,從中氤氳出來的是整個唐朝的時代特徵。
  • 臺灣寫真:李梅樹的三峽與三峽的李梅樹
    中新社臺北4月14日電 題:李梅樹的三峽與三峽的李梅樹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陳立宇  臺灣也有個三峽。三峽出了個李梅樹。有人為他畫筆下的老街而至,也有人為濡染這位「臺灣美術先驅」前來。  精緻繁複的三峽祖師廟位於新北市三峽老街街底,之所以與眾不同,別具一格,是因為它的建築主持者和裝飾的設計者是一位著名的美術家,他就是臺灣已故的油畫家李梅樹。「看見祖師廟就想起了他,說到他自然會聯繫起祖師廟。」60多歲的林阿雄老人如是描述。  臺灣廟宇多見龍柱,稍具規模的兩至三對,但祖師廟卻有100多根。尤其正殿的「三層雙龍柱」,龍鬚、龍麟清晰可見。
  • 打好「三峽牌」 唱好「三峽戲」——第十一屆中囯長江三峽國際旅遊...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6日6時15分訊 (通訊員 別玥)中囯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系全國節會辦批准的常設節會項目,迄今已成功舉辦了10屆,成為了全國知名的文化旅遊節會品牌,有力地推動了長江三峽區域旅遊合作,促進了三峽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那麼,今年的旅遊節與以往有什麼不同,主要有哪些特點呢?筆者近日為你進行了打探。
  • 淺唱|三峽新韻(外一首)
    高峽平湖新三峽傳奇在時代的陽臺虔誠注目在歷史的窗口翹首期盼峽江新貌三峽激流彰顯千古風流巫山雲雨點染時代畫卷三峽大壩巨壩鎖江凸顯人類智慧百年夢圓聳成舉世奇觀已然消逝的畫面昔日三峽縴夫只是,水位陡漲已掩埋「川江號子」啊往後,我們只能在夢裡打撈縴繩和纖痕……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首個三峽文旅文創項目在雲陽試點
    雲陽「景雲碑」三峽傳媒網訊 (記者 徐志全 文/圖)6月2日,記者從雲陽縣文化旅遊委獲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首個三峽文旅文創項目在雲陽試點,圍繞文旅市場的」吃住行遊購娛」進行整體文化賦能,打造「雲遊博禮」區域文創品牌
  • 典藏三峽:消逝的香溪古鎮
    因三峽水庫蓄水而淹沒的香溪古鎮,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水經注》載「……江水又東南,經夔城南,跨距川阜,周回一裡百一十八步,西北背枕深谷,東帶鄉溪,南枕大江。」《水經注》描述的「夔城」,被考古學家認定就是香溪古鎮。
  • 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賞析
    2、我相信它們也曾以同樣的恩惠和坦白對待那消逝了的村莊。這些風物,好像至今還在述說它的運命。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著那村裡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也和他們有著意味不盡的關聯。
  • 萬川畢匯風物美 平湖萬州迎客來
    在今年重慶市區縣「曬旅遊精品·曬文創產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動中,8月27日晚,萬州區長「雙曬」直播閃亮登場,引人注目,萬州的平湖之美、風物之盛,讓人心馳神往。萬州歷史悠久,自古便是長江文明大通道上的水陸要津,水陸空鐵交通便捷。萬州人文厚重,是文人墨客駐足吟詠之地,巴渝文化、三峽文化、紅色文化碰撞融合,獨具風韻。
  • 追尋永不消逝的電波—深切緬懷保錚院士 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師生...
    追尋永不消逝的電波—深切緬懷保錚院士 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師生走訪保錚院士回顧 2020-10-29 2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峽旅遊「百科全書」正式出版
    日前,一本介紹三峽旅遊風光、地域文化、民風民俗、吃喝玩樂的大型旅遊畫冊《三峽旅遊百事通》正式出版。內容涉及萬州、墊江、豐都、開州、梁平、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等渝東北區域11個區縣,被譽為三峽旅遊的「百科全書」。
  • 新年第一個推薦,青神平羌小三峽
    樂山市中區與眉山青神縣之交岷江段有峽,名平羌三峽。杜甫詩云:「 外江三峽且相接」,所指就是平羌三峽,宋代稱湖襄峽,明代始稱平羌三峽,分別稱為「上峽、中峽、下峽」。現在或稱「嘉州小三峽」或稱「岷江小三峽」。
  • 典藏三峽:水淹岸,舊山水在文獻裡封存
    大壩攔江,江水攀升,海拔175米水位線上,諸多文物古蹟沒入水底,諸多人文景觀永遠消亡,許多承載千年歲月風雨傲然屹立古鎮亦隨之消逝。 「高峽出平湖」後,著名的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及其上遊庫岸兩旁究意發生哪些明顯的變化呢? 一一這需要認真梳理。
  • 區長縣長曬精品 | 三峽庫心 長江盆景
    這是一次動感之旅,看不膩的烽煙三國,玩不盡的新潮電競,聽不完的動情音樂,跑不夠的三峽馬,在忠縣,每天玩得都不重樣。這是一次田園之旅,詩意田園孕育庫心美味,獨到匠心巧作一方風物。「三峽庫心,長江盆景」,忠縣雙曬帶你踏上庫心之旅。主辦單位:沙坪垻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主編:蔣頻編輯:庹世超沙坪垻微政務來源於新重慶客戶端
  • 賈樟柯《三峽好人》——在菸酒茶糖中品嘗現實的殘酷
    2006年《三峽好人》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獲得了金獅獎,這也是賈科長為數不多的在國內影院中得到發行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拍攝其實並不在導演的預計當中。2005年,賈樟柯陪畫家朋友劉曉東到三峽庫區寫生,當時正值三峽移民和三峽大壩的水利建設,親眼目睹這片無數文人騷客詠嘆過的河山發生巨變,導演萌生了想要為這片土地和空間進行記錄的想法。於是前後準備十五天,《三峽好人》的拍攝便開始了。一如既往的記錄風格,以「尋找」為主題,韓三明尋找妻子,沈紅尋找丈夫。鏡頭追隨兩位尋找者的目光,將三峽的空間在熒幕上一一呈現。
  • 旅遊:《江水》篇中的長江三峽
    北魏地理學家郵道元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記錄了我國一千多條水道的源流,以及所經地區的風土人情、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和神話傳說,它用精美的文字再現了祖國的風物最色,具有濃鬱的文學色彩,對後世遊記文學的發展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