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
螢屏熱播脫貧攻堅劇
《花繁葉茂》:看鄉村脫貧奮鬥故事
「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脫貧攻堅重點播出劇目,由中央電視臺、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出品的電視劇《花繁葉茂》,5月11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晚間黃金檔首播,與觀眾一起走進西南鄉村花茂村,感受脫貧攻堅的真實進程,感受鄉村蛻變的風土人情。
《花繁葉茂》改編自歐陽黔森創作的報告文學《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該劇由尚大慶導演,王迅、朱墨、邵峰、尚大慶領銜主演,生動表現了西南鄉村花茂村乃至楓香鎮的眾生百態。
《花繁葉茂》以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為背景,講述了地處黔北地區的楓香鎮花茂村、紙坊村和大地方村等幾個村寨從貧困到小康再到「百姓富、生態美」的蛻變,生動刻畫了駐村第一書記和鄉鎮及村幹部勇於擔當、忠誠奉獻的人物群像,反映了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精神風貌,是全國幹部群眾團結一心奮力拼搏奔小康的一個縮影。
劇中的花茂村原名「荒茅田」,位於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東北部,全村總面積9.8平方公裡,2012年以前是一個「出行難、飲水難、村民增收難」的典型貧困村。近年來,通過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曾經的「荒茅田」變得「花繁葉茂」。2020年3月,革命老區遵義市實現整體脫貧,徹底撕掉了絕對貧困標籤。
《花繁葉茂》的故事從花茂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歐陽採薇與花茂村村支書唐萬財的工作開展講起,作為遠近聞名的「唐三草」,和歐陽採薇這朵看似嬌弱實則韌勁十足的「花」,兩人將如何紮根農村,與鄉村共同成長,最終讓花茂村迎來花繁葉茂?
從「荒茅田」到「小康村」,花茂村幾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田園。花茂村的發展是貴州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建設新農村的縮影,鄉村巨變的背後更是各級黨委政府擔當作為、苦幹實幹的現實寫照。電視劇《花繁葉茂》正是以花茂村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為背景,講述了新時代貴州幹部群眾戰貧困、謀發展、奔小康的生動故事,充分體現了新時代貴州精神。
(綜 合)
《遍地書香》:「鄉村愛情」味的扶貧劇
電視劇《遍地書香》劇照
文化扶貧生活輕喜劇《遍地書香》接檔《獵狐》登陸北京衛視黃金檔。該劇由張繼擔任編劇,曾執導過甘肅本土電影《紅盾先鋒》的導演楊真執導,來喜、王雅捷、範雷、牛犇、廖京生、盛石頭等領銜主演,講述改革開放以來,「翰墨書香」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強大生命力,通過駐村第一書記到村工作後,圍繞精準扶貧,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營造好讀書、讀好書、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繁榮發展新局面,以小見大地表現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就。
張繼是中國當代鄉村現實主義小說代表作家之一,被稱之為農村題材創作的黑馬,作品有電影《男婦女主任》、電視劇《鄉村愛情》(1-10部)等。
張繼的家鄉棗莊與臨沂毗鄰。為沂蒙山打造一部電視劇,是張繼和臨沂籍導演楊真的約定。2017年他們一拍即合,感覺實現那個莊重約定的時機到了。他們多次深入沂蒙山區,調查採訪,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並通過無數次的溝通交流,碰撞出了靈感的火花,2018年夏天《遍地書香》開機拍攝。
《遍地書香》的故事並不複雜,從城裡文化館來的駐村第一書記帶來了一車書,並讓村裡的人都來讀書,圍繞讀書發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但是慢慢地人們發現這裡的一些人開始有了變化,繼而整個村莊有了變化,到後來最後一個貧困的人成了全村最有錢的人,村莊的書香氣息吸引城裡的投資商前來考察旅遊開發項目,使得村莊迎來了美好前景。
作為一部表現文化扶貧內容的電視劇,該劇很好地回答了到底應該如何有效扶貧的問題,並且有生活、接地氣。另外,該劇很好地契合了文化建設和全民閱讀這一關鍵點,在立意上樹立了創新性標杆。
該劇成功塑造了一批鮮活的新時代鄉村人物形象。劉世成、張有才、文秀、陳三國形象飽滿,個性獨特;李化邊、王可靠幽默風趣,活靈活現;尤其是老支書張繼勤、老婦女主任李煥榮以及老黨員高爺爺等幾個老人形象的出現,讓大家不覺眼前一亮。他們並沒有因為年老就落後,相反他們仍在用自己的方式發揮著餘熱。
駐村第一書記劉世成,一反過去英模人物高大範式,讓曾出演過眾多滑稽人物的來喜擔當,這本身就是一步險棋。劉世成看似有些呆萌,不是那種能說會道的人,似乎也沒有多大的本事,但隨著故事的推進,才知道這是個大智若愚式的人物。他錦囊裡不缺妙計,在工作上有他自己的一套,他把老百姓像過去的老八路敬重根據地的群眾那樣地敬著,為了群眾他奉獻出所有家財,甚至借錢扶貧,他不急不躁,看似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最後所有難點都被他攻克了。陳三國是這個村最窮的人,讀了書之後,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成為全村最有錢的人。然而當他實現了這個目標,仍不滿足,他又有了更高的目標,那就是:要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關於陳三國這個人物預先做了大量的鋪墊,他如何窮,如何自閉,如何頑固,如何不講道理,這些都為這個人物最終發生質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些年,農村劇越來越難拍,因為農村正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創作氣息很難捕捉,因為它變化太快。《遍地書香》編劇張繼顛覆式的創作表達與導演楊真在拍攝現場較真式的拿捏、接地氣的藝術塑造,讓整部劇別開生面。
在喜劇創作過程中,楊真強調的始終是一句話,搞笑我們是認真的。電視劇裡笑點很多,它們不僅來自陰差陽錯和誤會,還有不失幽默的語言風格和極其鮮活的人物性格塑造,這是比較有難度的一種表現手法。
(楊文杰)
《我的金山銀山》:「與眾不同」的主旋律作品
扶貧題材電視劇《我的金山銀山》日前在東方衛視播出。該劇以改革開放和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工作為主線,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農村扶貧第一線的故事。該劇由範明、是安、王薇、代樂樂等主演,幕後陣容更是值得關注。導演沈嚴、賁放,沈嚴曾以《中國式關係》獲「白玉蘭」獎最佳導演;編劇徐君東、任雁曾是《炊事班的故事》的編劇。
該劇導演賁放介紹,創作之初,主創團隊就決心要做出一部「與眾不同的主旋律作品」,而首要任務就是要讓觀眾喜歡上這部劇。因此,《我的金山銀山》具有較強的喜劇特質:「喜劇是最好的切入點,大家茶餘飯後,都喜歡看一些輕鬆活潑合家歡的題材,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儘可能地加入各種笑料,提升本劇的觀賞性。」而在笑聲之中,把中央精準扶貧的精神傳遞下去。
該劇劇本歷時四年打磨,主創團隊更是跟著出品方走訪了福建的幾個貧困村,了解當地的情況,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創作素材,以此定位了《我的金山銀山》要全面展現脫貧的相關政策,「讓還處在貧困地區的人民看了後可以學以致用」。劇中分別展現了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電商扶貧、企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等。
賁放認為,中國其實已經摸索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模式,沿著這個模式做下去,大家會發現農村的商機是非常多的。「現在很多年輕人也都看到了這樣的商機。比如電商扶貧,家家戶戶都在各大電商開店,電商平臺也都建立了扶貧專區支持鼓勵農戶賣自己種植的農作物,最終都會產生很好的收益。」
「拍農村題材,不意味著就要拍得土,拍得俗。」賁放說。他認為《我的金山銀山》裡有許多年輕元素,很多喜劇段落也是為年輕人量身打造。中國農村人口佔比很大,就像我們愛看都市劇一樣,他們也希望看到貼近自己生活的影視作品。而且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平時也喜歡看農村劇。城裡人現在一到周末就願意開車去村裡玩玩,回歸恬靜的鄉村也是繁忙的都市人嚮往的生活。
賁放表示,在這部劇的創作之初,我們就決定要娓娓道來地講好每一個小故事,做出一個紮實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做主旋律劇一定要避免假大空,喊口號,讓觀眾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憑空想的故事遠不及生活裡的故事精彩。」 (澎 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