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與地球
人是當今地球上唯一會用火的動物。原始人向現代智人轉變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火。
人類從自然的「天火」現象中找到了利用木柴燃燒來獲取能源的方式。
在久遠的歷史中,人類利用木材、秸稈等植物的莖幹作為主要的燃料,這一時代被稱作「薪柴時代」。
工業革命時期,能源結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從生物質能源轉向了礦物能。
19世紀內燃機的發明,石油開始進入人們的使用範疇。
人類社會的進化,就是在逐漸使用新能源、用新能源替代舊能源的過程。能源的能量密度越來越大、單位能源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這是人類進化中主軸線。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被統稱為碳基能源。碳基能源引領著人類從農耕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使得人類的生產力和財富創造能力發生了質的變化。
當然,碳基能源的使用也有缺點:第一,碳基能源是千百年前埋藏在地下的含碳物質轉化而來的,用一噸少一噸,不可持續。第二,碳基能源的使用對環境產生了非常大的破壞。
團多多商城,團得稱心,多得開心
一次能源指的是原生態的、以原始物料形式存在的能源,比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太陽能、風能。不可再生能源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化石能源(碳基能源),不能持續循環利用。而可再生能源主要指水能、太陽能、風能等,它是可以循環再生的,是生生不息的。二次能源是與一次能源相對應的,經過人們加工的能源。比如電力、煤氣、蒸汽、石油製品等。碳在大自然中的循環本來是處於相對均衡的狀態,有了人類的大規模使用後,現在這個循環並不平衡,出現了所謂氣候危機。比如今年北京氣溫特別低,這就與極端氣候現象相關。未來海平面可能會上升,糧食會出現大規模減產,一些島國甚至會被淹沒,地球物種將受到很大的破壞,發展中國家受害更為嚴重。然而,地球不需要人類拯救。地球甚至可以不需要人類,但是人類需要地球,因此人類需要自救。70年代的著作《增長的極限》中認為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地球的增長極限將在100年內發生。現已過了五十幾年,它所說的「增長的極限」離我們只有五十幾年的時間了。2015年,在中國等國家的積極推動下,《巴黎協定》提出了全球溫控的目標:爭取把溫度變化控制在1.5-2度以內,同時要求各國主動、自主貢獻減排,並提出了全世界低溫氣體排放的戰略。
二、碳達標、碳中和——「30/60目標」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75屆聯合國大會上莊嚴宣告:「2030年前中國要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業內稱之為「30/60」的氣候目標。關於碳達峰,中國2030年碳排放的峰值大約是140億噸,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的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碳達峰的主要措施是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終端部門的電氣化,引入碳市場機制,加大低碳能源開發的力度。三、碳市場簡說
實現「30/60目標」有一系列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宣傳教育、技術手段、以及經濟手段。一是命令型的,主要是通過政府強制命令來實現減排目標,然後層層分解。行政命令在特定階段是有效的,但長期效果並不好,最後就變成了「八路軍糊弄共產黨」(下級糊弄上級)。二是財稅型的,比如碳稅、碳補貼等。這種辦法好處、壞處都有,最大的缺點是約束機制強、激勵機制不足。三是國際上普遍通用的排放權交易的市場方法,它可以產生一種積極的抵消作用。市場型政策的興起源於它的成本效益、全面性和靈活性。它的政策工具形式多樣,適用於不同的情景,綜合協同效應比較好。而碳排放本質上是一個經濟行為,最終還要靠經濟手段來解決。1.碳市場的基本模型是「Cap-and-trade/Offset」碳交易是二氧化碳排放權的買賣,是政府在確定碳排放總量目標、並對碳排放的配額進行初始分配後,企業之間以排放配額為標的進行的交易。本質上是由排汙者買單的一個機制。這種機制可以匹配激勵與約束,並能使用多種工具進行。2.碳市場的起點應該是確定的、剛性的減量(cap),是國家確定的減排總目標,也就是「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相關管理部門要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排放協同控制等因素,以立法的方式確定碳排放總額和年度的減排量。接下來要確定減排的主要責任主體,可以分行業或分減排量的大小,抓住主要矛盾。這一輪中國碳市場規定了年排放2.6萬噸以上、年用煤1萬噸以上的電力行業是第一輪的減排主體。明確責任後,將外部性儘量內部化。對總量的確定應該是寧「嚴」勿「寬」,寧「緊」勿「松」,特別在剛啟動的時候。碳排放的額度是碳市場排放企業獲得的、在特定的時間的溫室氣體排放許可權,通常以「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碳市場的建立賦予了溫室氣體排放權的稀缺性,配額便有了經濟價值,需要科學而嚴格的分配排放額度。目前中國二氧化碳監測有相當的難度。科學分配額度分配額度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免費分配法,另一個是有償分配法。目前中國碳市場在起步階段主要採取的是免費分配法。免費分配法有幾個邏輯:一是歷史法,基於企業的歷史排放情況發放配額;二是歷史強度下降法,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降低排放強度;三是以行業排放標杆值作為基準,高於基準以上的就必須減下來。不同企業減排的難度與成本不同的,因此可以引導減排相對容易的企業多減排。由於碳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單純的行政命令實際效率較低。在碳交易市場環境下,政府也可以通過市場補貼、罰款等監管手段來提高企業碳減排的積極性,遏制不減排的行為。5.餘額市場交易,只要能夠計算清楚減排成本和減排收益,企業就會大幅度地、積極地減排餘額市場交易是有時間軸線的,一開始減排的邊際成本較低,越往後減排的難度越大。因此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儘可能地在一開始多參與減排,並在市場上將其兌換成收益。政府也可以通過這種機制來鼓勵企業多減排、早減排。對於限期內減排難度較高的企業,比如行業技術進步存在難度,就只有到市場上隨行就市的購買減排額度。碳交易作為一種市場機制,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配置,達到總量控制和公共資源合理化利用的目標,使全社會的綜合減排成本降到最低,從而使得社會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對於減排成本高的企業,碳市場鼓勵企業進行市場購買,補足配額缺口,降低減排成本,讓減排成本低的企業多減排。本質上,碳交易就是通過市場機制「獎優淘劣」,實現買碳有成本、賣碳有收益、投資有回報的邏輯循環。碳交易市場,不僅有激勵,也有約束。它建立了一整套的履約機制,未按期完成履約量、且不購買碳配額的企業,將面臨處罰。它有堅實的法律基礎和有效的約束機制。罰款的額度取決於立法罰款的強度。我一直強調不能只是象徵性罰款,一定要數倍於碳市場價格,要讓企業感受到疼痛。此外,碳市場還有信用管理,罰款事小,失信事大。要通過綜合手段,包括信用記錄、國企績效評估等手段的綜合運用,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區塊鏈的應用,可能有助於應對碳市場的重複計算、透明度、可擴展性等挑戰,提高碳市場的可信度。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可能尤其適用於自願減排等小額、零散的市場。數位技術會加速碳市場的連結,助力能源轉型。未來,碳市場會逐漸演化出一系列創新型金融工具,比如針對碳權排汙權的質押融資、針對節能低碳項目的項目融資、公司綠色低碳產業基金、綠色氣候債券、碳期貨、以碳產品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等。這些都可能使碳配額的價值最大化,並可能成為一種面向公眾的理財產品。碳市場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工具,但它顯然不是唯一的政策工具。綜合利用稅、財政的激勵措施、約束罰款措施、金融、宣傳教育、技術推動等相關工具,會使得碳市場的綜合效益變得最大。碳市場是一個相對專業的市場。因為二氧化碳排放不存在實物形態,對其核算與監測就顯得非常重要。在自願減排市場中,審核與核查、項目開發與管理都有一系列的方法學和行業規範要求。只有專業的中介機構,才能依據對應的方法學,來對項目進行專業識別與開發,撰寫相關的項目設計文件,負責項目的申報及管理。中國的碳市場目前已經基本具備了啟動條件。因為發電行業大約佔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1%,因此首次納入配額管理的是發電行業的2225家重點企業。中國地方碳市場的積極探索,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節能減排進行了有效的探索,為全國碳市場的正式啟動起到了有效的試點和推動作用。四、碳中和與國民財富
第一,中國的發展模式會發生深刻的轉型,會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原來的高速度發展,真正轉變成高質量發展。另外,會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節能提效。第二,中國的能源供應模式會發生轉換。未來要想做到碳達峰,首先要做到煤達峰。煤炭的使用量只能下降、不能上升。第三,消費模式和生活模式會發生轉變,要減少需求、提高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倡導生活的簡約化。第四,投資界預測,中國要實現「30/60目標」,總資金需求約140萬億元,年均約3.5萬億,長期資金缺口年均在一半以上。因此,氣候領域蘊含著巨大的投資可能性。中國的能源結構將發生根本變化,這會改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國的措施,首先要降低鋼鐵、水泥、建材的煤炭消耗,預計2035年水泥、建材零排放,鋼鐵長流程「淨零」,石油逐步退出能源、特別是發電行業。其次,發電行業將逐步被非化石的電力替代,要啟動CCS(碳捕獲與利用)和CCUS(碳捕獲與封存)在這一過程中的總量。2050年中國電力需求14.5萬億度,煤炭發電要由目前的5萬億噸大幅下降到2萬億噸。實現「30/60目標」最關鍵的因素是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將催生新的產業、新的創業、新的就業機會,這與國民財富有極大的關係。儲能技術是光伏、風電等要想成為高效率電能必要的技術支撐,未來儲能技術也會有很大突破。所謂自願減排,指民眾將衣食住行與減排結合起來的行動。公眾的自願減排行為會對全國的碳市場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民眾的節能意識會提升,會踐行低碳生活、消費模式,人們會更理性的消費,消費需求也會逐漸降低。團多多商城,團得稱心,多得開心
其中技術創新的作用會更大,物的比重在降低,可再生能源迅速增加,不可再生能源將逐步退場,零碳能源將成為主流,碳基能源在逐漸降低。在這個過程中,碳市場將發揮重大作用,人們的財富觀念將發生深刻的變化。總策劃:朱老師
編審:邱老師
審核:鄧老師
商務合作微信:Lawer8000
改編自:碳中和、碳市場與國民財富/公眾號:金融讀書會 作者:熊焰
(掃描下圖二維碼,👇看看商城有什麼買吧)
(點擊下圖二維碼,👇趕快關注吧)
您若喜歡,支持我們,點擊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