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鋪前漁港:疍民不舍的家 華僑夢繞的根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中新網文昌9月26日電 題:海南文昌鋪前漁港:疍民不舍的家 華僑夢繞的根

  中新網記者 洪堅鵬

  「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千」。

  相關史志的這句話,記錄下了1605年7月13日發生的海南瓊山地震。這次地震導致瓊州海峽東南側與瓊北陸地相連的海底及與海相連的瓊北東部一些沿岸陸地大面積同震快速下沉,使得原先為陸地的東寨港、北創港和鋪前港及其以北海域等地區大面積陸陷成海。

  位於文昌的鋪前港,由此形成一個避風的天然良港,漁業和商貿受其滋養得以發展。

  疍民不舍的家

  走在鋪前鎮勝利老街,一座座百年舊騎樓與新修的樓房形成鮮明對比,兩旁的雜貨店、理髮店、食鋪令人頓覺時空交錯。沿著老街向西深入,一股腥鹹的味道隨風飄至,鋪前漁港便出現在眼前了。

  下午時分,出海的漁民滿載而歸,鋪前港的平靜被漁民、魚販的吶喊聲打破。遠處,正在建設中的鋪前跨海大橋逐漸成形。

  在鋪前鎮一隅的鋪漁村,今年79歲的疍民楊愛娥和鄰居們,在巷子裡將蝦一隻只地串在魚鉤上。這些來自廣東陽江一帶的疍民,已在鋪前居住了幾代人,他們一直以來都用上百米長、布滿魚鉤的魚線「放釣」,以此謀生。

圖為鋪漁村的疍民給魚鉤穿上蝦餌。 洪堅鵬 攝

  楊愛娥回憶,小時候和家人都是在船上居住,在海南與廣東的沿海東奔西走捕魚,直到海南島解放後,他們才在鋪前上岸,「那時候我們都搭茅草房居住,颳風下雨天會漏雨,一家人就只能圍坐在一起,想睡也睡不了。」

  79歲的疍民楊愛香說:「因為海南的治安很好,我們將船拋錨後可以一覺睡到天亮,鋪前港離漁場也很近,所以那時疍民就流傳著『東走西走,不如鋪前和海口』的說法。」

  後來,疍民們陸續上岸聚居,逐漸形成了現在近兩千人的鋪漁村。

 圖為鋪前漁港。 駱雲飛 攝

  如今的疍民,仍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習俗,如疍家人婚嫁在進門或出門時,各位親戚都會唱鹹水歌以表示祝賀;忌諱買魚的人從船頭上船;吃魚時忌諱將下面的一層翻過來……

  生於1990年的馮志良說,他這一代人從小就沒有挨過餓。「80年代以後,魚蝦有價有市,疍家人生活才有了很大的改善,過去祖輩們都是吃魚,或拿漁獲跟岸上的居民換米換菜,常常吃不飽。」

  他和父親通常在凌晨出海「放釣」,如果收穫豐富,往往能支撐家裡幾個月的生活費用。不過,隨著近海漁業資源減少,漁獲已大不如前。

  鋪漁村村委會主任楊繩騰介紹,如今鋪漁村仍有90%以上村民以漁業謀生,部分轉型營商,做魚販批發海鮮或是進行養殖,也正是利用了鋪前靠近省會海口的優勢。

  楊繩騰希望,政府部門對鋪前漁港、老街加大保護和維護的力度,將鋪前鎮打造成為一個文化小鎮,讓疍家人可以從中獲益。

  華僑夢繞的根

  勝利老街是鋪前的地標,也是鋪前作為僑鄉的重要特徵。

  海口瓊山中學退休教師、鋪前鎮志撰寫人之一張光濃,是土生土長的鋪前人。他介紹,從明朝起,就有海南人經鋪前港下南洋,每年有成千上萬人經此「南下」。1877年左右,僑居海外的文昌人回到鋪前,建起了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上世紀20年代,在新加坡華商王華瓊的主導下,騎樓建設按照規劃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勝利老街,人稱「過街」。著名的溪北書院便坐落於老街周邊。

圖為鋪前鎮美寶村的南洋建築。 洪堅鵬 攝

  鋪前鎮嶺鬥村潘正沂、潘正漢兩兄弟的祖父,便是從鋪前港出海去越南謀生。潘正漢說,清末民初時,祖父攜家眷到越南廣義,租地種甘蔗,開辦了一家小糖廠,從此把家安在了越南。

  由於村人互相傳幫帶,廣義聚居著不少鋪前人,嶺鬥村大多數村民都有海外關係。

  「直到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我伯父潘藻江1937年瞞著家人前往延安進入『抗大』學習,畢業後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後被國民黨抓獲而犧牲。六叔參加了海外華僑進步組織,成為華僑與中共的聯絡人,在柬埔寨進行地下工作。」潘正漢介紹。

  1947年,由於越南抗法戰爭愈演愈烈,年幼的潘正沂兄妹等人隨母親從廣義乘船回海南躲避戰禍。「從越南回海南的途中,我們在海上飄了近一個禮拜,還差點遇到海盜。」潘正沂說。

  最終,一家人順利回到了海口,再換船至鋪前港,步行數公裡,幾經輾轉回到了祖輩紮根的嶺鬥村。

  潘正沂回憶,回到鋪前後,母親開荒種地,也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勉強度日,撫育子女。家裡的楊桃樹結果後,母親便從嶺鬥村挑著楊桃步行到鋪前港,乘船到新埠島再換船到海口售賣。

  2000年和2007年,潘正沂、潘正漢兩兄弟分別從海口畫院、中共海口市委辦公廳幹部職位退休。

  離嶺鬥村不遠的美寶村,也是個著名的僑鄉,每家每戶都有親人僑居泰國、新加坡、越南等國家,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幾座上百年歷史的南洋風格大宅。

  今年80歲的吳多福便居住在由叔公建起的大宅裡。他1939年生於泰國曼谷,1949年隨母親回到文昌。吳多福說,以前國內沒有水泥和鋼筋,蓋房子用的材料都從泰國用船運回鋪前。

  鋪前港成為鋪前人「下南洋」的重要出口,亦是當地重要的物流入口。這促使鋪前鎮逐漸發展成一個商貿中心,至民國時期最為繁榮。

  張光濃介紹,經過考證,海口的中山路、得勝沙騎樓多由鋪前商人建造,而鋪前老街的形成比海口的騎樓要更早。昔日的鋪前老街曾開辦了糧行、絲綢店、鹽行、木材行、藥材店以及代理國外商品的「九八行」,更是瓊文地區最早有電燈的街市。不過在日本侵瓊後,鋪前港的商人們紛紛逃離,鋪前鎮的商業由此衰落。

  如今,鋪前跨海大橋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它建成後將把文昌、海口連為一體,將有效發揮海口輻射帶動功能,促進鋪前煥發新生。

  對鋪前大橋的建設,張光濃滿懷期待:「大橋把海口、文昌的距離拉得更近,鋪前將成為海口的後花園,肯定會帶動鋪前的經濟、旅遊發展,商貿發展煥發新生機可期。」(完)

相關焦點

  • 通訊:海南僑鄉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
    勝利老街是文昌鋪前的地標,也是鋪前作為僑鄉的重要特徵。 凌楠 攝中新網文昌2月17日電 題:海南僑鄉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記者 張茜翼海南知名僑鄉文昌市鋪前鎮的早晨並不寧靜,新建好的鋪前大橋下,腥鹹的海風吹來,漁民、魚販的吶喊聲此起彼伏。
  • 文昌鋪前美食
    當地人食用糟粕醋的歷史已無從考究,但這份始於鋪前民間的美食已然成了食客難以忘卻的舌尖記憶,代代相傳。 推薦店家:阿妹糟粕醋、林花糟粕醋 鋪前馬鮫魚 海中極品 論名氣,與糟粕醋不分上下的便是鋪前馬鮫魚。海南多地都產馬鮫魚,但唯數鋪前深海馬鮫魚品質最為上等。
  • 海南文昌:繁榮的古代漁港,今天的旅遊名勝地,你去過嗎?
    鋪前地處瓊州海峽出海口,內連瓊北腹地,東南以珠溪河和各鄰鎮為界,是海南的「島中之島」。該鎮依港傍海,漁業發達,華僑眾多,蘊育出豐厚的漁港文化及僑鄉文化,是文昌市的僑鄉、魚米之鄉。鋪前地處瓊州海峽出海口,內連瓊北腹地,東南以珠溪河和各鄰鎮為界,是海南的「島中之島」。
  • 海口到文昌鋪前鎮只需20分鐘?鋪前鎮美食美景提前了解一下!
    以前從海口到鋪前鎮吃個海鮮、逛個老街,都要費勁繞上一大圈,開車最快也要花費1個半小時
  • 相約文昌鋪前,賞遍美景吃夠美食
    鋪前老街  鋪前老街(現名勝利街),因鋪前港鼎盛的歷史而久負盛名。該街始建於1895年,長約400米,呈S型,店鋪建築跨人行道建,在馬路邊相互銜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形成典型的南洋騎樓建築風格,沿街各建築立面、柱體、牆面圖案、女兒牆無一雷同。
  • 海南周刊|文昌鋪前百年林家大院:中西合璧 古韻猶存
    現年75歲的老宅主人林道芳,是林家大院的第四代傳人。他說林家宅始建於清代,至今已經有120多年歷史。當年生活在鋪前的曾祖父林鴻運靠捕魚為生,但維持不了家中生計,與許多下南洋謀生的人一樣,去了新加坡,後來又輾轉到越南謀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林鴻運娶了一位越南女子為妻,憑藉著娘家的相助,從法國人手中獲得洋酒的代銷權,抓住了機遇,從此林家的生意興旺起來。
  • 文昌鋪前騎樓老街:影視人嚮往的南洋文化「活化石」
    最近,海南本土緝毒題材電影《無毒島之狩獵行動》在海南省文昌市取景,將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文昌市鋪前鎮騎樓老街作為拍攝地,充分凸顯了騎樓百餘年歷史的真實風貌,顯然已成為居民與遊客們回憶那個久遠年代的「活化石」。如今的文昌鋪前鎮騎樓老街閒悠且充滿溫情。許爾生攝影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讓人充滿想像與好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漁港起 百業興 城鎮旺
    如何在進行漁港建設的同時,將漁業產業、漁業風情小鎮和漁民生活相融相生、實現一體化發展?如今,一批具有濱海特色的漁業風情小鎮正在海南華麗綻放,生動詮釋了具有海南特色的現代海洋漁業與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之路。  以港興業  1100多公頃碧波蕩漾的港灣裡,600多家漁排星羅棋布。
  • 海南故事 | 文昌:航天文昌 魅力僑鄉
    鋪前漁歌鋪前圩老街鋪前馬鮫魚鋪前糟粕醋(中國名校、中國百強中學網名錄、「超級中學」名錄)文昌華僑中學(海南省一級甲等完全中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文昌學校(籌)以及其他30多家中學、學院
  • 雙語丨海南方志:文昌(上) 逛文昌古蹟 看華僑之鄉
    今天讓我們跟隨《海南方志》英文版,一起走進文昌,逛逛文昌古蹟,看看華僑之鄉。Today, let's follow "Hainan Chronicles" to stroll around the historic sites in Wenchang - the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 最新推薦|疍家人之於漁港碼頭的故事,領略海南各大漁港風情
    疍家人是一群居住在海上的打漁人家,由於其經常居無定所,而每一個艘船就代表一個家庭或家族,長年在大海上漂浮和遷移,而面對大自然的力量,在大海上就如一個易脆的雞蛋(疍),所以才稱為疍家人。在海南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各個漁港和碼頭,因為漁港是我們居住的地方,碼頭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在疍家族裡,有許多的老人是一輩子都沒上過岸上,生老病死船和大海就歸屬。在疍家族裡,每個人都經常會得聊的事情就是,那個港口的碼頭比較好,哪個海域的魚是比較多的。而我們的故事就是漁港碼頭的故事。
  • 臺灣文昌祠主神「文昌帝君」 首次出巡繞境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臺灣傳統藝術中心文昌祠主神「文昌帝君」,首次受邀出巡,6日參與利澤簡八大莊平安繞境活動,透過該中心個人社區網站發起的「你推文昌帝君一把、文昌帝君推你一把」活動,募集近50位信眾為「文昌公」抬轎,藉由繞境進行一場文化交流,凝聚地方情感。
  • 海南的千年老城文昌,除了文昌雞,還有東郊椰林和古老的騎樓建築
    文昌市有著「文化之鄉、華僑之鄉、排球之鄉、椰子之鄉、書法之鄉、航天之鄉」的美譽。因而在古代 ,文昌成了海南與大陸的紐帶,是一個極重要的據點。文昌擁有海南市縣中最長的海岸線,文昌的青瀾港、鋪前港,古時既可聯繫內陸,又是外海的起點——大概就因為這一點,文昌的華僑在海南各個市縣中佔比最多,被稱為「華僑之鄉」。
  • 我叫文昌,這是我的簡歷,讓全世界都震撼的海南文昌!
    榮譽證書文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然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是海南重點旅遊城市,譽為「陽光東海岸上的明珠」。是一座集文化之鄉、華僑之鄉、椰子之鄉、航天之鄉、排球之鄉、名人之鄉、將軍之鄉、書法之鄉、長壽之鄉的「九鄉」城市。現在,文昌又多了一張重磅名片——「航天城」。
  • 文昌鋪前,一座讓你欲罷不能的海濱小鎮,超強遊玩攻略來咯!
    鋪前位於海南文昌最北部乃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海南省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和海南省最美的十大小城鎮海文大橋開通後從海口到文昌鋪前僅僅只有20分鐘啦成為許多人出遊的目的地鋪前瞬間也成為吃貨們欲罷不能的小吃勝地那麼,鋪前到底怎麼玩呢?
  •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
    文昌的120萬單純指的是華僑,可見其華僑在海南的數據之最。4個原因促使眾多文昌人下南洋在海南,為什麼文昌下南洋的人最多?至少有以下緣由:其一,文昌人多地少。文昌作協主席符忠群說,文昌人均土地少,好些田地沙土多,淡水水源缺少,解放前文昌沒有良好的灌溉體系,文昌的田地沙土較多,就是有田地也往往因灌溉問題而缺水,百姓能保證正常的生活飲水就知足。又有強颱風長年襲擊,農作物產量不高,農耕基本上靠天吃飯,鄉親們日子過得艱難,需要想辦法尋找生路和出路。
  • 文昌文南老街鄉情濃 僑鄉風情處處在[組圖]
    越南華僑符樹東就在東河岸同一時間建起9間樓宇,連成半條街,故後人稱之為「樹東街」。做為主要商業街之一的文南街,當然也有頗負盛名的華僑商號入駐。如「南洋」廣東有限公司文昌分公司,就在文南街開設了商店,主營百貨、布匹等商品。而當時文城另一家也是由僑商經辦的「瓊合」公司,也主營百貨、布匹、針織等商品。主營業務幾乎一樣的「南洋」和「瓊合」兩雄爭市,競爭很是激烈。
  • 文昌鋪前鎮針對媒體曝光的問題召開整改會議 鋪前港的垃圾被清理了
    南國都市報、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4月15日訊(記者 吳嶽文)15日,記者回訪文昌鋪前鎮鋪前港看到,經過整治,鋪前港口岸邊水裡的垃圾已經被清理。4月11日,《南國都市報》報導文昌市鋪前港油汙成泥,沿岸海面廢棄物漂浮且海水油汙帶明顯、味道刺鼻等問題。針對此問題,鋪前鎮高度重視、迅速反應,於4月11日上午召開整改會議,專題研究分析鋪前港環境汙染問題,並部署安排整治工作。
  • 海南文昌老街,華僑歸來第一件事建了這騎樓,有100年歷史了
    現在海南剩下的大規模騎樓要數海口騎樓老街最為壯觀,第二大便是文昌的騎樓老街了說到海南的文昌,大家都知道文昌椰子,文昌雞,還有獨特的抱羅粉,這些美食,但這條由海外歸來的華僑建設的「洋味兒」十足的騎樓是來文昌旅遊必看的一個景點之一。這個地方叫做鋪前。它也是僑鄉文昌中的僑鄉, 「下南洋」和「建騎樓」是鋪前兩段閃亮篇章。
  • 留住鄉愁 海南文昌華僑故居期待續寫新傳奇
    文昌美寶村的古宅。新華網發(周淑怡 攝)   新華網海口3月8日電(王永剛)椰林深處,曲徑通幽,灰瓦白牆,雕梁畫棟。兩天的行程裡,「南洋文化之旅 感受文昌魅力」大型媒體採風活動走訪王兆松故居、松樹大屋,吳家老宅、林家大院等華僑故居。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對於如何更好地保護、修復華僑故居留住華僑當年的鄉愁,更好地傳承發揚華僑愛國愛鄉的精神,華僑的後代們和社會各界人士都在為此做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