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文昌9月26日電 題:海南文昌鋪前漁港:疍民不舍的家 華僑夢繞的根
中新網記者 洪堅鵬
「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千」。
相關史志的這句話,記錄下了1605年7月13日發生的海南瓊山地震。這次地震導致瓊州海峽東南側與瓊北陸地相連的海底及與海相連的瓊北東部一些沿岸陸地大面積同震快速下沉,使得原先為陸地的東寨港、北創港和鋪前港及其以北海域等地區大面積陸陷成海。
位於文昌的鋪前港,由此形成一個避風的天然良港,漁業和商貿受其滋養得以發展。
疍民不舍的家
走在鋪前鎮勝利老街,一座座百年舊騎樓與新修的樓房形成鮮明對比,兩旁的雜貨店、理髮店、食鋪令人頓覺時空交錯。沿著老街向西深入,一股腥鹹的味道隨風飄至,鋪前漁港便出現在眼前了。
下午時分,出海的漁民滿載而歸,鋪前港的平靜被漁民、魚販的吶喊聲打破。遠處,正在建設中的鋪前跨海大橋逐漸成形。
在鋪前鎮一隅的鋪漁村,今年79歲的疍民楊愛娥和鄰居們,在巷子裡將蝦一隻只地串在魚鉤上。這些來自廣東陽江一帶的疍民,已在鋪前居住了幾代人,他們一直以來都用上百米長、布滿魚鉤的魚線「放釣」,以此謀生。
圖為鋪漁村的疍民給魚鉤穿上蝦餌。 洪堅鵬 攝
楊愛娥回憶,小時候和家人都是在船上居住,在海南與廣東的沿海東奔西走捕魚,直到海南島解放後,他們才在鋪前上岸,「那時候我們都搭茅草房居住,颳風下雨天會漏雨,一家人就只能圍坐在一起,想睡也睡不了。」
79歲的疍民楊愛香說:「因為海南的治安很好,我們將船拋錨後可以一覺睡到天亮,鋪前港離漁場也很近,所以那時疍民就流傳著『東走西走,不如鋪前和海口』的說法。」
後來,疍民們陸續上岸聚居,逐漸形成了現在近兩千人的鋪漁村。
圖為鋪前漁港。 駱雲飛 攝
如今的疍民,仍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習俗,如疍家人婚嫁在進門或出門時,各位親戚都會唱鹹水歌以表示祝賀;忌諱買魚的人從船頭上船;吃魚時忌諱將下面的一層翻過來……
生於1990年的馮志良說,他這一代人從小就沒有挨過餓。「80年代以後,魚蝦有價有市,疍家人生活才有了很大的改善,過去祖輩們都是吃魚,或拿漁獲跟岸上的居民換米換菜,常常吃不飽。」
他和父親通常在凌晨出海「放釣」,如果收穫豐富,往往能支撐家裡幾個月的生活費用。不過,隨著近海漁業資源減少,漁獲已大不如前。
鋪漁村村委會主任楊繩騰介紹,如今鋪漁村仍有90%以上村民以漁業謀生,部分轉型營商,做魚販批發海鮮或是進行養殖,也正是利用了鋪前靠近省會海口的優勢。
楊繩騰希望,政府部門對鋪前漁港、老街加大保護和維護的力度,將鋪前鎮打造成為一個文化小鎮,讓疍家人可以從中獲益。
華僑夢繞的根
勝利老街是鋪前的地標,也是鋪前作為僑鄉的重要特徵。
海口瓊山中學退休教師、鋪前鎮志撰寫人之一張光濃,是土生土長的鋪前人。他介紹,從明朝起,就有海南人經鋪前港下南洋,每年有成千上萬人經此「南下」。1877年左右,僑居海外的文昌人回到鋪前,建起了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上世紀20年代,在新加坡華商王華瓊的主導下,騎樓建設按照規劃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勝利老街,人稱「過街」。著名的溪北書院便坐落於老街周邊。
圖為鋪前鎮美寶村的南洋建築。 洪堅鵬 攝
鋪前鎮嶺鬥村潘正沂、潘正漢兩兄弟的祖父,便是從鋪前港出海去越南謀生。潘正漢說,清末民初時,祖父攜家眷到越南廣義,租地種甘蔗,開辦了一家小糖廠,從此把家安在了越南。
由於村人互相傳幫帶,廣義聚居著不少鋪前人,嶺鬥村大多數村民都有海外關係。
「直到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我伯父潘藻江1937年瞞著家人前往延安進入『抗大』學習,畢業後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後被國民黨抓獲而犧牲。六叔參加了海外華僑進步組織,成為華僑與中共的聯絡人,在柬埔寨進行地下工作。」潘正漢介紹。
1947年,由於越南抗法戰爭愈演愈烈,年幼的潘正沂兄妹等人隨母親從廣義乘船回海南躲避戰禍。「從越南回海南的途中,我們在海上飄了近一個禮拜,還差點遇到海盜。」潘正沂說。
最終,一家人順利回到了海口,再換船至鋪前港,步行數公裡,幾經輾轉回到了祖輩紮根的嶺鬥村。
潘正沂回憶,回到鋪前後,母親開荒種地,也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勉強度日,撫育子女。家裡的楊桃樹結果後,母親便從嶺鬥村挑著楊桃步行到鋪前港,乘船到新埠島再換船到海口售賣。
2000年和2007年,潘正沂、潘正漢兩兄弟分別從海口畫院、中共海口市委辦公廳幹部職位退休。
離嶺鬥村不遠的美寶村,也是個著名的僑鄉,每家每戶都有親人僑居泰國、新加坡、越南等國家,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幾座上百年歷史的南洋風格大宅。
今年80歲的吳多福便居住在由叔公建起的大宅裡。他1939年生於泰國曼谷,1949年隨母親回到文昌。吳多福說,以前國內沒有水泥和鋼筋,蓋房子用的材料都從泰國用船運回鋪前。
鋪前港成為鋪前人「下南洋」的重要出口,亦是當地重要的物流入口。這促使鋪前鎮逐漸發展成一個商貿中心,至民國時期最為繁榮。
張光濃介紹,經過考證,海口的中山路、得勝沙騎樓多由鋪前商人建造,而鋪前老街的形成比海口的騎樓要更早。昔日的鋪前老街曾開辦了糧行、絲綢店、鹽行、木材行、藥材店以及代理國外商品的「九八行」,更是瓊文地區最早有電燈的街市。不過在日本侵瓊後,鋪前港的商人們紛紛逃離,鋪前鎮的商業由此衰落。
如今,鋪前跨海大橋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它建成後將把文昌、海口連為一體,將有效發揮海口輻射帶動功能,促進鋪前煥發新生。
對鋪前大橋的建設,張光濃滿懷期待:「大橋把海口、文昌的距離拉得更近,鋪前將成為海口的後花園,肯定會帶動鋪前的經濟、旅遊發展,商貿發展煥發新生機可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