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應 琛
「為實現2020年節能減排目標,屆時水電裝機容量須達到3.8億千瓦。我們只有下決心有序開發利用水電,才能進一步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十年前,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中國水電100年紀念大會上語氣堅定地表示。
彼時,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中國一次能源的比重將提高到15%。張國寶表示,水電至少要出力9%,因為水電是中國可開發程度最高、技術相對成熟的清潔可再生能源。
減排形勢和中國作出的莊嚴承諾加大了開發水電的緊迫性,在做好能源中長期規劃時,水電的戰略地位得以突出。
十年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十年前的承諾更是「超額「兌現——2019年,我國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23.4%。
作為我國僅次於煤炭的第二大常規能源,隨著我國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壓力和責任越來越大,水電對我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和效果將愈加顯現。尤其在全面小康時代,可以說,水電工程已成為綠水青山中必不可少之「能」,切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品質。
工程背後的「民生溫度」
「您好,麻煩您出示一下工作證,測一下體溫掃一下碼……36.2度、36.6度。」 這是如今黃登·大華橋水電站保安員和昱豪工作的日常。每天除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同事聊聊自己家鄉的人和事。
和昱豪的家鄉在蘭坪營盤鎮,他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2008年,瀾滄江邊開始籌建黃登·大華橋水電站,從那時候起,他開始見證這片土地十多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離家近還能照顧家裡面的老人和小孩,待遇也非常可以。項目既能夠給我們家鄉本地人提供就業的崗位,又可以照顧家裡,很方便。」對著媒體的鏡頭,和昱豪難掩喜悅之情。
黃登?大華橋水電站的建設,順便在解決項目地區老百姓安置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為脫貧攻堅的具體實施找到了新思路。
百餘年來,水電始終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而這項工作中的庫區移民安置無疑是一道難題。
1956年6月20日,國務院批覆電力工業部,批准新安江水電站正式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和1956年計劃。一個多月後,新安江水電站初步設計在上海完成。
從1957年開始,從東北小豐滿水電站等全國各地來的十多萬建設者們在錢塘江上奮戰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開挖了700多萬立方米土石方,澆築了17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
早在新安江水電站建造之時,淳安、遂安兩座縣城及1377個村莊、30餘萬畝良田被淹,29萬人為此拋家舍業,遷移他鄉。這也被視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水庫移民遷徙行動。此後,「移民遷徙」成為水電站建設中的一種常態。
翻開我國水電建設史,大致經歷了一個由「重工程、輕移民」,到「開發性移民嘗試」「依法安置移民嘗試」,再到「以人為本、科學安置」等階段的歷史演變過程。
十年前,張國寶曾明確表示,未來移民工作是水電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將不斷探索和創新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使水電建設與移民利益更好地結合,真正實現移民工作「移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2006年5月,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規定,水庫移民每人每年補助600元、連續扶持20年;同年9月,新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徵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開始實施,標誌著移民工作進入了「以人為本、科學安置」的新階段。這一時期還解決了部分老水庫移民遺留問題。
黃登·大華橋水電站項目進入第十個年頭,和昱豪生活改善的同時,2018年,成為雲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年。作為「西電東送」戰略的重要送出省份,當年的《雲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這「三張牌」,形成幾個新的千億元產業。
其中,圍繞打造「綠色能源牌」,雲南提出加快建設幹流水電基地,加強省內電網、西電東送通道、境外輸電項目建設,拓展省內外和境外電力市場;下大氣力解決「棄水」「棄電」問題,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推進水電鋁材、水電矽材一體化發展,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等措施,把雲南綠色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瀾滄江邊的黃登·大華橋水電站是雲南省四個一百重點建設項目,也是雲南"西電東送"和怒江"電礦強州"發展戰略的有效支撐。2018年,根據移民安置計劃,在蘭坪縣,黃登規劃生產安置人口4841人,搬遷安置人口2512人,大華橋規劃生產安置人口2401人,搬遷安置人口4106人。和昱豪正是在這個時候搬進了新家,住上了新房。
但其實在電站建設初期,由於涉及搬遷安置的問題,不少村民都面臨著選擇的困難。和昱豪回憶,許多村民聽說要建造電站,都不願意搬走,既怕影響了這片世代居住的江邊環境,還怕搬走以後生活條件變得更差,「隨著安置區的建立和完善,大家都動心了」。
據蘭坪縣大華村委會主任和永華介紹,搬遷之前,村民們都是居住的土坯房、磚房,「好多村民門口都不通公路,不通水。但通過水電移民後,大家都住上了平底房,每家門口都通了水泥路」。
新房子有了,新學校和新衛生院也不能少,從2017年開始,黃登·大華橋建管局就開始支援建設營盤鎮中學和愛心食堂,為當地的學生提供寬敞明亮的校園環境,這裡的孩子們不再為了上課翻山越嶺,既能享受到助學基金,還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此外,為了保障民生、助推鄉村振興,黃登·大華橋建管局通過新"百千萬工程"實施蘭坪縣石登鄉的供水工程改造,建設了配套的沉澱、淨水、飲水設施,讓當地的老百姓們用上了放心水、安心水。
同樣地,作為瀾滄江上的"龍頭"電站,小灣水電站的貢獻,也不僅僅在於印證了水電的作用——149億立方米的水庫庫容,使小灣電站具備調節多年水量功能:這不僅使下遊漫灣、大朝山和景洪電站的保證出力增加約110萬千瓦,相當新建一座百萬千瓦級調峰電站;還使科學調度下遊境內外河道的水量成為可能,有助於航運、農田灌溉、攔沙。
除了從建設伊始便堅守的「綠色」主題,華能小灣電站自工程開工以來,便充分發揮大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開闢多種渠道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小灣水電站所在地是兩個小灣鎮——鳳慶的小灣鎮和南澗的小灣東鎮。以前那裡山高地少,交通閉塞,生產落後,生活困難。
時光進入2020年,來到離電站不遠的小灣東鎮岔江村,村裡已經蓋起了不少白牆黑瓦的小樓房。彝族村民查國雄家的院子裡,有三座房屋:一座是他爺爺過去蓋的土坯房,一座是他父親過去蓋的木頭房,一座是他現在蓋的小樓房。他告訴記者,這些年,靠跑運輸、在電站打工掙了錢,日子好多了。說著說著,查國雄不禁冒出一句:「這個水電站千年一遇!」
不僅住得好,在工程建設的帶動下,缺少商品經濟意識的鄉民開始做起買賣,發展產業。從前買東西要走30裡山路去趕集,如今村口的小賣部就能買,小灣東鎮湧現出一大批商店、飯店、運輸車隊,傳統的山區農業鄉鎮已經發展成電站後勤服務基地。
背靠小灣電站這棵大樹,小灣東鎮的經濟總量由全縣倒數第二躍居全縣之首。隔河相望的鳳慶縣小灣鎮也不遜色,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年收入四年翻了一番多。
可見,一個凝聚現代科技和文明的水電站背後,是有著「民生溫度」的,能給一個閉塞、落後的少數民族山區帶去的,不僅是電能,也有新風和機遇。
帶來的遠不止是電
20世紀50年代建設新安江水電站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華東的電力問題。當時上海全部電力是30萬千瓦,浙江電力僅僅4.1萬千瓦,而新安江水電站一旦建成,每年能發14個當時浙江省的發電量。因此,新安江水電站也被看作是具有豐碑意義的水電工程,拉開了新中國成立後水電建設的序幕。
1960年,被譽為「長江三峽試驗田」的新安江水電站第一臺機組即投產發電。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裝備、自己施工建造的大型水電站。因為工程建築本身的標誌性以及特殊的環境,新安江水電站工程本身成為了旅遊觀光景點。
新安江水電站建成後,形成了面積約為580平方千米的新安江水庫。因為新安江水庫的位置原有千峰,水庫蓄水後便成千島,便被命名為「千島湖」。如今,隨著浙江電網建設的日趨成熟,新安江水電站慢慢退居幕後,成為華東後備發電站,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千島湖的美名卻逐漸發揚。
與此類似,貴州省餘慶縣,當地政府深度利用構皮灘水電站,將電站為當地的經濟貢獻放大10倍。
據悉,構皮灘水電站位於風景優美的烏江上,形成了「湖連谷」、「湖中峽」、「峽湖相間」的奇特山水景觀,蓄水後形成了貴州省最大的人工湖泊,湖區內有34個島嶼,景色宜人。而且構皮灘水電站規劃於20世紀70年代,國產化、壩高等特質,使其本身對遊客也有較大的吸引力。
當地宣傳部門曾這樣推介——水電站的建設,開啟了當地旅遊產業發展的契機:水電站每年上繳給餘慶的稅收近1000萬,但圍繞其打造的旅遊業每年預計可達到1億元,水電站對餘慶縣的經濟貢獻能力由此上升10倍。通過全國徵名,構皮灘水電站餘慶庫區被命名為「飛龍湖」。全國徵名活動所帶來的影響力,也讓「飛龍湖」還未開放就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後,圍繞電站打造的飛龍湖景區也開門迎客。
如此看來,「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諧」,好的水電工程項目帶來的遠不止是電——不僅能帶動當地就業,還可以拉動旅遊經濟發展,實實在在助推了當地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和昱豪的家鄉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為例,黃登·大華橋水電站還開發建設了智能化、升魚高度世界第一的升魚機工程和瀾滄江流域最大的魚類增殖放流站,在國內外首次成功繁育一度瀕危的灰裂腹魚、瀾滄江裂腹魚,多年來累計放流瀾滄江土著魚類60萬尾。和昱豪和鄉親們的夢想已漸成現實:「未來的家鄉,年年有魚,年年有餘。」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