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風情街上遊客絡繹不絕。 白旭平攝
談起幸福生活,王三女笑得合不攏嘴。陳俊琦攝
村幹部手把手教搬遷戶縫鞋墊。王利強攝
談起幸福生活,宋三女笑得合不攏嘴。 陳俊琦攝
今日蔡家崖。 白旭平攝
岢嵐縣宋家溝移民新村。 趙文君攝
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銘記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永遠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不管任務多麼艱巨、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這個承諾都要兌現。希望各級扶貧工作隊員撲下身子紮實工作,在為貧困群眾排憂解難中實現價值、增長才幹。
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目前階段,要重點研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實施整村搬遷,要規劃先行,尊重群眾意願,統籌解決好人往哪裡搬、錢從哪裡籌、地在哪裡劃、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態如何護、新村如何管等具體問題。
——習近平
蔡家崖:火紅的老區花正豔
夏日的呂梁大地,樹綠得正濃,花開得正豔。6月12日,記者再次走進興縣蔡家崖這塊紅色熱土,重溫那一幕幕溫暖的場景、一句句深情的囑託,感受老區人民的新變化。
「記者同志,再過幾天,我們蔡家崖就要通火車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惦記著咱們老區人民!等到通車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坐一回咱們『蔡家崖』號列車。」85歲的晉綏邊區老戰士溫守慧把我們迎進家。窯洞正中央懸掛著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與老戰士們交談的照片,溫守慧就是其中一員。
「這是我一輩子的驕傲。咱們的領袖跟老區人民心連心,我們要堅決擁護、愛戴領袖,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早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老人深情凝望著照片,顫巍巍地舉起手來,行了一個軍禮。老人告訴記者,去年國家給復員軍人的生活補貼漲了100元,現在每個月能領到1000多元的補貼,日子越過越舒心。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後,蔡家崖的紅色旅遊更火了。今年4月底投入運營的蔡家崖紅色風情街上,遊客絡繹不絕。牛侯偉的紅色照相館在當地頗有名氣,這個38歲的年輕人正忙著給幾名來自四川的遊客拍照。「我們的生意紅火著了,一天拍20多張照片,能收入將近300塊錢。」牛侯偉的臉上帶著幸福的微笑。
見到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資深講解員康彥紅時,她剛剛接待完一批來自北京的遊客。在喝水的間隙,康彥紅跟記者聊了起來:「去年我們館接待遊客32萬人次,是往年的3倍,最多的一天接待了80個團體、7000多名遊客。今年短短幾個月遊客數量已經達到13萬人次,館裡增加了4名講解員,還是忙得團團轉。」這個晉西北姑娘說話頗為爽快。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的情景,康彥紅心情依然十分激動,「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傳承紅色文化,弘揚呂梁精神,讓紅色基因深植每個人心中。」聊了短短的幾分鐘,康彥紅又走上了工作崗位。
伴著夕陽,記者來到不遠處的興縣120師學校,「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幾個紅色的大字熠熠生輝。校長馮冬生正跟縣裡文化部門負責人商討120師戰史紀念館的布展事宜。「我們把紅色紀念館建在學校,就是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讓每個學生堅定紅色理想信念,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馮冬生的話鏗鏘有力。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嘹亮的歌聲在校園裡久久迴蕩。
記者手記
兩天的走訪,在蔡家崖的所見所聞讓我們感動:老區人民的本色沒有丟,紅色的基因深植這塊熱土,大家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擁護愛戴之情是發自內心的;老區正煥發著新的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激勵著每個人,這塊熱土迸發出一種激揚向上、時不我待的追趕熱潮。
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和囑託就是指路的明燈,老區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本報記者趙峻青 王少科
趙家窪:我們趕上了好時光
「這一年時間裡,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跨過了上百年。」趙家窪村特困戶曹六仁談起變化來激動不已。他家6口人原來擠在一間土坯房裡,屋內地面坑坑窪窪,隨時需要鋪磚打補丁。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家裡看望時,發現地面只鋪了一半,特意詢問原因。老曹說自己鋪磚砸傷了手指,活兒也撂下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切地詢問他傷勢怎麼樣,知道無大礙後才放下心來。
「現在你看這樓房,哪是村裡的土坯房能比的?」曹六仁感嘆道,「土坯房裡住了我們家四代人,100多年,都是在苦日子裡熬過來的。老一輩人沒有趕上好時光呀!」曹六仁現在的住房在岢嵐縣城新蓋的移民小區——廣惠新村,82平方米的新房內,南北通透、光照充足,乳白色的地板磚映襯得家裡亮亮堂堂,家具、電器一應俱全。
趙家窪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充分肯定了通過易地搬遷改善村民生活的扶貧工作思路。在黨中央的關心和支持下,趙家窪村在2017年9月就全面完成了整村搬遷,全村18戶35人全部搬進了新居,其中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過的劉福有、曹六仁、王三女3戶人家全部搬到了廣惠新村。
搬得出,還要留得住。劉福有一家在村裡時,全年種糧食的收入只有550元。搬出來後,平地流轉給了企業種藥材享受分紅,坡地退耕還林享受補助。妻子楊蛾子在小區附近做保潔工作,每月有1050元的收入。再加上光伏扶貧、低保、養老保險等,劉福有一家去年的收入達到35244.78元。今年5月,劉福有又參加了縣裡的植樹造林,每天有120元的收入。楊蛾子樂呵呵地說:「孩子們都成家自立了。我們老兩口有這麼多收入,能過好生活呢。」
「還是現在好!原來孫子、外孫怕冷,叫也叫不回來,現在一放假就賴在這裡不走了。」楊蛾子感嘆道,「村裡的土坯房,冬天蓋兩層被子都冷。腳底板前半夜是冰的,後半夜才能暖過來。」今年春節,劉福有一家經歷了從未有過的大團圓,兒子兒媳回來了,孫子外孫回來了……一家人的快樂幸福都被記錄在了一張張全家福照片上。這些照片圍攏在習近平總書記在舊居看望老兩口的巨幅照片的周圍,溫馨感人。楊蛾子說:「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的關心,全家人永遠都不會忘。」
習近平總書記在趙家窪村看望的3戶人家中,王三女家最為貧困,年近七旬的老人獨自帶著智障的孫子、孫女生活。現在,在政府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王三女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配套齊全的樓房內。老人還有一份在小區做保潔的工作,每月固定收入1050元。孫子、孫女在忻州市一家特殊教育學校上學,都取得了很大進步。王三女指著客廳新買的32英寸彩電,自豪地說:「這個電視是我拿自己工資買的,好著呢。」電視旁邊,幾盆綠蘿長得正旺。
記者手記
「病有標本。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對趙家窪村村民而言,惡劣貧瘠的生存環境,就是導致他們貧困的主要原因。隨著整村搬遷的順利推進,趙家窪村推掉舊房、種了樹木;趙家窪人走出山溝,奔上了致富路。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之後,激發了趙家窪人強大的內生動力。劉福有、曹六仁、王三女都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但他們不論是在公益崗位做保潔,還是在企業打工,都沒有請一天假。他們逢人便講:「我們是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過、關心過的人,不能給領袖丟臉抹黑。」懂得感恩、珍惜幸福,同樣是一種力量。
本報記者陳俊琦
宋家溝:留住鄉愁迎來幸福
宋家溝村火了。一到節假日,村口64個車位的停車場停滿旅遊大巴。熟悉的農村風貌、濃濃的鄉村記憶是宋家溝最吸引人的地方。如今新建100個車位停車場的計劃提上了村委會的日程。
宋家溝三棵樹廣場最為熱鬧,老樹虯枝斜出、大樹綠蔭如蓋、小樹生機勃發,這裡是遊客們必來合影留念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囑託在這裡久久迴響。
常在廣場涼亭乘涼的耄耋老人張貴民,一次次被遊客們認出來,爭相和他握手。一年來,他一遍遍向大家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到他家的情景,感慨著宋家溝的巨變。
6月13日,記者見到剛剛遛彎回來的張貴民大爺。一進門,72歲的老伴周牡丹就把熬好的湯藥端了出來。張大爺喝了一口說:「去年臘月做了個手術,這幾天後背發燒。可把村裡的幹部們糟害痛了,輪著來伺候,就是親兒親女也不過是個這。」他指著村婦女主任高愛蘭說:「現在啊,我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娃兒,可親著了!」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宋家溝時,張貴民老兩口剛從20公裡外的長崖村搬來3個多月。「和過去比,肯定是搬來好,但以後有多好,心裡還是沒底。」一年過去了,家家戶戶的日子真和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芝麻開花節節高,越過越踏實,越有奔頭。就拿女人們都會的縫鞋墊來說,村裡辦起巧手坊,遊客們也會花錢去買。張大爺笑著說:「別看俺又老又病,但耳不聾腦子清,還是老黨員,不能躺著不動,淨讓人伺候,也得為幸福生活做點貢獻。」
看著來宋家溝村旅遊的人多起來,村裡小賣部開張了,土特產店掛牌了,小吃攤支起了,張貴民大爺著急自己沒事幹。村幹部們越勸他安心養病,他越不安。他說:「中國夢,俺看就是咱老百姓的幸福夢,幸福夢是人人有份,也得人人出力。」「您找到出力的地方了嗎?」記者問道。「哈哈,找到了。」張貴民把藥碗一推說,「俺電視也上,報紙也登,也算個村裡的名人了,思來想去當導遊最合適不過,外地人來了給他們解說解說,俺是啥說啥,他們也愛聽。」
暮色漸起,和張大爺的聊天在村裡大喇叭響起的音樂聲中告一段落。廣場上婦女們隨著音樂起舞,小孩子們在一旁追逐,三兩遊客正騎著自行車穿梭……黛瓦黃牆和熱鬧的人群,組成了一幅動人的田園美景。
記者手記
一年之後再訪宋家溝,最受感染的是他們迸發出的活力和生機,最被感動的是幹群之間骨肉相連的真摯情誼,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感謝黨、感謝習近平總書記。村裡的婦女們爭相拾起了手工活計,80多歲的老大爺還在想著當導遊……從山莊窩鋪搬遷到宋家溝,日子紅火了,人精神了,無論男女老少臉上都綻放著笑容,都卯足了勁為幸福奮鬥。只要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莫說深度貧困,再大的困難都抵不過人心向上。
本報記者王利強
呂梁:荒山增綠群眾增收 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攻堅戰
本報訊(記者趙峻青王少科)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有機結合,呂梁的這一創新做法不僅在全國得到了推廣,而且受到了國際關注。6月5日至6日,「走近中國林業·外國使節看三北」考察團在呂梁考察。來自德國、南非、日本、澳大利亞等10個國家的考察團成員對呂梁的這一做法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呂梁山是我省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在這裡,深度貧困與生態脆弱相互交織、互為因果,造林綠化既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攻堅深度貧困的重大舉措。呂梁市委、市政府認真踐行「兩山論」,立足市情特點,緊緊抓住國家和我省大力推動生態建設的政策機遇,攻堅林業生態建設,規劃實施「三個全部」:全市330萬畝宜林荒山全部綠起來,230萬畝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下來,「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793個深度貧困自然村、11.6萬人全部搬遷出來,對搬遷出的舊村實施生態修復,實現人退綠進、村出林入,大力改善人居生態環境。
呂梁市創新增綠與增收利益聯結機制,最大限度提高貧困群眾參與造林的積極性,提高貧困群眾參與比例和受益比例,讓貧困群眾在參與造林綠化中實現穩定增收;創新造林管護機制,堅持造林與管護並舉,把造林、管護與利益聯繫起來,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參與管護,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創新造林質量服務體系,通過培訓、技能指導、水和道路配套等措施,不斷提高造林質量。呂梁市提出到2020年全市將新建、改造460萬畝國家儲備林,對460萬畝乾果經濟林進行提質增效,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5%以上,林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帶動9.8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持續脫貧,200萬農民持續增收。
忻州:下足繡花功夫攻堅深度貧困 破解7個問題實施整村搬遷
本報訊(記者王利強)岢嵐縣東溝村整村搬遷後,宅基地全部復墾種上了中藥材,盛夏時節滿山梁的綠意。6月8日,68歲的原東溝村村民王成仁高興地告訴記者,東溝村已經「銷號」的貧困戶,有的選擇進城打工,有的在村發展產業,他們都有了穩定的收入,加上各種補貼和分紅,一年收入好幾萬元,穩穩脫了貧。
從忻州市的實踐探索看,整村搬遷是解決該市村多、村小、村散、村窮問題,解決深度貧困人口徹底脫貧的根本辦法。圍繞整村搬遷的7個問題,該市破解「人」的問題,重點抓好整村搬遷村的識別確定、搬遷人口的精準識別程序、分類合理安置、新舊政策銜接工作;破解「錢」的問題,重點是用好國家補助資金、加大融資力度和整合力度、搬遷戶合理負擔、強化資金管理工作;破解「地」的問題,重點是保障安置用地、舊宅拆除復墾、鼓勵依法流轉承包地工作;破解「房」的問題,重點是做好合理規劃選址、嚴格住房標準、嚴控建房成本、堅持住新拆舊、落實獎補政策工作;破解「樹」的問題,重點是實施分類確權、推進退耕還林、加大生態恢復、加強林木管護工作;破解「村」的問題,重點是保持權益不變、實施舊村銷號、健全治理機制;破解「穩」的問題,重點是創新產業新業態、穩定就業增收、擴大集體收益工作。該市配套出臺了35條措施,22項改革辦法,攻堅深度貧困這個硬堡壘。
一年來,忻州各縣(市、區)創新思路,根據市委安排部署,結合實際出臺具體舉措。河曲縣根據搬遷戶住房安全、戶籍情況、在村居住情況制定出「三定三不定」對象識別標準;岢嵐縣對搬遷戶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進行確權登記,持續保障權益,讓搬遷戶獲得轉包或分紅收入;五寨縣大力推進「訂單式」「定向式」技能培訓,促進搬遷戶儘快實現就業;繁峙縣針對整村搬遷村房屋破損程度不同、房戶人分離等複雜情況,以村為單位制定具體獎補實施方案。
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
蔡家崖村第一書記賀建軍
蔡家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和囑託,紅色旅遊搞得紅紅火火。村民的就業機會也多了,村集體、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僅管理人員、治安巡邏員、保潔員就增加了30多人,月人均可收入800多元,而且還帶動了村民們參與經營餐飲、住宿、零售等,增加了老百姓收入。作為第一書記,我要跟村民們一起擼起袖子拼命幹,讓蔡家崖富起來、美起來,以實際行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
晉綏邊區老戰士劉丙濤
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我們蔡家崖要通火車了!感謝習近平總書記、感謝黨中央,老戰士們真心擁護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現在國家越來越強大,老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作為一名老戰士,我要繼續發揮餘熱,把咱們的紅色文化宣傳好,教育下一代要堅定理想信念跟黨走!
趙家窪村貧困群眾張秀清
現在整村搬遷後,我們住進了新樓房,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給予的各項扶貧優惠政策,還有了相對固定的收入。在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忙聯繫下,我到了岢嵐縣鑫宇焦化廠工作,在後勤部門從事道路維修、花草養護等,一個月收入2500元;妻子在村裡的土地退耕還林後,被聘為護林員,一年有9600元的收入。這樣來看,不算政策性補助,我家一年也有近4萬元的收入,不僅可以供孩子們上學,還可以卯足勁兒致富奔小康。
趙家窪村第一書記陳福慶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後,趙家窪的脫貧工作有了飛速發展。我們積極落實各項扶貧政策,把一家一戶應得的土地流轉收益金、退耕還林補助款,一筆筆送到村民手中。我們通過公益崗位、就等形式,幫助遷出來的村民留得住、能致富。現在村民們有的在縣保潔公司上班,有的被聘為護林員,有的進入縣城企業務工,有的還到忻州、太原等地從事廚師、電焊、室內裝潢等工作。在趙家窪,真正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或創業。
宋家溝村貧困群眾劉林桃
俺是口子村的,今年54歲,老伴62歲了。感謝黨的好政策,貧困戶沒花一分錢就搬到宋家溝,住進了亮堂堂的大瓦房,還有院子。過去覺得天長,來了一年多,現在不覺意間天就黑了。為啥?來旅遊的人多,有事幹了。俺做麵皮涼粉,早上四五點就起來忙了,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一百多塊錢呢。來遊玩的人少的時候,俺就做手工,縫鞋墊。老頭子有空就到山上拾翻一些奇異的石頭,城裡人可稀罕這些呢。這是黨給的好日子!
宋家溝村貧困群眾李堂小
這一年啊,俺的感受太深了。以前在東溝山坡上種著二三十畝地,收入幾千塊,家裡還有快80歲的老娘,不敢討媳婦。現在坡地退耕還林了,政府還給我安排做了環衛工,一個月有800元的工資。房子有了,收入穩定,哈哈,前幾天有人登門給俺說媒了。俺才過了50歲,牙就掉了一半,改天抽空進城先補上牙,再理理髮,好見女方。你說,人也奇怪,以前天黑倒頭就睡啥也不想,現在一想到要相親呀,夢裡也能笑醒。說到底,這都是黨的恩情!
本欄稿件由本報記者整理
(責任編輯:任姝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