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DEEP中國科學探險雜誌 撰文/武少中 供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永遠令人遺憾。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普通人可以看到皇上用過的東西,這等「千年未有之變局」立刻轟動一時。
可時局動蕩,日寇侵華,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其中驚心動魄之事何止一二,然文物竟無絲毫遺損,著實令人讚嘆。
直到1948年,國民黨知大勢已去,便將國寶分為三批。第一批於1948年12月22日啟運,由國民黨海軍軍艦「中鼎號」運載,計有古物295箱,圖書18箱,文獻7箱,共計320箱,於12月27日到達臺灣基隆;第二批文物1949年1月6日啟運,由「招商局」的「海滬輪」運載,計有古物496箱,圖書1184箱,共計1680箱,於1月9日到達臺灣基隆;第三批文物1949年1月29日抵達臺灣。三批文物共計2922箱,而且多是精品「國寶」。從此中華瑰寶被迫天各一方。
這些「國寶」被運往臺灣後,先存於臺中市糖廠倉庫,後又遷到臺中郊外霧峰鄉倉庫。1961年,臺灣「行政院」決定在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設新館,1965年該館落成。新館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名為「中山博物院」。同年,臺灣「行政院」又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還有一條:「將來國家統一後,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公眾開放。屈指算來,臺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晚成立了至少40年。
現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由祖國大陸運往臺灣的文物,其中器物、書畫類文物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加上遷臺後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件。數量雖不多,但稱得上「國寶」的文物舉不勝舉,很多還是北京故宮所無的。
書法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軾的《前赤壁賦》;繪畫中有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黃公旺的《富春山居圖》等;玉器中有新石器時期的鳥紋玉飾、漢代的玉角形杯、玉闢邪、清碧玉鰲魚花插等;青銅器中有商代獸面紋方尊、西周的祖乙尊、散氏盤、毛公鼎;瓷器中有宋鈞窯丁香紫尊、明釉裡紅菊花大碗、清康熙窯寶石紅釉觀音尊;更有大量元宋刻本的古籍,包括南宋國子監刊本《爾雅》在內都是無上的國寶。
(東晉)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長23釐米,寬14.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書聖」王羲之,其字以優雅閒逸著稱,此帖則是傳世作品中筆劃最為圓鈍的,更富有內斂的氣質。王羲之的作品今已無真跡傳世。這件《快雪時晴帖》與同藏於臺北故宮的《遠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三件重要的唐代摹本。乾隆皇帝將《快雪時晴帖》與王獻之《中秋帖》(下左圖)、王王旬 《伯遠帖》(下右圖)同列為的三件希世珍寶,珍藏在他的書房」三希堂」之中。如今, 《中秋帖》和《伯遠帖》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相關閱讀:北京故宮鎮宮之寶(組圖)
臺北故宮的稀世珍寶(組圖)
1933年—1944年,故宮文物南遷11年
(責任編輯:久黑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