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駐臺記者張雪松)日前,嶽飛第28代嫡孫、重慶市嶽飛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嶽朝軍帶隊,來自大陸的51名師生與臺灣島內150多名師生開啟了為期七天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之旅。這是由重慶市嶽飛文化交流協會、重慶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和臺灣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大型嶽飛文化主題交流活動。
「『精忠報國,忠孝傳家』的嶽飛精神是兩岸共同珍視的寶貴財富!」率團來臺的重慶市嶽飛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嶽朝軍說,兩岸嶽飛文化交流已有20年,以師生為主體的嶽飛文化夏令營活動則進入第三屆。前兩屆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活動均在重慶舉辦,此次系首次來臺。此夏令營旨在架起兩岸青少年溝通交流的橋梁,推動兩岸共同傳承嶽飛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童聲交誦《滿江紅》
活動中,兩岸師生在臺南、嘉義、高雄、南投、宜蘭等地參觀嶽飛廟、觀看「祭嶽舞」、展演「嶽家拳」、共同瞻仰嶽飛銅像……來自大陸的優秀學子與來自臺灣後壁中學、菁寮中學、宜蘭中山小學、佛光山大慈育幼院等學校的師生通過相互表演節目、共同參與手工製作課程等方式,增進彼此的友誼。記者了解到,參與活動的不少臺灣本地學子也曾獲得兩岸「小嶽飛」獎學金。
宜蘭的嶽武穆王廟名為「碧霞宮」,寓意「碧血丹心望曉霞」,以承嶽飛「還我河山」之志。當地史學顧問、80多歲的高雙印先生向前來參訪的「小嶽飛」師生介紹,這裡是日據時期臺島民眾抗日的秘密場所!1895年日本侵略登臺,宜蘭人民奮起抗暴,後彈盡糧絕被血腥震壓。抗日誌士轉入地下活動,把「盡忠報國、還我河山」之志藏在民俗信仰當中,募捐籌建嶽武穆王廟,歷時五載乃成。
「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木一釘都來自大陸,當地人把農產品賣到福建,換成建廟的材料運回宜蘭。連香火都是民眾冒著海上風波險惡從杭州嶽飛墓前特意引來。這裡每個建築細節都是嶽飛文化,這裡就是當地人精忠報國的信仰中心,從日據時代到現在始終未變!」「小嶽飛」們聽著會長嶽朝軍在現場指點著磚石樑柱和「忠烈千秋」匾額的介紹十分感動,他們大聲誦起《滿江紅》,表演剛強的嶽家拳。而宜蘭中山小學樂舞隊的小同學們也唱起了嶽飛的《滿江紅》,表演祭嶽大典中的武佾舞。「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兩岸童聲交融報國丹心。
要將祭祀嶽飛儀式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希望通過兩岸年輕一代親密交流,增進了解和友誼,共同傳承嶽飛精神。」作為嶽飛第28代嫡孫、嶽飛思想研究會會長的嶽朝軍自1999年起就開啟推動兩岸嶽飛文化交流之旅,步履不停20年。
20年間,嶽朝軍先後八次來臺,深入島內與熱愛嶽飛的鄉親開展交流。他發現在臺灣專門供奉嶽飛的廟宇有30多座,加上將嶽飛作為配神供奉的則有100多座。「我每到一座嶽飛廟都受到當地鄉親熱烈歡迎,深深感受到了他們拳拳愛國之心。這是多麼大的一股愛國力量!」 嶽朝軍對記者說,他將聯合兩岸有識之士共同推動、要將祭祀嶽飛儀式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精忠報國,忠孝傳家』的嶽飛精神,代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需要青少年的傳承發揚。」於是,嶽朝軍帶領嶽飛思想研究會與臺灣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合作設立「小嶽飛」獎學金評選活動,在兩岸分別評選、獎勵傳承嶽飛精神的優秀青少年,迄今已有700多名「小嶽飛」獲獎。兩岸「小嶽飛」交流活動受到兩岸學子熱烈歡迎,持續擴大舉辦,現升級為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吸引了更多兩岸師生參與。(深圳特區報臺北7月13日電)本文原標題:嶽飛第28代嫡孫 率「小嶽飛」赴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