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飛揚)2007年10月31日,橙天娛樂與香港嘉禾集團主席鄒文懷先生達成協議,橙天娛樂購入鄒先生以及其女兒所持有24.78%的全數嘉禾集團股票及可換股債券,作價2億多港元。自此,橙天成嘉禾第一大股東,橙天董事長伍克波任嘉禾董事長。
橙天娛樂入主嘉禾,曾經的香港電影工業龍頭老大如今成為內地公司,橙天娛樂也因此成為內地第一大娛樂公司。
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邵逸夫100周歲,鄒文懷80周歲。在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實行之後,香港電影事實上成為內地主導的華語電影的一份子,華語電影的主力市場毫無爭議的就在內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電影市場日益萎縮,電影從業人士多北上打拼,純粹香港風格的電影已經鳳毛麟角。在此大背景下,業內不做出大動作只能是坐以待斃。在此危急存亡的時刻,對於橙天事件的解讀,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有著不同的感受。
橙天收購嘉禾,註定引發新一輪多米諾效應。無論是其內地競爭對手華誼兄弟、中影集團等,還是國際資本哥倫比亞等,以及香港本土公司英皇、寰亞等,絕對會有所回應,至於合縱還是連橫,香港電影如何洗牌,都是可惜的進步。橙天這一大手筆舉措,是華語娛樂圈的標誌性事件。橙天直接進入香港,意味著出現新的合作模式。此前的所謂內地和香港合拍,基本上是由香港導演主導和香港明星主演,內地發行公司和觀眾只能通過迂迴曲折的渠道看到「合拍」的電影,新嘉禾可能直接在內地資本主導下生產適合內地市場的電影。這又和香港電影在內地的分成有莫大的關係,更與香港電影的生死有著近乎同構的關聯作用。
最近幾年的香港電影人,經常對內地電影市場發言。大多認為內地的盜版及BT下載等非正常觀影途徑太過於猖獗,而香港電影又時常交出內地版本,因此香港電影失去其本身特色,內地成為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之一。這裡面的邏輯,看似很嚇人,其實距離事實很遠。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近年內地已經成為香港電影最重要的市場。現在,最依賴,因為有票房分成。以前,無所謂,最多買斷發行。
1980年代之前的電影市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無從討論。1980年代之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內地對於香港電影和外國電影一樣,往往採取買斷制,金額也很不可觀,甚至於是購買拷貝,然而發行,而票房多少和製作反再無關係。直到九十年代初,出現一波以徐克為代表的合作片,大概有三種方式。一是香港出品方參與內地分成,其中以《新龍門客棧》和《黃飛鴻III獅王爭霸》等最為著名,但比例不高;第二種是參與製作和投資的內地電影公司獲取內地版權,內地市場的收益歸為其所有,其中以周星馳主演的《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等為代表;三是內地導演為香港/臺灣等地資金拍攝電影,以陳凱歌和張藝謀的《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為最典型。這個時期,無論怎樣分成,內地市場對於香港電影都不是主流市場。
1990年代初,當香港電影的武俠/動作/古裝風潮過去之後,香港電影與內地的合作進入暗淡期,只有成龍的電影還作為引進「大片」進入市場,收穫頗豐。在1995年內地引進大片的第一年,嘉禾公司出品的成龍主演《紅番區》等三部電影便開始了三成分帳。在此前後,其他香港著名導演和明星多數遠作好萊塢,更無心攙和內地市場。直到2001年馬偉豪導演的古裝喜劇《河東獅吼》才延續香港電影在內地的分帳,3000萬的票房,使得香港電影界充分認識到內地市場的重要性,從此告別單片引進的模式,開始系統的、成批量的針對內地市場的生產,並且從政策上突破,通過談判,從2004年1月1日起,CEPA的施行宣布香港電影獲得了國產片的資格,基本上香港電影都可以暢通無阻的在內地獲得票房分成。就在2004年當年在內地市場,香港電影也至少有以下電影獲得1000萬以上的成績:《功夫》、《新警察故事》、《千機變Ⅱ》、《2046》、《飛鷹》、《魔幻廚房》、《龍鳳鬥》,已經超過內地電影同等票房的部數,並且遠遠超過其在香港的成績。此後,絕大多數在香港和內地同步上映的電影,內地票房總要達到香港數倍甚至10倍以上的票房。列舉這些電影名單及票房,是想說明兩個問題:一,內地市場養活了香港電影;二,這些電影都沒有內地版。也就是說,香港電影絕對離不開內地,香港電影試圖全面向內地妥協,怎麼製作內地觀眾喜歡的電影成為香港電影人的頭等大事。
橙天走的是一條捷徑,非如此不能刺激香港暮氣沉沉的電影產業。
網易娛樂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