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讀書村」:每天十分鐘,打開文學的美好
小南海,大佛洞
作者 | 石川河
漸入深秋,氣溫驟降。次日清晨早起,欣聞探訪南鄭秘境小南海和地質奇觀,大家倍感新鮮。自漢中出發過了三號橋進入南鄭區紅軍路,孩子好奇的天性在思索和詢問「紅軍路」的來由。我便和孩子們講述著紅軍路這條「紅色交通線」是徐向前1932年率領紅四方面軍在這裡創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它南起四川通江縣、碑壩、回軍壩、小南海、牟家壩、經大河坎至漢中約二百餘公裡。戰爭年代為了新中國的解放,在這條路上發生了許多地下黨員運輸緊缺物資,轉送革命同志,傳播革命思想和遊擊戰爭紅軍跳崖犧牲等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戰旗如畫,英魂永駐,是革命先驅的鮮血染紅了她,邊講邊鼓勵孩子要有理想,好好學習,銘記歷史,珍惜和平。車子前行在蜿蜒的山路上,沿著潺潺流水,漫山的紅葉在綠黃枝葉的襯託和秋風的拂動下,迎著綿綿秋雨,「這裡的山路十八彎」的歌聲似乎和這美景交融在一起,像一幅動感美麗的山水畫卷,仿佛是人在畫中遊走的感覺。行走在巴山和米倉之間,冷水河畔,雲霧連天,過了牟家壩往碑壩方向前行至山頂便到達目的地青石關,山石林立,懸崖峭壁,猶如進入森林氧吧和夢中桃園:小南海景區。(圖片來自網絡)
青石關下約二裡山峽中,便是秘境小南海,距漢中市以南約26公裡。小南海沒有海,只是由於地質巖溶水文地貌系統形成的大小湖泊。據《南鄭縣誌》記載:小南海古寺廟是鑲嵌於米倉山與大巴山北坡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建於明朝神宗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是陝南規模較大的佛教建築群。廟宇造型壯觀,規模宏偉,依山傍水建有三殿、五院共58間。寺廟環境清幽秀麗,廟中龍柱鳳簷,雕梁畫棟,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巧奪天工。廟內的許多金字、銀字和赤色字匾,筆法矯健蒼勁,文意動人,其佛像雕塑,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小南海因鐘乳石酷似佛像,而與佛教結緣;因為佛像貌如觀音,所以稱為觀音廟。廟內雕塑神像,造工精湛,大神身高丈餘,小神身子不滿三寸。峭壁之下有溶洞一處,橫深莫測,流水常年不斷,是今冷水河的主源頭。水溫終年在9度左右,夏日冰涼刺骨,冬日溫暖適人,河上煙霧瀰漫,狀如銀蛇。溶洞中的石筍、石柱、石龍、石佛等物,千姿百態,神秘莫測。古時人們不解其因,以為是天神所雕,並在洞口建廟供菩薩,迷信膜拜,遂有小南海之稱,之前設南鄭縣南海區,後撤區並鄉建鎮因小南海寺廟而得名,1996年建制小南海鎮。沿著步道下行,打著雨傘,行至谷底,便零距離接觸小南海的神秘。橋頭碰見一老者,拿著籤筒,招搖卜卦,我雙手合十深鞠一躬虔誠謝過隨借道而行。我不信迷信,母親教導我:「迷信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我知道那是一種寄託,但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也深知真正的修行不在廟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實際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給予奉獻,終有福報。入寺內,才體會清末王文軒的《遊小南海》的意境:「肅然臨淨土,百慮付全收。一水饒功德,虛堂無比丘。雄關儼護法,佛洞靜消憂。回首人世間,忙忙逐波流。」寺內大雄寶殿為主體,威壓群芳,藏經樓獨秀一枝。從右到左依次為觀音殿,如來殿等。清光緒末頒「播潤天池」匾額及清末陝南鎮守張寶「第一名山」鑲嵌於二山門門樓。「四海千山,九幽十頻」的美譽使得小南海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被當地稱之為「黑洞子」的龍洞神秘感和民間流傳「觀音送水」的故事引來了全國乃至世界地質專家的關注。2016年4月陝西地質專家通過遙感分析、無人機航拍等方式發現了漢中驚豔絕世的天坑群,主要分布寧強縣禪家巖鎮、南鄭小南海鎮、西鄉縣駱家壩鎮、鎮巴縣三元鎮四個區域,其中南鄭區的天坑群最多達到23處,巖溶地貌完整,有暗河溶洞且具有普遍性。小南海的觀音洞是集溶洞奇觀和地下暗河為一體的大溶洞,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蹟般的創造了暗流湧動的地下河、相互連通的溶洞等地質奇觀。清乾隆南鄭知縣王行儉吟詩《小南海》:「曲徑穿雲取次來,溪橋轉處息塵埃。萬緣寂歷鐘聲過,千仞嵯峨石劈開。洞底蛟龍窺法像,巖前風雨護香臺。臨登漫發逃禪意,擬共山僧結社回。」把小南海和大佛洞以「千仞嵯峨石劈開」來形容其壯觀和神奇。(石川河攝影)
2002年我第一次來到大佛洞,它位於小南海的山腰,背倚龍頭山,南障青石關,洞口高約20米,寬約17米,古建有「大佛殿」,故名「大佛洞。」洞內石芽、鐘乳石、漏鬥、落水洞,隨處可見,尤以溶洞最為典型。那陣子沒有開發,洞口光線尚好,愈深愈暗,有道大鐵門,進入洞內黑乎乎的一片且深不可測,靠著一隻強光手電,我膽顫心驚的走了個來回兩千多米,洞內目前已開發可供遊覽的景點深度約在三公裡左右,沿洞探行可達四川境內。洞內景觀奇特,洞頂似蒼穹籠蓋四野,高約四十米,寬約三十米。有五彩雲石相綴,組成無數天然圖案,有似百鳥朝風。有似孔雀開屏,猶如畫廊和藝術之殿,大佛洞一是洞中有靈泉、雲田、彩池、瀑布;二是形態各異的鐘乳石;三是五彩雲石,因其色澤豐富,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也是洞中一絕。沿雲梯前行,霓虹燈下湖光色彩繽紛,妝點的十分耀眼,「驢馱背山」在雲梯頂上,見一塊巨大鐘乳石,形如金蟾,張開雙臂似迎賓客的造型,故取名「金蟾迎賓」,走在上景觀臺高空棧道向下方望去,明鏡似的暗河上面荷花燈在金黃的石筍鐘乳石的陪伴下,像「鳳凰展翅」甚是逼真。灰色的洞頂層理狀的地質結構在燈光輝映下顯得十分古樸,似層層泉水飛流直下,伴著洞內傳出的暗河潺潺的流水聲,由內及裡像一幅長長的畫卷,十分美妙。遠近高低至頂的鐘乳石「臥龍藏虎」像似大小不同的觀音、龍頭龍身,有著「一柱擎千斤」氣概,巨大的「雙金柱」和「童子拜觀音」更是巍峨壯觀。龍門,是偉大的洞中奇觀,是地質構造地形發生擠壓變化形成的,最初只能側身而過,現在修了步道,造型自然,直通暗河。放眼向下望去,暗河形似一個五顏六色的梭子,隨著腳步的移動,哄哄壯觀的流水聲如果隻身一人感到十分恐懼,洞內上下像似迷宮一般,下到底層的暗河旁,五顏六色的暗河瀑布參差不齊,時高時低,分不清水流的源頭和河流排水的方向,抬頭望洞頂,一圈一圈的層狀結構像似巨大的「聚寶盆」,「龍門迷宮」是洞中洞,孩子們追逐著開心的不亦樂乎。「轉運關、金水橋」早期是用木棒搭建的,年久腐朽很不安全。現在橋邊兩塊巨石的空隙可以側身而過橋,巨石形似彌勒佛祖,相傳會給人們帶來好運。暗河修成階梯狀,不同的燈光照射在水面,時而綠、時而紫、時而藍、時而粉,遠觀像進入太空的銀河系,星星點點,不斷變幻,蔚為壯觀,大家不時的為現代科技力量和設計理念點讚。遊客的路線是上下兩層旅遊環線,沿著暗河前行,忽見一鐘乳石群,形似蓮花、似佛祖、似「素衣觀音」,由於地質作用大家都連在一起,以似群居,談笑風聲,下方鐘乳石似孩童細心聽講著,故曰「講經閣」。洞底地海暗河,清泉溪流,莫知源終,鍾乳滴露,石筍如林,構成奇特的造型,如今增加了人工景致臥佛群等,更增加了宗教的神秘感。(石川河攝影)
處於工作在地質系統,對這奇特地貌和洞內奇觀也十分關注,只是不專業和內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8年5月公布中國和捷克科考隊第四次對漢中天坑群進行聯合科學考察時,捷克團隊對觀音洞地下河、天星巖、伯牛坑洞穴系統進行了探測,我國科考隊承擔了大佛洞、西溝洞洞穴系統的探測工作,天星巖新發現洞道六千多米,包括兩處溶洞大廳;伯牛坑新發現洞道四百多米;小南海觀音洞新發現洞道一千多米,它是大佛洞主要的地下河排洩系統;吊洞新發現洞道近六百米;新發現大佛洞支洞伍千多米,探測西溝洞一千四百多米。大佛洞地下河系統新發現洞道超過一千米,並與多個洞穴大廳相連,據有關地質專家稱小南海地區原是一片汪洋的大海,在漫長的歲月裡由於強大的地質構造運動作用使它凸現地表,大佛洞洞體由石灰巖、碳酸巖和白雲巖等構成,地層層序及地質剖面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被譽為地下「溶巖地質博物館」,科考人員初步推斷該溶洞的形成約在一億九千萬年前。穿越「時光隧道」,感覺是在無邊無際的海洋裡穿越了一億多年瞬間又回到了現代,孩子們高興的開了花,天真爛漫的笑容裡流露出對壯麗地質奇觀的欣喜,盡情的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麗,回程的路上也在回味著,相互講述著。景區的三期規劃「忉利天宮區」、「娑羅塔林區」等區域開發建設將在2025年全面完成,地質調查部門在近幾年也開啟了對漢中天坑和地質奇觀南鄭區小南海地區地學旅遊線路、寧強禪家巖天坑群地學旅遊線路;對龍頭山陡崖、伯牛天坑、天星巖地下河、白水洞泉水及後河村峰林等進行考察和規劃,對青石關村和秦家壩村建設地質文化村進行了科學評價,促進當地旅遊和經濟發展,解決富餘勞動力就業和實現村民脫貧增收,提高鎮域經濟發展的意義重大。走出景區,遠眺霧蒙蒙的巴山,似乎有著:「絲絲細雨擁楓葉,瑟瑟秋風染紅浪。秋香一壺別新茗,飲雨酌霧待春來」的感覺。【本文作者】石川河,本名楊西藏,在網絡及報刊發表有散文、詩歌作品等,現居陝西漢中市。
點讀作者石川河其它作品:
·送月餅
·愛的信諾
·女人如茶
點下邊連結,欣賞讀書村精彩微刊↓↓↓
主持人:丁小村
聯繫QQ及郵箱:12545194@qq.com
微信掃描或者長按下邊二維碼訂閱《丁小村》
有趣、有質、有味兒:文藝的、思想的、感性的
點擊下面「原文閱讀」閱讀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