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區團購熱潮襲來之時,阿里、美團、拼多多、京東、滴滴等多家企業都迅速開始「撒網」,意圖藉此捕獲一波「商業流量」。
由於這幾大網際網路企業的用戶基數過於龐大,因而他們的每一個的戰略定位似乎決定著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12月12日,有網絡傳言稱:阿里馬雲、美團王興、拼多多黃崢等均表示表態:將全面退出社區團購,認真做好科技賦能,服務產業升級。
從商業角度來看,這三家企業的戰略定位一直都是以用戶需求為主,進一步來說那就是以電商為基準,覆蓋至生活消費當中的各個品類。
相對而言,電商的發展已經過了人口紅利期,接下來的這個階段則將這個舞臺交給了供應商(賣家)來進行表演,消費者也會在其主觀認知下而產生購買行為。
退出社區團購
根據券商中國記者報導稱,接近這些公司人士表示,上述網絡傳言均為謠言。
至於這三家企業是否會退出社區團購,暫且尚無官方消息回應。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社區團購的價格優勢以及自提點的設立,在一定程度確實方便了一部分人群的需求,也幫助他們合理平衡線下購物時間上的消耗。
菜市場的流量
關於菜市場流量這種說法,我們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菜市場的人群分布主要集中於一些生活軌跡穩定,可以隨時掌握閒暇時間的人群,他們每天可以準時準點去光顧菜市場。
其二,小商販的謀生之路也在這裡,他們以「斤兩」這計數單位來進行消費互動,甚至也會為此而產生口水戰。
除此之外,菜市場的流量中自然也包括一些為時間「爭分奪秒」的上班族,在他們的生活中,則沒有那麼的多的閒暇時間去菜市場進行選購。
本地生活
隨著電商的戰略定位,從線上逐漸轉移至線下,「本地生活」這個關鍵詞也就成為社交媒體上的一個熱門指數詞彙。
無論阿里方面還是其他電商企業,他們都對「本地生活」這個關鍵詞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這些企業的眼中,這裡聚合了大量的商業價值。
其實,這也正是符合商人的本性,也符合電商企業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