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8月17日報導:一戶普通的黃巖農民家庭葉家,從解放後翻身當僱農,家徒四壁白手起家,到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如今兒孫滿堂,買上新車住上新房,就連家庭第四代也大學畢業了。一張張照片由黑白泛為彩色,70年經歷被一名攝影記者定格。
8月17日,90歲高齡的前《浙江日報》攝影記者徐永輝攜書《家國天下》,與兒子徐匯、紅旗出版社總編輯徐瀾在上海書展的東一館活動區舉行了一場分享會。《家國天下》收錄了徐永輝跟蹤拍攝的十戶普通家庭生活變遷的點點滴滴。徐永輝說:「每個人都能從這些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也是共和國70年從貧窮到富強的縮影。」
從一貧如洗到奔上小康,一戶普通農民家庭的70年變遷
1950年春天,徐永輝剛進浙江日報社工作。社長交給徐永輝一臺老式的摺疊式照相機,要他去農村採訪。徐永輝只讀過三年書,怕完不成任務,打不定主意該去哪兒採訪。他突然想到嘉興縣七星橋火車站:1949年6月26日,在從上海到杭州參加革命的途中,徐永輝遭到國民黨飛機瘋狂掃射,差點喪命。不如去看看現在那裡怎麼樣了!
跨度長達70年的跟蹤攝影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那是徐永輝當記者後的第一次採訪,他來到嘉興縣七星鄉二村村口時,從屋裡走出一個中年農民,說自己38歲從沒拍過照。於是,徐永輝乾脆提議為他拍一張全家福。這個農民,叫葉根土。
五年後,徐永輝再次回訪,看看他們生活是否改善了,沒想到屋裡空無一人。村民說,葉家搬家了。徐永輝不死心,堅持每年去找,三年找了四次,到了第五次,一個曬場上的老人告訴徐永輝:「這幾年連續豐收,葉根土攢了些錢,生活改善了,搬到浙東老家去了。」
1959年,徐永輝繼續打聽葉家下落,費盡周折終於在涼棚嶺村找到了葉根土,「全家福」的故事得以延續。原來,新中國成立前,葉根土父親去世,他離開了母親,做起了長工,在外流落近30年。新中國成立後,葉根土翻身,後來還分到了田地和房屋,並在政府幫助下回到家鄉,和母親團圓。
在此後半個多世紀,徐永輝為葉家拍攝了成百上千張照片。2013年6月,葉家的第四代——大女兒葉桂鳳的孫女楊希晨即將大學畢業。徐永輝從杭州趕往上海,參加楊希晨的畢業典禮,拍下日思夜想的「圓夢曲」照片。
冒熱氣的文字接地氣的照片,家庭檔案濃縮時代縮影
作為紅旗出版社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重點圖書,《家國天下:十戶人家七十年》精選照片三百餘幅,十個篇章共十戶人機啊反映了黃巖農民葉根土、餘杭農民汪阿金、龍泉掃盲模範李招娣、蘭溪種田女狀元胡香、金華青年陳啟達等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變遷。書中10組時代「圓夢曲」的報導以及翻天覆地變化的珍貴照片,既是10戶普通人家70年連續而完整的家庭檔案,也是共和國70年從貧窮到富強歷史進程的縮影。
徐永輝1930年出生在上海,說起來,他的拍照手藝還是在上海一家照相館裡學的,照相館老闆是動畫電影《大鬧天宮》的導演萬籟鳴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徐永輝就以「跟蹤攝影」這一特殊的新聞手段,反映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冒熱氣」的文字、「接地氣」的照片,是一個攝影記者對人的情感、歲月變遷的敏感捕捉。
回看徐永輝跨越70年漫長歲月的真實紀錄,真切感受到攝影其實是有偶然性的,能拍到好作品需要時時刻刻的激情,攝影是最能反映作者內心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