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經過專家的現場探查確認,三沙市政府正式命名西沙群島永樂環礁的海洋藍洞為「三沙永樂龍洞」(SanshaYongleBlueHole),其被證實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藍洞。
▲龍洞航拍。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三沙永樂龍洞」位於三沙市西沙群島永樂環礁晉卿島與石嶼的礁盤中,深達300.89米,地址坐標為北緯16°31′30″、東經111°46′05″。
▲龍洞航拍。新華網
據悉,此前世界上已探明海洋藍洞深度排名為:巴哈馬長島迪恩斯藍洞(202米)、埃及哈達布藍洞(130米)、宏都拉斯貝里斯大藍洞(123米)、馬爾他戈佐藍洞(60米),西沙永樂藍洞深度大幅刷新世界海洋藍洞新紀錄。
▲三沙藍洞洞口幽藍深邃透露出神秘氣氛。新華網
「三沙永樂龍洞」有著悠久的傳說,海南漁民稱此處是定海神針所在,孫悟空拔去定海神針做如意金箍棒,留下深不可測的龍洞;也有漁民說龍洞是南海的眼,藏有南海的鎮海之寶。
聽上去好神奇!那麼……
藍洞是一種罕見的自然地理現象,外表美麗而神秘,內部卻危機四伏。如今,已探明的藍洞不在少數,有的曾發現過遠古殘骸,記錄著古老的秘密,有的成為極具挑戰的潛水探險地……
▲藍洞(Blue hole)是存在於陸地或海洋的巨大深洞,從海面上看,深洞呈現出神秘的深藍色調,猶如藍寶石。雖然多數藍洞深度只在幾十上百米,表面風平浪靜,但其中卻隱藏著巨大的危險。圖為2009年,西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的藍洞邊緣。視覺中國
▲封閉的藍洞內缺少水循環,如同與世隔絕的凝固時空,潛水員潛入表層隨時可能引起水下沙塵暴,能見度瞬時可變為零;繼續下行,水中充斥著微生物代謝產生的劇毒硫化氫,讓水體呈現出橙黃色;最後則會進入無氧層。圖為巴哈馬阿巴科島「鋸木廠水洞」中深度9至11米處的景象。
▲藍洞存在歷史悠久,在其底部的無氧層中,海洋生物難以存活,卻能將生物骨骼完好地保存,因而具有極大科學研究價值,被譽為「地球給人類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後遺產」。科學探險家們曾在藍洞底部發現了許多遠古化石和動物殘骸。圖為一名潛水家在「鋸木廠水洞」沉積物中找到一具菱斑鱷頭骨。
▲圖為2010年7月22日,多米尼加考古學家在藍洞中發現三千年前猴子頭骨化石。東方IC
▲最初的藍洞科學考察催生了藍洞探險,正如野外攀巖、沙漠穿越等極限運動一樣,神秘的藍洞,近些年來成為潛水家、探險家的目標。本領再高的潛水高手,跳進藍洞前必須系一根引導線,這是進入藍洞的生命線,如果脫離,就意味著自殺。圖為潛水家正潛入埃及達哈布藍洞。東方IC
▲位於中美洲的巴哈馬群島,有近千個藍洞聚集,其中20%已有人類踏足,但據巴哈馬海事部門統計,平均每年有20個極限潛水高手喪命藍洞,大部分都是因迷路而死。圖為1981年8月,巴哈馬,洞穴中一具遇難潛水員的屍體。視覺中國
▲2011年,卡梅隆擔任監製的3D影片《洞穴》全球公映,一度撩起極限探險家們的藍洞探險熱。而鮮為人知的是,這部電影的攝影師之一、藍洞探險家韋斯利·斯基勒斯(Wes C. Skiles)在電影上映的前一年,在佛羅裡達進行藍洞探險時遇難,終年52歲。圖為韋斯利生前照片。
藍洞探險,如今已然經被視為最危險的極限運動之一,但仍吸引著遊客前往潛水,甚至成為旅遊勝地!那麼……
▲【宏都拉斯貝里斯大藍洞】是一個在海下巨大的天坑,直徑300多米,深為123米,完美的環狀仿佛大海的瞳孔,使其成為地球上最美的地方之一,199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圖為貝里斯大藍洞。東方IC
貝里斯大藍洞內千溝萬壑的深海鐘乳洞群以及神出鬼沒的鯊魚都使人很沒有安全感,仍猶如充滿魔力的磁場一般,仍然吸引著全世界勇敢的潛水愛好者們前來一探究竟。圖為貝里斯大藍洞內的潛水者。東方IC
▲【巴哈馬群島迪恩斯藍洞】深度202米,四周被植被及白色的沙灘所環繞,是自由潛水的天堂。圖為2012年6月,一群浮潛遊客遊向迪恩斯藍洞。視覺中國
圖為一名自由潛水者潛入迪恩斯藍洞。
▲【埃及達哈布藍洞】是一個著名的潛水點,不過出名的原因卻是因為許多潛水員在這裡喪生。這裡看上去清澈平靜,且非常容易進入,但它遠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麼柔和。據埃及當局2013年數據,自有記錄以來,已有40名潛水員葬身於此,達哈布藍洞也被稱為「潛水員公墓」。圖為埃及的達哈布藍洞。視覺中國
2005年12月29日,波蘭潛水家Marcin Chochorowski背著數個氧氣罐,在達哈布藍洞附近潛入21米水下時,抓住鋼絲繩稍作停留。Reuters
▲【馬爾他戈佐藍洞】馬爾他是地中海中部的群島國,馬爾他有「三藍」:藍窗、藍洞和藍瀉湖。其中戈佐島藍洞是最搶手的潛水點,是海岸懸崖後方自然形成的淺灣,寬僅10米,深約60米,但這裡卻有一道狹長的縫隙,從藍洞通向廣袤的大海。圖為2014年,戈佐藍洞的潛水者。視覺中國
「三沙永樂龍洞」是否會成為另一處潛水探險地,又會留給人們什麼秘密呢?在進一步得到探索之前,大家可以開開腦洞啦!
(本文資料綜合自杭州日報、央視《地理中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