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上海市政府操辦的首次集團婚禮在市政府大禮堂盛裝登場
清末民初的文明結婚雖然革除了一些迷信和繁瑣的舊習,但是這種半新半舊的新式婚禮仍舊需要置辦酒席,費錢費時。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在20世紀30年代,一場轟轟烈烈的結婚盛典首先在上海應運而生。它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世紀30年代「新生活運動」的推動。「新生活運動」致力於社會風氣的改良,在大城市舉辦新生活的集團婚禮是它的重要內容。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政府以簡便、莊嚴和經濟為原則制定了《上海市新生活集團結婚辦法》。它規定,上海市民結婚者需申請參加每年二月、四月、六月、十月和十二月第一個星期三由市政府舉辦的集團婚禮,婚禮由市長和社會局長證婚,參加者統一婚裝,並繳納20元費用。因為這是全國第一次舉辦這樣的婚禮,上海市政府以務求成功的態度,進行了縝密的籌備。4月3日下午3時,「上海市第一屆新生活集團結婚典禮」在市政府大禮堂盛裝登場。除盛典的主角———57對新人以外,出席盛典的有證婚人市長吳鐵鋮、社會局長吳醒亞,以及包括杜月笙、王曉籟等上海名人在內的各界人士和新聞記者近萬人,場面十分壯觀。
伴著《結婚進行曲》,統一著裝的新郎新娘分成兩列,手挽手緩緩步入禮堂。新郎一身傳統的藍袍黑馬褂的打扮,別有一番中國特色。而新娘則是身穿粉紅色軟短旗袍,頭披白色婚紗,手執鮮花,仿若仙女。接下來由司儀逐一宣讀新人名單,新人依次登臺,先向孫中山像三鞠躬,然後相互鞠躬,最後向證婚人鞠躬。同時,由吳鐵鋮市長向新人頒髮結婚證書,吳醒亞頒發印有「上海市新生活集團結婚紀念品」的銀質紀念章。鞠躬儀式結束後,證婚人吳鐵鋮致訓詞。禮畢,新郎新娘在音樂聲中步出禮堂,在廣場上合影留念(見上圖)。
此次婚禮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了將近3個小時,沒有奢侈的宴席和闊綽的排場,整個過程顯得十分簡潔,但是它隆重而又莊嚴的場面卻給了觀眾以耳目一新的震撼。主辦方邀請了上海最有名的王開照相館為新人合影。中央宣傳會電影股、一些外國的電影公司也都競相來滬拍攝婚禮的新聞片。圍觀的群眾更是人山人海,為新人的歡呼喝彩聲不絕於耳。
南京、北平、天津、杭州、漢口等地也紛紛效仿,甚至一些邊遠地區也嘗試著舉辦了集團婚禮。抗日戰爭時,集團婚禮在戰區不得不終止,不過,一些後方地區仍在繼續推進。抗戰勝利以後,一場以紀念抗日勝利為主題的集團婚禮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熱潮。據統計,在1946年這一年內,全國只有河北和青海兩省沒有舉辦集團婚禮。 李弼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