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弱懼強,去道遠矣——讀莊子《庚桑楚》

2020-12-23 一葉知秋天下涼

居弱懼強,去道遠矣。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居畏壘之山。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

庚桑子有功,卻不釋然。曰「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於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

這樣看來,庚桑子雖偏得老耽之道,是沒有得啊!得道之人,臨淵而不懼,豈懼為人之巔?觀察他的作為,也是這樣了。「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擁仲之與居,鞅掌之為使。」以有為之作以行無為之道,且懼有為之果,是不得道也!故其對南榮趎曰:「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雖然沒有得道,其為人還是比較誠實的,然而不以弱為卑,而以強為懼,是道不取。

人之所追求的,不過是全形保命而已。故南榮趎曰:「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凡所言者,已離於道。故老子曰:「行不知所之,據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是其一也。曰:「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是其二也。曰:「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是其三也。衛生之經其實一樣,而言卻有三,這三個都不是道之全。求道之全而不知道之虧,亦不足為道。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善哉言也,道之所行,在其所處。行或可行或不可行,為或可為或不可為,而不悖於心,是逆天而行,知道者之所為!

「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其言也善,其辯也佳。可是也應該這樣問:靜出於不欲靜,神出於不欲神,這樣才是真靜真神吧!平氣而靜,順心而神,是以假為真。以假修真,可以近道,以假為真,可以去道。

相關焦點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但《莊子》的境界確實很高,讀之給人啟發,甚至令人瞠目結舌,為心性修養提供了一個較高標準。《莊子》關於神仙的描述舉例如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逍遙遊)至人神矣!
  • 《莊子》十句名言,精闢通透,道盡人生哲理!
    《莊子》十句名言,精闢通透,道盡人生哲理!一、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語出《莊子·庚桑楚》。學習就是要去學習那些不能夠學到的知識。二、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語出《莊子·庚桑楚》。知道停留在所不知道的境地,這邊是達到了知的極點。如果有人不知道這樣事情的人,自然的秉性一定會使他敗亡。三、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語出《莊子·外物》。
  • 莊子經典名言
    《莊子·外篇·天地》6.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7.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山木》8.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莊子·人間世》9.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 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
    簡明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文|中國美食文化審美資深工匠杜德春孔子講為人之道;老子處世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孔子的核心道:格物致知!《禮記大學》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視聽盛宴】正是時候讀莊子:《逍遙遊》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 從莊子對墨子學說的批評,看《易經》節卦長久的亨通之道
    網圖莊子講了好幾個方面,我們簡單說一個方面(有意者可去讀原文),古代之人對於喪禮,因其貴賤而有所不同,可是墨子卻主張生不作樂,死不喪服,生時辛勞,死時薄喪,應當唱歌時卻反對唱歌,應當哭泣時卻反對哭泣因此之故,莊子認為墨子的學說太過了苛刻,其主張必定會難以實行,而無法成為聖人之道,因為這種主張自己可以獨自實行,但卻會因違反了天下之人的心願而使人不堪忍受,既然背離了天下之人的心意,那麼其離開王道也就太遠了。
  • 莊子遵從道的本性,批判一切非道形態
    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機械與一般器具的不同在於,它是機動的和機巧的。當人用機械去從事某種活動的時候,他就會去算計和謀劃,這樣甚至會發展為巧偽,亦即讓人投機取巧。這就是莊子所說的機械的危險之處:它產生機事並產生機心。一個機心是人為的,非本然的。它無法接受道,不能為道所指引。因此,機械的好處剛好是它的壞處。
  • 《莊子》經典名言20句,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六、去小智而大智明。語出戰國·莊周《莊子·外物》。去除小的聰明,就會得到更多大智慧。七、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語出戰國·莊周《莊子·人間世》。人們都知道去顯示自己的才能,但並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本事發揮到最大用處。八、含哺而熙,鼓腹而遊。語出戰國·莊周《莊子·馬蹄》。含著食物去做遊戲,腆著肚子四處遊走。九、好面訾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語出戰國·莊周《莊子·盜蹠》。訾:讚美。
  • 《莊子》最經典的三則小故事:十人看完九人開悟,說盡人生天機
    《莊子·在宥》中說,人心躁進時熱如焦火,退卻時冷若寒冰;變化速度之快,頃刻間可以往來四海之外;沒事時,安靜如深淵;一發動,遠揚於高天,激蕩驕縱而難以約束。若是任由身體感官、欲望去牽引,則心成為煩惱的根源、痛苦的淵藪,也就是原來心中含藏的生命光彩被遮蓋了,那麼活著片刻也得不到安寧。
  • 悟道與得道,莊子的自由之路!
    「忘」如同一個人經歷一個「洗腦」的過程,把一切既有的東西從大腦深處洗乾淨;而「虛」的過程是人用心去領悟「道」,再把「道」「裝」入自己的大腦中,與「道」融為一體。當然,「忘」與「虛」並無先後關係,它們之間的聯繫是密不可分的。由於沒有至上人格神的存在,莊子將虛擬化的「道」當成了人生的精神支柱。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讀不懂逍遙遊,讀完莊子亦枉然;讀懂逍遙遊,整個道家學說可懂。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裡曾說:「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可見莊子逍遙遊歷來被諸多學者喜歡、解讀,當然也是歧義最多的一篇。尼採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當我們處在人這個生命本身時,以生命本身去看生命,本身就不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跳出生命來看生命,這又是不可能的。」莊子在這裡,顯得比許多哲學家都要聰明,他反其道而行,他不是解答「是」的問題,而是解答「不」問題。
  • 莊子 逍遙遊一北冥有魚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 品讀《莊子》,不要光看「莊周夢蝶」
    尤其像莊子這樣的人,關於他的歷史記載非常少,我們能夠做的不過是「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而已  《莊子》這本書的研讀重點,我個人認為是「內七篇」,但這並不是說「外篇」「雜篇」就不需要去讀。老子與莊子的哲學主題、思想宗旨和哲學關切點是有根本區別的。  「解莊」非常難,難就難在《莊子》的文本。《莊子》沒有一個明確的口傳傳統。舉個例子,讀《論語》或者《孟子》,特別是《論語》,和它相關的解釋傳承幾乎一直都沒斷過。因為有口傳的傳統,所以《論語》不管有多少種解釋,都有一定的統一性,有一些共同的東西是大家不會去質疑的。
  • 深居久矣忘塵世,莫遣江聲入遠沙.
    深居久矣忘塵世,莫遣江聲入遠沙。注釋:溟瀠(míng yíng):小雨濃霧形成迷濛模糊之狀。溼云:雨後雲。先春草:早春之草。後夜花:後半夜之花。艇(tǐng):小船。鶩(wù):鴨。深居:遠離塵囂之世。譯文:樹木籠罩在迷朦的煙霧之中,烏鴉在鳴叫,宿雨初霽,殘雲旭日輝映成霞。
  • 吳根友/黃燕強:《莊子》「坐忘」非「端坐而忘」
    吳根友/黃燕強:《莊子》「坐忘」非「端坐而忘」 2018年02月07日 09:43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吳根友/黃燕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存在、狀態與「自然」 :論莊子哲學中的「自然」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梟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 沒想到吧,他們都曾瘋狂迷戀莊子,甚至有人覺得讀他能治病
    面對世界的荒謬、社會的黑暗、民生的疾苦,莊子並不高居上遊,脫略塵世,也不去同流合汙,而是在與眾生同遊共處之中,堅持自我的價值取向,實現精神對現實的超越。他所秉持的,既不是真正的入世,也不是純然的出世,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遊世。
  • 第14章莊子修養功夫的理論
    《莊子 在宥》:「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必敗。」。做靜功時達到「靜一而不變」的程度,神態自然會呈現出幽深邈遠的意境和快感,當工夫做到極致時,自然會出現似醒非睡、昏昏默默的神態。
  • 觀點丨董慧:「自立一宗」——論王船山對莊子之學的定位
    例如在《老子衍·自序》中,船山說: 老子之言曰「載營魄抱一無離」「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衝氣以為和」,是既老之自釋矣。莊子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是又莊之為老釋矣。舍其顯釋,而強儒以合道,則誣儒;強道以合釋,則誣道。
  • 讀《莊子》,你看好的骨頭,未必是別人的菜
    惠施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壞就壞在這個「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那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此時鷂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鶵從它面前飛過,鷂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