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重走長徵路徒步露營暨體育系統主題黨日活動在班瑪縣...

2020-12-12 瀟湘晨報

青羚網訊(記者 魏慧敏)7月1日,由青海省體育局、中共班瑪縣委、班瑪縣人民政府主辦,青海省冬季項目和戶外運動管理中心、班瑪縣文體旅遊廣電局承辦的2020青海班瑪傳承紅色基因重走長徵路徒步露營暨體育系統主題黨日活動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舉行,來自全省的200名戶外愛好者和青海省體育局幹部職工在紅軍溝重走長徵路,感受三色班瑪的無限魅力,續寫紅色歷史,傳承長徵精神。

據了解,本次活動以「薪火相傳 傳承長徵精神」為主題,旨在體現體育+紅色、體育+生態、體育+旅遊、體育+扶貧的特色發展路線,以徒步紅軍溝為主場地,宣傳長徵精神,帶動班瑪縣相關產業發展,打造高原特色的民族體育旅遊文化,讓體育與旅遊相結合,走向田野,融入山川,親近自然,是我省山地戶外體育工作復工復產後的首次活動。

青海省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尕藏才讓表示,本次活動內容豐富、意義深刻、影響廣泛,是省體育局山地戶外的「金字招牌」,也是打造「紅色戶外」經典品牌的重要舉措,對構建青海「體育+」以及我局「黨建+」的發展框架,深入推進體育和黨建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民族團結建設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

「班瑪各族幹部群眾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薪火相傳,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徵精神,堅持好紅軍長徵革命底色,保護好綠色生態發展環境,發揚好民族團結金色文化,為構建打造『黨建+班瑪經驗』,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三色新班瑪』凝聚起新的強勁發展動力。」果洛州委常委、班瑪縣委書記夏吾傑說。

【來源:青海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2020青海班瑪傳承紅色基因重走長徵路徒步露營活動正式啟程
    2020青海班瑪傳承紅色基因重走長徵路徒步露營活動正式啟程 2020-07-03 0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都:「紅軍小戰士」重走長徵路 傳承紅色精神
    今年是紅軍長徵85周年,為了讓廣大未成年人牢記歷史、飲水思源、不忘初心,傳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徵精神。近日,成都市大邑縣晉原初中開展第三屆「穿越橫山崗,重走長徵路」教育實踐活動。活動以「弘揚長徵精神,爭當時代先鋒」為主題,在廣大中學生中傳承和弘揚英雄烈士精神、愛國主義精神。
  • 貴州省2020年秋冬季紅色研學旅行啟動儀式暨重走長徵路第六輪徒步活動在甕安舉行
    11月9日,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貴州省體育局、共青團貴州省委、黔南州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黔南州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甕安縣人民政府承辦的貴州省2020年秋冬季紅色研學旅行啟動儀式暨重走長徵路第六輪徒步活動在甕安舉行。
  • 紅色基因專線 |新加坡詩人韓昕餘入選國家大型公益項目重走長徵路
    習總書記說:長徵永遠在路上,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新加坡華僑,著名作家、詩人,新加坡國際華語詩歌藝術節總策劃、紅色革命後代韓昕餘正式入選中國紅會指導項目大型公益活動365重走長徵路。整整一年時間將親身體驗當年紅軍的英勇和威風,艱苦和樂觀。
  • 湖南省體育系統「重走紅軍路」徒步穿越活動在雙牌陽明山舉行
    湖南省體育系統「重走紅軍路」徒步穿越活動在雙牌陽明山舉行 發布時間:2020-10-28 15:14
  • 【主題黨日】追尋革命先輩足跡 用心感悟長徵精神
    唱紅歌、走長徵路、重溫入黨誓詞讀長徵史、聽長徵黨課……用腳步丈量紅軍歷程用心感悟長徵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活動6月19日,公安廳宣傳處黨支部聯合機關服務中心黨支部,以慶「七一」暨「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激發奮鬥精神」為主題,赴固原市六盤山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參觀六盤山紅軍長徵紀念館,重走長徵路,重溫紅色記憶,深刻感悟黨的宗旨初心和使命。
  • 長徵沿線紅色城市旅遊聯盟第三屆年會暨紅色文化系列活動在興安舉辦
    2020年12月5日—7日,長徵沿線紅色城市旅遊聯盟第三屆年會系列活動——紅色旅遊推介會、「長徵記憶,紅色創想」中國興安首屆紅色文創設計大賽作品展、「重走長徵路·遇見好風物」主題文創市集在廣西興安縣舉行。本次紅色文化系列活動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中共桂林市委員會、桂林市人民政府主辦,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桂林紅軍長徵湘江戰役文化保護傳承中心、興安縣人民政府承辦。
  • 【主題黨日】重走紅色之路傳承革命精神
    重走紅色之路   傳承革命精神   沉重緬懷革命先烈   為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革命精神,在清明節到來之際,4月2日至4月3日,我院開展「重走紅色之路傳承革命精神」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黨員幹警分兩批到四明山革命老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 電影《紅色往事》重走長徵路「2020年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暨湘潭首屆紅色文化產業博覽會」公益放映
    舞臺舞美以紅色旅遊為主基調,將韶山元素、錦繡瀟湘和決勝全面小康、精準扶貧有機融合,展示湖南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遊的成果。「紅動湘贛•禮讚中國」紅舞邀請賽、「重走長徵路•穿越湘贛邊」兩項活動同步啟動。
  • 成都市統戰系統藝術界代表人士開展「重走長徵路」主題教育活動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11月11日-15日,成都市統戰系統藝術界代表人士「重走長徵路」主題教育活動暨第一屆紅色採風創作節正式啟動。此次活動以重溫紅軍長徵路的方式,把藝術創作活動與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在開展黨外文藝工作者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時,以書畫、攝影等方式展現紅軍長徵精神的歷史內涵與時代精神,創作更多反映時代追求、觀照現實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的藝術精品。
  • 奮鬥新時代 重走長徵路體驗式教學提升教育效果
    重慶綦江網消息(記者 楊瑩 吳明鴿)11月19日,區關工委聯合區老乾局帶領部分優秀學生代表一起開展「奮鬥新時代·重走長徵路」主題黨日活動,通過聽紅色故事、重走長徵路等方式,重溫紅色歷史、感悟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在安穩鎮羊角村一棵古老的楓香樹旁,黨員同志和學生代表認真聆聽紅軍在羊角村的故事。
  • 國家旅遊局發布「重走長徵路」國家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這是「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現場(12月1日攝)。12月1日,「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在江西省于都縣啟動。12月1日,群眾在「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上參與騎行活動。當日,「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在江西省于都縣啟動。
  • 海寧鹽官推出紅色專線遊!恰,一起重走長徵路
    ,進入紅色七月,鹽官旅遊打造的重走長徵路紅色教育實踐專線讓人眼前一亮。重走長徵路紅色教育實踐專線行程安排1紅軍長徵路著裝體驗(行程約2小時)在潮起東方雕塑園集中,穿上紅軍服裝,帶上紅軍裝備,讓自己成為一名「紅軍」。
  • 中衛市公安局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長徵路」黨性教育活動
    中衛市公安局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長徵路」黨性教育活動 2020-07-04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採訪活動綜述
    參加「重走長徵路」的記者參觀遵義會議會址遊客在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苟壩村感受美麗鄉村遊  12月6日至11日,由國家旅遊局主辦的「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採訪活動在貴州境內舉行。活動旨在大力宣傳和弘揚長徵精神,在行走中感悟紅色文化,感受貴州綠色發展和旅遊井噴,充分展現貴州旅遊業及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 桂林旅遊學院師生「重走長徵路」活動感言
    廣西新聞網桂林7月25日訊(記者 嚴曉波 實習生 韋玉嬌 通訊員 王邁)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湘江戰役85周年,桂林旅遊學院19名在校大學生赴全州、灌陽、興安等地,參加由自治區國防教育辦、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組織的大學生「重走長徵路」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 弘揚長徵精神 贛州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啟動重走長徵路活動
    客家新聞網訊 記者肖靚報導:9月3日,贛州市紅色文化研究會重走長徵路暨創建長徵沿線圖書館聯盟啟動儀式在於都中央紅軍長徵出發地紀念園舉行。啟動儀式上,由9名紅軍後代組成的重走長徵路小分隊誓師出徵。小分隊成員平均年齡62歲,由著名紅色紀實文學作家卜谷擔任領隊。他們計劃用1個月左右的時間,從江西贛州出發,沿著當年紅軍長徵路線,最終抵達陝西延安。
  • 「小紅軍」重走長徵路 紅色教育見證成長
    12月8日,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喬甸鎮海稍完小165名師生、家長代表身著紅軍服,高舉黨旗、少先隊隊旗、學校校牌徒步從海稍完小向海稍新莊紅軍村出發,開展重走紅軍長徵路活動。活動旨在培養學生「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拼搏精神,讓學生從小接受紅色教育,將長徵精神根植於學生一生。
  • 《彝海結盟》電視劇組啟動「重走長徵路」主題活動
    人民網成都5月15日電 (朱虹)5月14日,《彝海結盟》電視劇組「重走長徵路」主題活動在四川省會理縣金沙江畔正式啟動。  據悉,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暨「彝海結盟」八十周年,把「彝海結盟」這份珍貴厚重的政治、歷史和精神財富,通過電視藝術的形式,轉化為新時代紅色中國夢的價值詮釋,傳播並弘揚「彝海結盟」的革命大義和民族團結精神,四川涼山州委、州政府策劃攝製了三十六集電視劇《彝海結盟》。
  • 重走長徵路
    於是,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裡,重走一段長徵之路,既是體驗一條紅色革命之路,同時也是一條文化自然巡禮與探險之路,與自駕遊、戶外運動、徒步越野有著天然的契合。傳統意義上的「公園」是以休憩娛樂為主的場所;而「國家文化公園」作為一項文化工程,則是要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形象塑造、傳統繼承、文化傳播和精神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