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國歷史上遷都次數最多的朝代,其頻繁遷徙的原因,學界至今仍無統一看法,給研究商朝歷史增加了很多難度,同時也增添了不少樂趣。筆者認為商朝遷都的原因不能草率地將多次遷徙的原因簡單歸結於某一種或數種原因,而應分階段、分時期進行分析,才有望得到正確答案。
50.1甲骨文-「商」
"遷都"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大事,影響著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格局,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從世界範圍來看,遷都雖不常見,但也有不少範例,遷都的原因各不相同,效果也不相同。
如伊朗(含古代波斯),作為是西亞地區重要的文明古國之一,伊朗歷史上曾經擁有過32座都城,它遷都的原因極其複雜,幾乎涵蓋了世界上所有國家遷都的原因,政治、宗教、經濟、地緣、軍事、戰亂、入侵、飲水、耕地、自然條件惡化、石油資源發現、環境汙染、人口過剩、地震帶等等,如今勉強保住了西亞大國的地位。
50.2公元前500年的波斯帝國疆域
又如巴西1960年為加快內陸開發(經濟原因),將首都由世人熟知的裡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第四大城市),效果甚微,很多國人都沒聽過這個城市吧?類似的還有緬甸將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又名彬馬那),當然緬甸政府遷都還有軍事方面的考慮。
50.3巴西其實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五大國(854.7萬)
還有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至1300公裡以外的努爾蘇丹(原名:阿斯塔納),是出於國家安全、地緣、宗教、經濟和人口佔比等原因考慮。經過20多年的發展,哈薩克斯坦從因貧窮而被前蘇聯拋棄的中亞五國之一,發展到人均GDP9000多美元的中亞強國、大國(人均GDP是有前蘇聯糧倉和軍事工業基地之稱的烏克蘭的三倍),是非常成功的遷都案例。
50.4哈薩克斯坦遷都圖(距離1300公裡)
商朝的遷都是否成功,我們用事實說話。商人在其五百多年的歷史上一共遷都十三次,史稱"前八後五"。漢代張衡《西京賦》中說:"殷人之屢遷,前八而後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
50.5西漢著名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
所以商人遷都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一個是先商時期(尚未滅夏建商的商族時期)的八次遷徙,一個是商湯建國至盤庚遷殷早商時期的五次遷都。前八次遷徙使商族成為可以對抗夏王族的大族,並最終滅夏而代之;後五次遷都則讓商王室擺脫困境、迎來中興,創造了中國奴隸社會最燦爛的文明。從這兩點來看,商朝的遷都還是比較成功的。
首先分析先商時期八次遷徙的原因,《史記·殷本紀》:自契至湯八遷。學者王國維對此有詳細的考證:
50.6商初時商屬方國和少數民族分布圖
1、始祖契自亳遷居蕃;2、契之子昭明自蕃遷居砥石;3、昭明又自砥石遷商;4、昭明之子相土自商遷商邱;5、相土自商邱遷居泰山下後復歸商邱;6、商侯遷殷;7、殷侯復商邱;8、湯始居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
先商時期商族八次遷徙大體在黃河中下遊地區,比較小的範圍內騰挪,有時甚至只有幾公裡的位置變化,說明其遷徙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改善生存環境和拓展發展空間,在遷居亳之前,歷代商先主應該還沒有爭雄天下的想法,其遷徙原因相對簡單。
先商和早商時期最重要的城市無疑是亳,商族正是依託亳成長為大國,最終完成滅夏建商的偉業,並在仲丁之前的180年裡一直作為商王朝的都城。仲丁繼位後,在百年時間內,商王室進行了五次遷都。
50.7早商時期商都五遷示意圖
仲丁遷都於隞(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河亶甲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市西),祖乙遷都於邢(今河南溫縣東);南庚遷都於奄(今山東曲阜舊城東),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又傳承了約270年,一直到商朝覆滅,再也沒有遷過都,稱為晚商時期。
早商時期時期的五次遷都是我們今天分析的重點。
商初的社會秩序在商湯時期比較穩固,但在他死後,不易操作的王位傳承制度造成王室內部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的,王族內耗嚴重;後代商王和奴隸主貴族的生活越來越腐化,對奴隸的剝削加劇,奴隸與貴族間的矛盾愈發尖銳;而周邊方國和少數民族不服管束、時常反叛;再加上水澇,乾旱等自然災害,使得商朝每每處於崩潰的邊緣。
50.8商湯像及簡介
五遷時期的商朝文明實際上處於停滯發展階段(考古發現可佐證),商文明真正的成果集中在殷商時代。盤庚遷殷後,幾代商王衰敗的局面得以扭轉,到武丁時期,商朝的國勢達到鼎盛時期。但盛極必衰,統治階層的腐朽、頻繁的徵伐戰爭、殘暴的階級壓迫,使得商朝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最終在商紂王時期爆發,商被周所取代。
總體來說,後五遷是商王室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的統治中心遷移,與前八遷的原因和目的不同,應該分開來分析。
50.9盤庚遷殷
這裡將學界幾種主流的商朝遷都的原因加以梳理鑑別。
1、水災說
由學者王國維持提出。認為商的都城處在黃河中下遊,經常遭受黃河泛濫之苦,所以不斷遷徙都城以躲避水患。這種說法並不符合事實。
首先,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發現,早商的幾個都城都建在離河比較遠的高地,雖可能遭受過水患,但沒有長期受水患侵擾的可能。亳作為早商第一都,從商湯到仲丁一共傳承了六代十王,跨度約180年,如果時常有洪水侵擾,不會那麼久才決定遷都。
50.10鄭州花園口決口事件歷史圖片(1938年)
其次,倒是晚商都城殷都,甲骨文上有多次遭受洹水侵擾的記錄,卻堅持了270多年沒有遷都。顯然水災說不能成為商十三遷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筆者所說,不能簡單分析一種原因,以一言而弊之。
2、遊牧、遊農說
遊牧說由近代學者丁山提出。認為先商和早商時期,商民族尚處於較為落後的"類部落狀態",商民族當時基本沒有掌握農業,經濟狀態主要是漁獵和放牧,所以商朝歷次遷徙的地點往往是水草豐美之地。這種說法仍難自圓其說。
50.11遊牧民族
首先,亳都作為早商都城180多年,如果商人是遊牧民族,這段期間為什麼不遷都?其次,考古資料和甲骨卜辭都證實了,在商朝早期,農業就已經是商人最主要的產業,牧業只是農業生產的附屬產業。
近代學者傅築夫在遊牧說基礎上又提出了遊農說。"殷代是一個農業社會,其經濟發展早已超過漁獵和遊牧階段",因此遷都並不是為了"遊牧",而是為了農業生產的需要去改換耕地,實行"遊農"制。
50.12刀耕火種,勞動效率低產出少
遊農說認為,盤庚遷殷之前,商人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階段,焚燒林地,在灰土上播種,不知道翻耕和施肥,一旦地力耗盡,就不得不遷徙到其他地區開闢新的農田。而盤庚之後,商朝的農業水平提升,所以商人定居了下來。
這個說法也不成立。考古資料顯示,早商和晚商的農業工具基本沒有變化,農業技術也沒有出現革命性提升;其次,遊農說也無法解釋亳都存在180多年的原因。
3、控制戰略物資說
由美籍華人學者張光直提出。他認為青銅是商朝的重要戰略物資,而商朝都城沿山東、河南山地邊緣逡巡遷徙,是為了便於採礦。
可眾所周知中原地區缺少有色金屬,商朝遷徙涉及的冀、魯、豫、晉四省中,只有河南省有相對較大的銅礦(魯西南根本沒有具有可開採價值的銅礦),同時中原地區缺乏錫礦、鉛礦資源。
50.13我國的銅礦資源分布圖
另一方面,通過對商代遺址中青銅器作坊殘片的研究發現,其來源於遠方的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也可證明商代都城遷徙與追逐原料產地無關。
其實筆者認為在夏商時期,中國疆域面積較小,一定存在著類似於絲綢之路的金屬礦石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中原地區對銅、錫等戰略物資的需求,同時這條貿易之路也促進了中原王朝和其他地區(主要是南方)方國部落的文化交流,加速了中華文明的融合和成長。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未來必將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50.14美麗的孔雀石是很好的銅礦石
4、去奢行檢說
去奢行檢說認為,商朝的奴隸制度造成貧富分化嚴重。遷都可以把掌握大量財富的貴族遷離舊都,讓他們放棄當地的田產房屋,又能夠打破貴族在當地的關係網絡,商王室在遷都的過程中可以實現財富的重新分配,從而緩解階級矛盾,鞏固王室統治。
50.15朱元璋和江南首富沈萬三(影視劇照)
歷史上秦、漢、唐、明等朝代確實都有遷徙富戶入京居住的記載,但都是在開國之初時實施的政令,其他時間並未使用。其實,通過遷都來削弱既得利益集團實力的想法極不靠譜(韭菜不是這麼割的),很容易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殺一人可安天下的藉口太好用了,桀紂是怎麼死的?這種走鋼絲的方法,偶爾為之尚可,絕不能多次施展,否則就是作死!另外,該說法也無法解釋盤庚遷殷後為何270多年不遷都,難道所有人都忘了這個好方法?
5、王室紛爭說(內亂說)
王室紛爭說認為,商朝是部落社會向分封制社會過渡的時期,王室成員和其他貴族的勢力非常龐大,商王雖較其他貴族強大,但沒有壓倒性的優勢,有時某些大貴族的勢力甚至會超過王室,遷都是弱化大貴族的避禍之舉。
50.16殷商王室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造成矛盾重重
這種說法稍微靠譜一些,但也不全對。早商時期王室動亂的根源是其王位傳承制沒有選擇更合理的"嫡長子"制,而採用了更加古老的"兄終弟及,弟盡長子繼"的部落傳承方式(參看前些年的沙特),造成了王位繼承順序混亂,著名的"九世之亂"就由此而來。而盤庚遷殷之後,王位傳承雖然也有兄終弟及的情況,但主流是父死子繼,保證了王權的平穩過渡。
但王位紛爭說也不能解釋早商前期,同樣存在王位紛爭,為何180年不用遷都來解決紛爭?
以上是商朝遷都的主流原因,筆者認為還應加上兩條,一是殖民擴張;二是貿易文化擴張。
商滅夏之後,夏的殘餘勢力依然圍繞在商國周圍,此外山東蘇皖地區的東夷各方國也未臣服商國。而商國國內日益壯大的貴族階層,對奴隸的需求和對土地、財富的渴望日益增加;同時商朝發達的手工業和富裕的商人們,也需要更便宜的原材料和新的市場。
50.17商朝實際控制力最大時的版圖
所以商建國後繼續向四方徵戰、擴張,拓土開疆的同時,擄獲大量奴隸,同時輸出商品和文化。從商湯到大戊(仲丁的父親)年間,商國的目標都是向南方發展,後來迫於西北方少數民族侵擾加劇,只能轉向西北,打敗晉西南和關中地區的勢力後,又轉頭對付東夷各部,最後回到商朝統治區域中心。
所以早商遷都順序也是先西,再北、又向東,最後來到安陽地區,這與考古發現和甲骨卜辭記錄相吻合。受其影響,江漢流域的商代遺蹟中,早商文化痕跡較多,晚商遺蹟幾乎消失,說明這時商人已經放棄了經營南方。
50.18再看一遍商都五遷示意圖
正因為這種長期作戰狀態決定了商朝不得不遷都,因為上古時期交通條件落後,後勤系統難以支撐軍隊遠徵,所以都城往往會隨著戰爭形式的變化而遷移。後世歷朝歷代設置東西南北都、陪都等,很多都是出於軍事目的,在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都很低的商朝,提升後勤補給能力最省力、最經濟的辦法就是遷都。
50.19古代軍糧押運直接關係到戰爭的成敗
盤庚遷殷後,東夷的反抗一直連綿不絕,西北方少數民族也未完全肅清,商人無暇南顧,所以其後270多年商都沒有再遷移。
總的來說,早商頻繁的遷都,與水災、農業生產方式和追逐戰略物資沒有太大關係,與緩解貧富分化、弱化貴族勢力有一定關係,主要原因還是鞏固王權和開疆擴土,所以商王室遷都的選擇在當時是正確的、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