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上的輝煌——探尋商朝頻繁遷都的秘密

2021-01-20 騰訊網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遷都次數最多的朝代,其頻繁遷徙的原因,學界至今仍無統一看法,給研究商朝歷史增加了很多難度,同時也增添了不少樂趣。筆者認為商朝遷都的原因不能草率地將多次遷徙的原因簡單歸結於某一種或數種原因,而應分階段、分時期進行分析,才有望得到正確答案。

50.1甲骨文-「商」

"遷都"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大事,影響著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格局,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從世界範圍來看,遷都雖不常見,但也有不少範例,遷都的原因各不相同,效果也不相同。

如伊朗(含古代波斯),作為是西亞地區重要的文明古國之一,伊朗歷史上曾經擁有過32座都城,它遷都的原因極其複雜,幾乎涵蓋了世界上所有國家遷都的原因,政治、宗教、經濟、地緣、軍事、戰亂、入侵、飲水、耕地、自然條件惡化、石油資源發現、環境汙染、人口過剩、地震帶等等,如今勉強保住了西亞大國的地位。

50.2公元前500年的波斯帝國疆域

又如巴西1960年為加快內陸開發(經濟原因),將首都由世人熟知的裡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第四大城市),效果甚微,很多國人都沒聽過這個城市吧?類似的還有緬甸將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又名彬馬那),當然緬甸政府遷都還有軍事方面的考慮。

50.3巴西其實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五大國(854.7萬)

還有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至1300公裡以外的努爾蘇丹(原名:阿斯塔納),是出於國家安全、地緣、宗教、經濟和人口佔比等原因考慮。經過20多年的發展,哈薩克斯坦從因貧窮而被前蘇聯拋棄的中亞五國之一,發展到人均GDP9000多美元的中亞強國、大國(人均GDP是有前蘇聯糧倉和軍事工業基地之稱的烏克蘭的三倍),是非常成功的遷都案例。

50.4哈薩克斯坦遷都圖(距離1300公裡)

商朝的遷都是否成功,我們用事實說話。商人在其五百多年的歷史上一共遷都十三次,史稱"前八後五"。漢代張衡《西京賦》中說:"殷人之屢遷,前八而後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

50.5西漢著名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

所以商人遷都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一個是先商時期(尚未滅夏建商的商族時期)的八次遷徙,一個是商湯建國至盤庚遷殷早商時期的五次遷都。前八次遷徙使商族成為可以對抗夏王族的大族,並最終滅夏而代之;後五次遷都則讓商王室擺脫困境、迎來中興,創造了中國奴隸社會最燦爛的文明。從這兩點來看,商朝的遷都還是比較成功的。

首先分析先商時期八次遷徙的原因,《史記·殷本紀》:自契至湯八遷。學者王國維對此有詳細的考證:

50.6商初時商屬方國和少數民族分布圖

1、始祖契自亳遷居蕃;2、契之子昭明自蕃遷居砥石;3、昭明又自砥石遷商;4、昭明之子相土自商遷商邱;5、相土自商邱遷居泰山下後復歸商邱;6、商侯遷殷;7、殷侯復商邱;8、湯始居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

先商時期商族八次遷徙大體在黃河中下遊地區,比較小的範圍內騰挪,有時甚至只有幾公裡的位置變化,說明其遷徙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改善生存環境和拓展發展空間,在遷居亳之前,歷代商先主應該還沒有爭雄天下的想法,其遷徙原因相對簡單。

先商和早商時期最重要的城市無疑是亳,商族正是依託亳成長為大國,最終完成滅夏建商的偉業,並在仲丁之前的180年裡一直作為商王朝的都城。仲丁繼位後,在百年時間內,商王室進行了五次遷都。

50.7早商時期商都五遷示意圖

仲丁遷都於隞(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河亶甲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市西),祖乙遷都於邢(今河南溫縣東);南庚遷都於奄(今山東曲阜舊城東),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又傳承了約270年,一直到商朝覆滅,再也沒有遷過都,稱為晚商時期。

早商時期時期的五次遷都是我們今天分析的重點。

商初的社會秩序在商湯時期比較穩固,但在他死後,不易操作的王位傳承制度造成王室內部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的,王族內耗嚴重;後代商王和奴隸主貴族的生活越來越腐化,對奴隸的剝削加劇,奴隸與貴族間的矛盾愈發尖銳;而周邊方國和少數民族不服管束、時常反叛;再加上水澇,乾旱等自然災害,使得商朝每每處於崩潰的邊緣。

50.8商湯像及簡介

五遷時期的商朝文明實際上處於停滯發展階段(考古發現可佐證),商文明真正的成果集中在殷商時代。盤庚遷殷後,幾代商王衰敗的局面得以扭轉,到武丁時期,商朝的國勢達到鼎盛時期。但盛極必衰,統治階層的腐朽、頻繁的徵伐戰爭、殘暴的階級壓迫,使得商朝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最終在商紂王時期爆發,商被周所取代。

總體來說,後五遷是商王室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的統治中心遷移,與前八遷的原因和目的不同,應該分開來分析。

50.9盤庚遷殷

這裡將學界幾種主流的商朝遷都的原因加以梳理鑑別。

1、水災說

由學者王國維持提出。認為商的都城處在黃河中下遊,經常遭受黃河泛濫之苦,所以不斷遷徙都城以躲避水患。這種說法並不符合事實。

首先,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發現,早商的幾個都城都建在離河比較遠的高地,雖可能遭受過水患,但沒有長期受水患侵擾的可能。亳作為早商第一都,從商湯到仲丁一共傳承了六代十王,跨度約180年,如果時常有洪水侵擾,不會那麼久才決定遷都。

50.10鄭州花園口決口事件歷史圖片(1938年)

其次,倒是晚商都城殷都,甲骨文上有多次遭受洹水侵擾的記錄,卻堅持了270多年沒有遷都。顯然水災說不能成為商十三遷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筆者所說,不能簡單分析一種原因,以一言而弊之。

2、遊牧、遊農說

遊牧說由近代學者丁山提出。認為先商和早商時期,商民族尚處於較為落後的"類部落狀態",商民族當時基本沒有掌握農業,經濟狀態主要是漁獵和放牧,所以商朝歷次遷徙的地點往往是水草豐美之地。這種說法仍難自圓其說。

50.11遊牧民族

首先,亳都作為早商都城180多年,如果商人是遊牧民族,這段期間為什麼不遷都?其次,考古資料和甲骨卜辭都證實了,在商朝早期,農業就已經是商人最主要的產業,牧業只是農業生產的附屬產業。

近代學者傅築夫在遊牧說基礎上又提出了遊農說。"殷代是一個農業社會,其經濟發展早已超過漁獵和遊牧階段",因此遷都並不是為了"遊牧",而是為了農業生產的需要去改換耕地,實行"遊農"制。

50.12刀耕火種,勞動效率低產出少

遊農說認為,盤庚遷殷之前,商人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階段,焚燒林地,在灰土上播種,不知道翻耕和施肥,一旦地力耗盡,就不得不遷徙到其他地區開闢新的農田。而盤庚之後,商朝的農業水平提升,所以商人定居了下來。

這個說法也不成立。考古資料顯示,早商和晚商的農業工具基本沒有變化,農業技術也沒有出現革命性提升;其次,遊農說也無法解釋亳都存在180多年的原因。

3、控制戰略物資說

由美籍華人學者張光直提出。他認為青銅是商朝的重要戰略物資,而商朝都城沿山東、河南山地邊緣逡巡遷徙,是為了便於採礦。

可眾所周知中原地區缺少有色金屬,商朝遷徙涉及的冀、魯、豫、晉四省中,只有河南省有相對較大的銅礦(魯西南根本沒有具有可開採價值的銅礦),同時中原地區缺乏錫礦、鉛礦資源。

50.13我國的銅礦資源分布圖

另一方面,通過對商代遺址中青銅器作坊殘片的研究發現,其來源於遠方的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也可證明商代都城遷徙與追逐原料產地無關。

其實筆者認為在夏商時期,中國疆域面積較小,一定存在著類似於絲綢之路的金屬礦石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中原地區對銅、錫等戰略物資的需求,同時這條貿易之路也促進了中原王朝和其他地區(主要是南方)方國部落的文化交流,加速了中華文明的融合和成長。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未來必將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50.14美麗的孔雀石是很好的銅礦石

4、去奢行檢說

去奢行檢說認為,商朝的奴隸制度造成貧富分化嚴重。遷都可以把掌握大量財富的貴族遷離舊都,讓他們放棄當地的田產房屋,又能夠打破貴族在當地的關係網絡,商王室在遷都的過程中可以實現財富的重新分配,從而緩解階級矛盾,鞏固王室統治。

50.15朱元璋和江南首富沈萬三(影視劇照)

歷史上秦、漢、唐、明等朝代確實都有遷徙富戶入京居住的記載,但都是在開國之初時實施的政令,其他時間並未使用。其實,通過遷都來削弱既得利益集團實力的想法極不靠譜(韭菜不是這麼割的),很容易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殺一人可安天下的藉口太好用了,桀紂是怎麼死的?這種走鋼絲的方法,偶爾為之尚可,絕不能多次施展,否則就是作死!另外,該說法也無法解釋盤庚遷殷後為何270多年不遷都,難道所有人都忘了這個好方法?

5、王室紛爭說(內亂說)

王室紛爭說認為,商朝是部落社會向分封制社會過渡的時期,王室成員和其他貴族的勢力非常龐大,商王雖較其他貴族強大,但沒有壓倒性的優勢,有時某些大貴族的勢力甚至會超過王室,遷都是弱化大貴族的避禍之舉。

50.16殷商王室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造成矛盾重重

這種說法稍微靠譜一些,但也不全對。早商時期王室動亂的根源是其王位傳承制沒有選擇更合理的"嫡長子"制,而採用了更加古老的"兄終弟及,弟盡長子繼"的部落傳承方式(參看前些年的沙特),造成了王位繼承順序混亂,著名的"九世之亂"就由此而來。而盤庚遷殷之後,王位傳承雖然也有兄終弟及的情況,但主流是父死子繼,保證了王權的平穩過渡。

但王位紛爭說也不能解釋早商前期,同樣存在王位紛爭,為何180年不用遷都來解決紛爭?

以上是商朝遷都的主流原因,筆者認為還應加上兩條,一是殖民擴張;二是貿易文化擴張。

商滅夏之後,夏的殘餘勢力依然圍繞在商國周圍,此外山東蘇皖地區的東夷各方國也未臣服商國。而商國國內日益壯大的貴族階層,對奴隸的需求和對土地、財富的渴望日益增加;同時商朝發達的手工業和富裕的商人們,也需要更便宜的原材料和新的市場。

50.17商朝實際控制力最大時的版圖

所以商建國後繼續向四方徵戰、擴張,拓土開疆的同時,擄獲大量奴隸,同時輸出商品和文化。從商湯到大戊(仲丁的父親)年間,商國的目標都是向南方發展,後來迫於西北方少數民族侵擾加劇,只能轉向西北,打敗晉西南和關中地區的勢力後,又轉頭對付東夷各部,最後回到商朝統治區域中心。

所以早商遷都順序也是先西,再北、又向東,最後來到安陽地區,這與考古發現和甲骨卜辭記錄相吻合。受其影響,江漢流域的商代遺蹟中,早商文化痕跡較多,晚商遺蹟幾乎消失,說明這時商人已經放棄了經營南方。

50.18再看一遍商都五遷示意圖

正因為這種長期作戰狀態決定了商朝不得不遷都,因為上古時期交通條件落後,後勤系統難以支撐軍隊遠徵,所以都城往往會隨著戰爭形式的變化而遷移。後世歷朝歷代設置東西南北都、陪都等,很多都是出於軍事目的,在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都很低的商朝,提升後勤補給能力最省力、最經濟的辦法就是遷都。

50.19古代軍糧押運直接關係到戰爭的成敗

盤庚遷殷後,東夷的反抗一直連綿不絕,西北方少數民族也未完全肅清,商人無暇南顧,所以其後270多年商都沒有再遷移。

總的來說,早商頻繁的遷都,與水災、農業生產方式和追逐戰略物資沒有太大關係,與緩解貧富分化、弱化貴族勢力有一定關係,主要原因還是鞏固王權和開疆擴土,所以商王室遷都的選擇在當時是正確的、積極的。

相關焦點

  • 商朝為何頻繁遷都?最後定都在殷有什麼用意?商王盤庚的智慧!
    商朝為何頻繁遷都?最後定都在殷有什麼用意?商王盤庚的智慧!商王朝從建立到滅亡持續了整整五百多年,最後的二百七十多年都城都在殷,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所以商王朝又被史學界稱為殷商。定都於殷始於盤庚,他是商朝開國君主湯的第九代子孫,是商朝的第十九個王,那麼商朝頻繁遷都,最後定都於殷用意何在呢?
  • 商朝頻繁遷都之謎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遷都次數最多的朝代,其頻繁遷徙的原因,學界至今仍無統一看法,給研究商朝歷史增加了很多難度,同時也增添了不少樂趣。筆者認為商朝遷都的原因不能草率地將多次遷徙的原因簡單歸結於某一種或數種原因,而應分階段、分時期進行分析,才有望得到正確答案。
  • 傳位四十三代,搬家十五次,探討商朝頻繁遷都的背後真相
    商朝是一個很奇怪的王朝,其中比較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經常遷都。在商朝還沒建立的時候,商部落就經常搬家,從毫遷到藩,遷到砥石,遷到商,遷到商丘,遷到泰山,又遷回商丘,遷到殷,再次遷回商丘,又遷回最開始的,一共搬了九次,像玩飛行棋似的兜了一圈。
  • 殷商復興者盤庚,為何會遷都安陽殷墟?背後有何歷史淵源?
    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復興者盤庚,為了國家的繁榮發展遷都安陽。盤庚在安陽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繁榮振興,創造了輝煌的殷商文化,至今仍然有一些古蹟存在,得以讓我們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安陽。安陽不僅成為現代文化古城,曾經安陽在歷朝歷代中極為輝煌,最能見證歷史發展的,便是一些文化古蹟和文物。在100多年的時間裡,共出土了上萬件殷商時代的文物。 安陽出土的文物主要包括甲骨文、青銅器,商朝青銅器發展迅速,其中最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土於安陽,由此也見證了殷商時期的興盛和繁榮。
  • 為發展國家,看盤庚如何遷都於殷,挽救商朝國勢
    在盤庚繼承王位的時候,商朝的首都還在位於黃河以北的山東。當初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他所定都的地方是在商丘附近,在這之後的幾百年裡商朝的都城前前後後一共搬遷的五次之多。這是由於商王朝內部混亂,為了爭奪王位所引起的,再加上黃河下遊經常有水災爆發,甚至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部淹沒,使得商王朝損失慘重,所以不得不搬遷。
  • 想探尋古文字背後的秘密嗎?松江這個展覽好看又好玩
    想探尋古文字背後的秘密嗎?,是中國商朝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11月18日,由國家典籍博物館、松江區博物館主辦的《甲骨文記憶》展,在松江博物館一樓臨展廳對外展出。國家典籍博物館現藏甲骨近3.5萬片,數量種類豐富。
  • 商朝活人祭祀來源竟是羌人戰俘,和現代羌族同源
    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分王陵區和宮殿區商代自商王盤庚定都於「殷」以前,曾多次遷都,位於河南安陽的「殷」是商人最後一個國都,目前甲骨文記載的內容都是盤庚遷都到殷以後的事。即便如此,從已經釋讀出來的2000片甲骨上就已經統計出用於祭祀的活人達到了14000人以上,至於沒統計出來的、還有盤庚遷都以前的,整個商代到底用了多少活人祭祀,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 盤點商朝5次遷都原因,歷史竟如此相似,此帝國也曾發生同樣的事
    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結束了,一個新的紀元也正式開始了,就是商朝。在公元前的16世紀左右,商朝的成湯消滅夏朝以後,商朝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在這之後商朝統治的幾百年裡,商朝卻經歷了5次遷都,直到公元前14世紀左右,當時商朝的統治者盤庚才把都城遷到一個叫殷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直到商朝最後滅亡,殷就一直是商朝的行政中心所在地。所以商朝也被後人稱為殷商或者殷朝。
  • 商朝皇帝列表
    中丁在位時遷都於敖(今河南省鄭州市附近,一說在今河南省榮陽縣東北)。當時,東南方的夷族興起,仲丁六年,其中的藍夷進攻商朝,仲丁出兵擊退藍夷。仲丁死後,諸弟爭奪王位,造成繼承上的九世之亂,商朝一度中衰。仲丁死後,其弟外壬即位。
  • 歷史疑問:美洲出現甲骨文,早於哥倫布,印第安人是商朝的後代麼
    商朝 印第安 考古學家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多個巖壁上,發現了商朝甲骨文。文字篆刻時間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早了2800多年。
  • 美洲發現中國古文字,距今3300年,專家:印第安人或許是商朝遺民
    屬於商朝晚期的甲骨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成體系的中國文字,記載了盤庚遷殷到紂王270年間的卜辭,並且甲骨文已經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從中我國也能感受到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 殷商經歷了好幾次遷都,到了盤庚的時候為什還要遷都
    殷始祖契後來夏朝天子夏桀荒淫暴虐,自契之後已經是商侯第十三代的天乙,也就是後來的成湯,聯合諸侯討伐夏桀,並寫下了歷史上著名的《湯誓》作為討伐夏桀的檄文。商湯得了天下,定都在亳。盤庚既然自商湯開始到盤庚之前已經四次遷都了,為什麼盤庚還要遷都呢。這其中的原因,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亳都是商朝立國之君商湯建都之地。商朝到了盤庚這代,國勢已經很衰弱了。
  • 7.中華文明-古代 商朝
    至此,商湯完成滅夏重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商朝的建立,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轉機。商朝建立以後,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屢次遷都,經濟水平十分低下。但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 商朝皇帝姓什麼?商朝皇帝姓氏
    >商朝(約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於商湯,終於商紂,共30帝,享國646年。商朝帝王譜商湯在位30年商湯,姓子名湯。商朝開始衰弱。太戊在位75年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國撫民,頗有振作。仲丁在位11年仲丁,太戊子,即位後遷都於囂。外壬在位15年外壬,仲丁弟,太戊子。河亶甲在位9年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遷都於相。
  • 夏朝是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共傳14代、17個王
    夏朝滅亡,商朝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夏朝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 人們常說「殷商」,那商朝國號是「殷」還是「商」?
    文/十三喵在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中,商是很獨特的,其獨特之一便是在說到商朝時,人們往往「商」「殷」並稱,並習以為常,說商湯商紂時稱商,說殷墟時稱殷,大家也都聽得明白。可難道商朝有兩個國號嗎?商朝的國號究竟應該是商還是殷呢?01.
  • 甲骨文上的輝煌(九)——殷墟甲骨現世120年簡史
    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使用的一種古老文字,是現代漢語的前身,因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其發現對於探秘中華上古文明和研究商周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37.1多領域多組織開展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現世以來,迄今已有120年歷史。
  • 美國發現的古文字為何與中國甲骨文一致?
    經考據,這些文字竟然是中國的古老文字——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美國多州發現殷商甲骨文遺蹟。2015年7月9日,英國每日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人在3300年前就發現了美洲?》,這篇文章中提到,考古學家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等地發現了巖壁石刻文字。
  • 商代後期遺址,中國歷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殷墟見證商朝文化
    位於安陽的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因為這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正式的都城,商朝後期的遺址所在。有人說來安陽一定到殷墟看看,因為殷墟見證了商朝的文化。對於喜愛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人,殷墟一定在有生之年想去清單裡。
  • 跟著書本去旅行,神秘甲骨文發現之地
    甲骨文是一種古老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語文課本中,提到甲骨文的發現地是在河南省安陽市。本期跟著書本去旅行,來到河南安陽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一起去探尋甲骨文的神秘歷史。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這裡曾經是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