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陳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追溯其本源,眾說不一。有的說出自黃帝,有的說源於舜帝,有的說始於陳國胡公滿,有的說來自潁川(穎水)陳寔。然考諸歷史,則順序分明,昭穆清晰。
中華陳姓。追溯其本源,可追溯到四千七百多年前的初祖黃帝,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是中華民族姓氏的共祖,自然也是中華陳姓的初祖。舜帝是中國陳姓公認的血緣親祖、太始祖,世尊聖祖。周武王克商後,復求舜裔滿,封於陳國,以奉舜祀,於是陳國的舜帝的三十四世孫陳胡公滿既是陳國的開國始君,也是陳氏得姓的開山鼻祖。從此,在中華大地上開始有陳姓。後來陳國的陳完奔齊,改陳為田(古時陳田同音通用)。是為田齊之始祖。至齊王建之子軫,相於楚,封為潁川侯,因遷入潁川,又復為陳姓,是為去田復陳之始祖。漢太丘長陳寔(諡文範先生)為穎川(潁水)陳氏之始祖。晉永嘉二年(公元三〇八年),歷任南海郡、散騎常侍的陳潤,最早從河南光州固始縣渡江入閩,寓居福州烏石山,是為福建陳氏開山始祖。對陳姓的源流及遷徙繁衍世系,取以「直係為生,兼顧旁系,一脈相承,分段考證」的原則,現記述如下:
黃帝世系
——陳氏史前祖先
(公元前二七八零——公元前二三一六年)
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諱軒轅)——昌意——顓頊(橋玄)——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瞍(生子舜),自黃帝至瞽瞍歷時四百六十四年,凡八世。
舜帝世系
——陳氏血緣始祖
(公元前二三一六至前一一二三年)。
(1)虞舜(為五帝之一,陳氏血緣,太始祖、一世祖)——(2)商均(夏禹封於虞城,後封於商城)——(3)箕伯(襲侯爵)——(4)強餘(襲父爵)——(5)虞頡(襲父爵)——(6)虞思(封於虞,佐夏室,世稱虞賓)——(7)友龍(襲侯爵)——(8)壽許(襲父爵)——(9)叔儀(襲父爵)——(10)康仲(追諡虞侯)——(11)祖媯(追諡虞侯)——(12)發公(商湯封之為虞侯)——(13)媯方(襲父爵)——(14)振公(襲父爵)——(15)維公(襲父爵)——(16)壽固(襲父爵)——(17)敖公(襲父爵)——(18)勝公(襲父爵)——(19)元捷(襲父爵)——(20)偃公(襲父爵)——(21)姑猛(襲父爵)——(22)公允(襲父爵)——(23)藺公(襲父爵)——(24)填叔——(25)野公——(26)無斁——(27)菑公——(28)叔正——(29)獻子——(30)亞壽——(31)原壽——(32)夢延——(33)閼父(一曰遏父為周陶正,生子滿)。 自舜帝誕生之年至滿封陳受姓之前一年,共傳三十四世,歷時一一九三年,凡三十三世。
陳國世系
——封陳受姓
(公元前一一二二——公元前四七八年)
(34)滿(陳國開國君主,諡胡公,為陳氏得姓鼻祖。)——(35)申公,(諱犀侯)——(36)孝公,(諱突)——(37)慎公,(諱圍戎)——(38)幽公,(諱寧)——(39)釐公,(諱孝)——(40)武公,(諱靈)——(41)平公,(諱燮)——(42)文公,(諱圍)——(43)桓公,(諱鮑)——(44)厲公,(諱躍);莊公,(諱林);宣公(諱杵臼)——(45)穆公,(諱款,宣公子)——(46)共公,(諱朔,穆公子)——(47)靈公,(諱平國)——(48)成公,(諱平)——(49)哀公,(諱弱)——(50)偃師——(51)惠公,(諱吳)——(52)懷公,(諱柳)——(53)閔公(一曰泯公諱越,一曰周。為楚所滅)——(54)衍(又名劍,閔公長子居陽武戶牖,子璉仕於齊),全溫(閔公次子,奔晉)。
陳國自滿(胡公)立國之年至閔公卒年傳二十世,二十五君。歷時六百四十五年。
附:陳閔公所生二子陳衍、全溫世系:
(一)陳衍世系:閔公的長子,居陽武縣戶牖地方,是戶牖派之始祖。
(54)衍(閔公長子,遷居陽武戶牖地方)——(55)璉(仕於齊為大夫)——(56)履輝(齊大夫)——(57)周昌(齊大夫)——(58)裔——(59)仲丕(贈上大夫)——(60)全善(仕秦,拜上大夫)——(61)德紹(贈侯爵)——(62)述——(63)平(漢宰相,被封戶牖、曲逆侯)——(64)原仁(襲父職,曲逆侯,贈驃騎將軍)——(65)子遠(贈驃騎將軍)——(66)澄(贈驃騎將軍)——(67)輿京(漢員外郎)——(68)考(贈侯爵徙居山陽瑕丘)——(69)湯(漢封關內侯,追諡破壯侯)——(70)馮(封破胡侯,弟望封討狄侯)——(71)晟(官豫章太守)——(72)會可(官豫章太守)——(73)嗣——(74)翔(贈御史大夫)翔生三子:寔、 、邃——(75)實(出繼引奇公,為穎川始祖)
(二)全溫世系:閔公的次子,奔晉,後為魏國浚儀大夫。
(54)全溫(奔晉、魏浚儀大夫)——(55)文子——(56)憲公——(57)武(漢封棘津侯)——(58)仲成——(59)魚(為漢臨江王、太傅)——(60)公望(工書)——(61)道源(任漢司隸校尉)——(62)若海(贈驃騎將軍)——(63)頓昌(益州刺史)——(64)綬(漢尚書、丘部員外郎)——(65)見深(授太子司經)——(66)祁山(任高密太守)——(67)立賢(立為野王)——(68)希古(武威軍謀)——(69)孟璉(任固始侯相)——(70)宗堯(豫章太守)——(71)康晉(豫章太守)——(72)志珍(河南督郵)——(73)衝翹(冀州刺史)——(74)引奇——(75)實(嗣子、為潁川始祖) 註:以上二系記載陳實是陳國閔公長子陳衍和次子全溫二支衍派所傳的二十二世孫。另有的資料記載,陳實是齊國齊王建三子陳軫的十一世孫。到底陳實是閔公裔孫,還是完公裔孫,有待大家進一步考證。應指出的是,以上兩系把陳實當作陳衍的二十一代孫翔公之子過繼給陳全溫的二十一代孫引奇為嗣,確實令人難以置信。
田齊世系
齊國田氏世系
(公元前六七二年——公元前一〇四年)
(45)完(陳厲公子,字敬仲,於公元前672年奔齊,為工正,改陳為田(古時陳、田近音通用),是為田氏之始祖)——(46)孟夷,諱犀——(47)孟莊,(諱湣——(48)文子,(諱須無)——(49)桓子,(諱無宇)——(50)釐子,(諱乞)——(51)成子,(諱常)——(52)襄子,(諱盤)——(53)莊子,(諱白)——(54)太公,(諱和,公元前404年立為齊國君主)——(55)桓公,(諱午)——(56)威王,(諱因齊)——(57)宣王,(諱闢疆)——(58)閔王,(諱地)——(59)襄王——(諱法章)(60)齊王建,(公元前221年齊為秦所並)——(61)伯軫(齊王建之子,仕楚相,封為潁川侯,遷居潁川,複姓陳氏,是為去田復陳之始祖)——(62)嬰(秦東陽令)——(63)餘(成安君)——(64)軌(一曰範)——(65)審——(66)安(國侯使)——(67)恆——(68)願——(69)齊一(70)源——(71)實(字仲弓,東漢太丘長,諡文範先生,追封潁川侯,為潁川陳氏之始祖)
潁川世系
(公元一〇四年——公元 )
在陳實公以前,由於年代久遠,世系多錯綜混雜,模糊不清。到了陳實公,因其世居潁川,又被南朝陳文帝追封為康樂侯,再由陳宣帝追封為潁川侯。始有潁川郡之稱(約公元569年)。可見陳之有潁川郡,當由實公開始,故陳氏各屬各支的族譜,大都以陳實公為潁川一世祖(詳見附錄四)。
(1)陳實公(公元104—187年),字仲引,在東漢桓帝時任太丘長,他不求官,不欺世,為人以德為本,深受世人敬佩,生六子(名紀、憂、洽、湛、信、光),實公的後代先後多支遷入福建。
(2)紀公(實公長子),初做尚書令,後做太子大傅職,生一子,名群。湛公(實公四子)生一子,名忠。
(3)群公(紀公子)漢末時,初在劉備處當別駕官,後做曹操的侍中官,至曹丕(文帝)時,先後封為昌武亭侯、尚書令、潁川侯、至明帝(曹睿)時再封為潁陰侯,生一子,名泰。忠公(湛公子)初仕魏,為懷州官,再遷為青州刺史,後升為尚書令,生一子,名和。
(4)泰公(群公子)官為府尹,生一子名準準。和公(忠公子),為縣丞,生一子,名臺
(5)準公(泰公子),為西晉太尉,生二子,名津、準。臺公(和公子),生一子名潤。
(6)津公(準公長子),西晉末,正值五胡亂華,北方人民紛紛南遷,津公也隨元帝南遷,生二子,名顕現、顕達。準公(準公次子),生一子,名顕遜。潤公(臺公子)西晉末年,正值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遷入福建,為陳氏最早入閩者,生二子,長子名潭,次子名謹,後遷居武昌。
(7)顕逵公(津公長子),生二子,名椽、康。顕達公(津公次子),生二子,名休、尚。顕遜(準公子)生二子,名伯、慶。
(8)康公(顕逵公次子)生二子名霸始、霸先。尚公(顕達公次子),生三子,名圖、柄、隆。慶公(顕遜公次子)生三子,名商、周、漢。
(9)霸先公(康公次子),為南陳朝開國皇帝。霸圖公(尚公長子)生一子,名巖。霸漢公(慶公三子)生五子,名果仁、果義、果禮、果智、果信。
(10)巖公(霸圖公子)生二子,名高、亮。果仁公(霸漢公長子),生五子,名伯華、伯驪、克耕、克運、堯飛。
(11)亮公(巖公次子),生三子,名錡、銘、錦。克耕公(果仁公三子)生三子,名敏、敷、政。
(12)錡公(亮公長子)生一子,名範。政公(克耕公三子)生二子,元光、元勳。
(13)範公(錡公子)生一子,名忠。元光公(政公長子),隨父於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領兵入閩,平定閩南,後定居漳州一帶,生一子,名珦。
(14)忠公(範公子),任太子太傅,生一子,名邕。
(15)邕公(忠公子)任太子太傅,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與父一道從京兆萬年縣被謫入閩,始居興化,後遷惠安,再移居漳州南廂山,為南院派開基祖,生四子,名夷行、夷則、夷錫、夷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