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玩水的季節,尤其之於久居城市的人而言,告別空調,遠離塵囂,找一處山清水秀之處,細嗅山間恣意開放的野花,摩挲溪澗裡大小不一的石頭,浸潤在清涼的溪水中聽水聲淙淙,在綠波粼粼的自然山野裡撒歡,這是我可以想像的理想夏日畫面。
連日的高溫之下,上個周末我們繼續一路向東,窗外的景色從水泥高樓逐漸到綠意盎然,至富陽境內,富春江斜貫穿全境,呈現「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江南山水景象。
富陽如今下屬杭州,古稱「富春」,是孫權故裡,因江得名也因江而興,一江春水一路串聯10條溪流,見證了富陽的從古至今,富春江以水色佳美著稱,南朝詩人吳均就曾在傳世名篇《與朱元思書》中描繪了富春江清朗秀麗的景色: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當我們抵達此行的目的地富陽湖源鄉的龍鱗壩之際,遠處民居白牆黛瓦,廊橋橫臥,青山環抱之間清澈的壺源溪水緩緩流淌,水色澄碧,清澈見底,一切與1500多年前詩人筆下的景色沒什麼兩樣,就在我們外人驚嘆千年以來這裡的青山綠水竟能如此恆久之際,當地擺攤的村民小販閒暇時會和你聊起這裡的曾經,與許多中國的小城小鎮一樣,當時光退回到十幾二十年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富春江支流之一的壺源溪沿線造紙廠大批湧現,亦興建了很多化工企業,經濟確實得以發展,但環境也肉眼可見的變差,最顯著的便是當大量排放重金屬超標的汙染物排到壺源溪,原本清澈的溪水水質急劇下降,汙染嚴重,夏日習慣了在壺源溪玩水的村民甚至一度無法下水。
站在如今的視角,我們沒有必要去抨擊那些曾為當地做出貢獻的造紙和化工企業,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它們的繁盛和褪去都是歷史和時代的選擇。
為了重新青山綠水,富陽陸續淘汰與關停了沿溪的幾十家小化工企業,投入近十億元治水,溪水重清,煥然新顏,為能與環境和諧持續共處,又提出了發展鄉村旅行因地制宜打造「親水平臺」的創意理念,「龍鱗壩」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
龍鱗壩於2017年上半年竣工,總投入逾200萬元,著實是個很新的景點,2019年夏天才開始進入廣大遊客們的視線,由於其別具一格的造型,玩水親水的夏日屬性,自其推出就迅速走紅,不僅杭州、上海的遊客紛至沓來,甚至遠在安徽和江西的遊客也不遠迢迢,慕名而至,我亦是其中一名。
是的,當你身臨其境,很難不被龍鱗壩吸引,蜿蜒曲折的疊式堰壩宛如一片片龍鱗般氣勢磅礴,從空中俯瞰,大壩宛如龍鱗舞動,亦像是天使揮動的翅膀。
壩頂是由一級級水泥石板鋪設而成的臺階組成,如跳巖一般,從上到下一共13層「龍鱗」,每塊「龍鱗」都是一個小的扇形蓄水池,堰壩上層層疊疊的白色水花傾瀉而下,小水時,水流跌入扇新的「龍鱗」堰面,形成水花,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水流較大之際,便會形成錯落有致的弧形瀑布,十分好看。
正值酷暑,遊客們紛紛甩掉鞋子,一身短打,走近溪流,淌水赤足而過,瞬間清涼,暑氣頃刻間消失不見。
孩子們則套著遊泳圈愉快的在「龍鱗」般的蓄水池裡互相潑水打鬧,更有甚者,端起水槍一陣掃射暢快肆意,龍鱗壩成了孩子們夏日的戲水天堂。
站在水壩上,底下的龍鱗壩熱鬧紛呈,孩子們愛水的天性充分釋放,水花四濺,四面八方的水柱讓整個水壩陷入一場無與倫比的狂歡,色澤鮮麗的各色遊人在驕陽之下與水共舞,宛如一道道靚麗彩虹,令人動容。
當地的村民適時搭起售賣泳衣、泳圈、水槍,賣著特色小吃,消暑飲品的攤位,昔日默默無聞的湖源鄉客似雲來,一個周末便迎來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也讓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昔日鮮有人問津的山中村正迎來一場蝶變,從這個意義上說,龍鱗壩燃起的「網紅」之火,蓄勢待發,有著燎原之勢,意味著下一個新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