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不僅擅長治理國家,他還很會吃,滿漢全席就是他吃出來的

2020-12-20 琅琊史

大清王朝,在康熙、雍正兩位領導人的悉心培植管理下,大清國力逐步上升,乾隆盛世也隨之而來。在乾隆統治清朝的六十餘年裡,清王朝到達了鼎盛時期。伴隨著盛世的到來,清廷對漢朝的綏靖政策也卓有成就。「滿漢一體」的思想根植於這片土地上的所有子民。

縱觀古代歷史,凡是國泰民安的時期,人民的夥食也會隨著不斷變化。盛唐就有曲江宴和燒尾宴等名門宴席,到了乾隆盛世,千叟宴和滿漢全席也就油然而生了。我們反觀現代社會,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的父輩吃的都不太好,再看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不僅吃得好了,還吃得講究了。所以說,這社會發展總能把人們的飲食給帶動起來。

乾隆貴為盛世之君,國家大事都料理好了,也開始關心自己的料理了。在他的統治時期,宮廷御膳已經發展的小有規模了:設膳事檔案處,辦新正庭宴、茶宴、大蒙古包宴等,加上乾隆喜好南方口味,蘇州揚州的烹飪也進入了宮中,「漢食」在御膳房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乾隆大力促使滿漢兩族融合,編纂的《四庫全書》更是對倡導漢族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這讓漢族的飲食文化也逐漸在滿人之間流行。

乾隆本人頗愛遊山玩水,去了一個新地方,當然少不了去品嘗當地的美食。從東巡盛京、朝聖曲阜到南遊蘇揚、西謁五臺,當地的官府都要做足準備。不僅要滿足他品嘗漢族美味,還要考慮他的民族飲食習慣。這種「迎皇筵宴」結合滿族和漢族的飲食文化,已經有「滿漢全席」雛形的味道了,各地官府和民間也開始效仿這種結合的「美食」。

隨後乾隆的一次巡遊,才讓「滿漢全席」徹底登上歷史舞臺。這是他第五次巡遊山東,他將女兒下嫁給孔子的後人,同皇后在曲阜祭孔。其中的陪嫁品就有滿漢宴的餐具,餐具共408件,可盛裝196道菜,是由廣東的銀匠楊義華所作。正是乾隆賜給孔府的這套餐具含有「滿漢一體」的意義。從此社會上便開始盛行「滿漢全席」的說法,不再是滿一席,漢一席,而是徹底的滿漢一家親,所有菜品全在一席之上。

到了清朝中期,滿漢全席才真正成為民間的重要宴席。開始的滿漢全席分南北兩派,兩派的滿席差別不大,主要是漢系上因地方口味存在差異。北派以孔府菜為主,南派以揚州菜為主。到了民國,攀比心理在人們心中不斷增強,滿漢全席開始五花八門。大、小滿漢全席順勢而生,大滿漢全席共菜品108道,兩天四餐才能吃完。小滿漢全席64道,當日就能全部解決。就菜品而言,大、小滿漢全席以魯菜和滿菜為主,同時也包含揚州名餚和川菜。

實際上滿漢全席並沒有什麼具體的菜品,他發源於皇室,但是卻流行在民間,各地的口味不一樣,各地也有著自己的菜系,所以也就導致有各種各樣的滿漢全席,唯一接近的也就是滿菜。民以食為天,從民間的飲食文化我們就能看出來一個國家,一個王朝是不是真的足夠好。清朝的後期的確在走下坡路,但倘若沒有外敵的入侵,滿漢全席說不定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滿漢全席的興盛不僅僅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精湛的廚藝,也反襯了當時身在帝王家的乾隆的奢侈生活。如今,滿漢全席已經走出了國門,它已經成為最貴重的中國菜展現給外國富商們。

相關焦點

  • 清朝就沒有過滿漢全席,滿漢全席只是後人的想像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調侃道「這事你幫我辦成了,我就請你吃飯!」「可以啊,但你要請我吃滿漢席!」顯然,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菜席,代表的是一種最高排場的酒席,能體現出請客者的真誠度。
  •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
  • 清宮裡沒有滿漢全席,「滿漢全席」來源於一段相聲
    ,有不少描述「滿漢全席」的戲份。而事實上,清代史料中,清宮中並沒有「滿漢全席」一說。皇帝的膳食中有滿席、有漢席,叫成滿漢全席的卻並不在宮裡,而是在江南揚州、蘇州一帶。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徹桌,鮮果十徹桌。所謂滿漢席也。」這是揚州「大廚房」專為到揚州巡視的「六司百官」辦的。從文字資料分析,滿漢全席應源於揚州。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李鬥所說的是「滿漢席」,也並不是後來後謂的「滿漢全席」。
  • 外國人:吃滿漢全席,滿漢全席到底有多牛?看完老外點評什麼
    從周代的八珍到漢唐的茶文化,烤全羊再到清朝的滿漢全席。無不彰顯著中國美食的力量。既然說到了滿漢全席,那就來看看聞名世界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吧!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宮廷盛宴。它匯集滿漢眾多名菜,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全席計有冷葷熱餚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計餚饌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富貴華麗,用餐環境古雅莊重,十分考究。席間會請名師奏古樂伴宴,宴席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承傳統美德,侍膳奉敬校宮廷之周,令客人流連忘返。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因為光緒後習謂「滿漢全席」,這從光緒年代的一些文籍中能窺出端倪,如被魯迅稱為「較近於寫實」的《海上花列傳》、見聞實錄《庚子西狩叢談》裡,都有「滿漢全席」的記謂。「滿漢席」何以由「大」變「全」?這又與慈禧的膳事行為密切相關。自乾隆朝開始,官場的宴舉已有攀附皇帝的風氣,並染化民間。這也與乾隆要彰顯「盛世」、提倡「官民同俗」有關。
  • 揭秘報菜名中的滿漢全席
    說起滿漢全席,瞬間就是高、大、上乾隆大帥哥一天只吃兩頓飯,體型保持的不錯。清朝皇帝是不是經常吃滿漢全席呢?說了半天,清皇宮到底做沒做過滿漢全席啊?其實還真做過,就是千叟宴。和珅特地針對上一次千叟宴上菜越吃越冷的情況,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改良之前使用的舊式火鍋,放到千叟宴上去。這樣一來,菜餚始終保持熱氣騰騰,老人們吃得眉開眼笑。乾隆皇帝非常滿意,對和珅大加讚賞。千叟宴上的菜品呢,其實就是最早滿漢全席的雛形了。
  •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滿漢全席」
    菜式比之道光帝時期又有增加,不過距離坊間流傳的「滿漢全席」的差距,仍舊是不可以道裡計。 乾隆和道光當政時畢竟是成年人,而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時只有六歲,他吃到的又是什麼呢?這是韓邦慶用蘇州方言寫的上海灘風月場上的小說,最早發表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該書第十八回中,出現了「中飯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
  • 一套房換來的這頓滿漢全席,居然是假的?!
    老唐說,兄弟我雖然沒吃過滿漢全席,but,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你們這個滿漢全席,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將來報導出了偏差,你們是要負責任的!第一,御膳的菜品,不允許出「龍鳳交輝」這樣不知所云的菜,唐魯孫說,香港滿漢全席的菜名,「既像念喜歌,又傺祝壽詞。
  • 吃吃@你吃滿漢全席啦!
    「蒸羊羔兒、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是不是吃吃沒說完,你已經流口水了呢,快來一起看看,滿漢全席都有啥吧?滿漢全席源於清朝,一般至少有一百零八道菜。其中有南菜和北菜各有54道。南菜有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有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12道滿族菜。
  • 慶雲樓:傳承原汁原味的滿漢全席
    慶雲樓就是其中一家。坐落在什剎海前海東沿的慶雲樓飯莊,是北京八大樓的前身。從進門開始,歷代的墨寶真跡、清代的木器、精美的雕花窗欞,簡單的裝飾都承載著近200年的厚重感,在此享受美食都帶著一種重回清朝的味道。歷史提到滿漢全席,還得先說說它的來歷。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滿漢全席憶京華
    他曾參與過兩次復刻所謂「滿漢全席」。但楊師傅說,滿漢全席真正長什麼樣,他的師傅也沒見過。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裡,雖然從來沒有親眼見過滿漢全席,但總覺得大抵與徐克電影《滿漢全席》裡介紹的並無二致。總歸是,山珍海味,珍饈美餚,皇家氣象,是為中華飲食之巔峰。
  • 密子君吃「懶人火鍋店」,看似滿漢全席,看清後卻被坑了
    密子君吃「懶人火鍋店」,看似滿漢全席,看清後卻被坑了現在已經入秋了,大家是不是也經常下班或者有空的時候就去小吃街邊吃一些燒烤或者是火鍋呢?這些小吃雖然不是很衛生,但是他們的口味確實很特別的,做的就非常的好吃。
  • 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徵,提到各國特色,除了風景以外,人們立刻想起的是米其林星級餐廳、法餐、日料、以及各類酒水。中國也是如此,無論是到哪裡旅遊,吃住行遊購娛,吃排在第一位,地方美食、各類小吃、網紅餐廳成了人們打卡集散地。然而,大餐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列如最高檔的滿漢全席,就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
  • 有名的滿漢全席,並非給皇帝準備的
    並且這還只是皇帝自己掏腰包採購的部分,要是算上各地進貢的山珍海味,恐怕皇宮裡用於飲食的開銷,會是一個算不清楚的天文數字了吧。那麼清代的皇帝吃個飯,得有多大的排場,一年才能花掉這麼多錢呢?別看皇上一天才吃兩頓飯,可是負責打下手卻需要好幾千人,這樣的排場和氣勢,怕是普通人家做夢也想像不出來的。三、菜品的數量嘆為觀止朋友們會問了,一道菜只能吃幾口就撤下去了,那這一頓飯得吃多少菜,才能吃飽呢?
  • 男子花費20萬打造一桌滿漢全席卻不能吃,原因竟是因為這個
    滿漢全席想必所有人都聽過,而且所有人肯定都想吃上一桌,但是這種滿漢全席卻並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其價值貴不說,而且還不好做。但是有這麼一桌滿漢全席,是所有人想吃卻都吃不到的。浙江台州的陳先生是一個收藏愛好者,但是很多人都喜歡收集一些古董之類價值較高的東西,但是陳先生卻例外,他收藏的東西竟是生活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石頭。但是陳先生卻只收藏那些形態千奇百怪的石頭,並且為了尋找這些石頭去了不少深山老林,就這樣幾年下來也收藏了不少形態各異的石頭。
  • 你所知曉的「滿漢全席」,在清朝居然是不存在的?
    凡是中國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菜系裡面的一大精華,不僅代表了高貴,而且代表著豐盛。凡是請別人吃飯來一個滿漢全席,那絕對是最高最隆重的接待禮儀。即使是平時我們進行交流的時候,也經常會調侃,要去吃滿漢全席,這就意味著要帶著大家一起去吃一頓大餐。
  • 今日流行的滿漢全席,早已偏離了其初衷
    恩榮宴將滿席、漢席兼容,奠定了後日將滿漢合席的基礎。乾隆下江南時,方有了「滿漢席」的記錄。乾隆四十一年(1776 ),當乾隆四下江南,巡遊至揚州。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在揚州設宴,款待聚集於揚州的江南各省督撫。《揚州畫舫録》中對此次盛宴有翔實記錄,「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六司百官食次」。
  • 奧斯卡奢華晚宴和皇宮滿漢全席,哪個更高大上?
    看來能與之並駕齊驅的中國筵席,只有名氣最大的滿漢全席了。滿漢全席源自清朝宮廷,皇上太后朝廷大員專享。各種佳餚美點多達182種,可以連吃三天不重樣。滿清皇族後裔愛新覺羅·瀛生先生更是現身闢謠:「近年來流傳『滿漢全席』之說,純屬虛構。清宮膳房根本沒有滿漢全席一說。」自己人都出來說明咱家沒有滿漢全席,那麼這個說法是怎麼火起來的呢?其實,它來源於一段相聲貫口——「報菜名」,傳來傳去竟被訛稱為滿漢全席。
  • 一桌126道菜的「滿漢全席」,海參鮑魚全都有,價值百萬卻不能吃
    一桌126道菜的「滿漢全席」,海參鮑魚全都有,價值百萬卻不能吃隨著現在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家庭的經濟都慢慢的變好了,但是隨著大家的經濟變得越來越好,大家也越來越不懂得珍惜,越來越鋪張浪費,最鋪張浪費的地方,應該就是辦酒席和一些地方傳統節日了,
  • 康熙發明了滿漢全席,但同時又規定,每桌飯菜用銀不得超過八兩
    提到滿漢全席,便離不開奢華、鋪張這些關鍵詞。確實,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中滿漢全席被神化為中國飲食的巔峰之作,皇家御用之筵席。按說,這麼奢華的飲食巨作應該出自乾隆之手才對,可為何會是康熙創立的呢?滿漢全席之所以出名,除了食材講究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政治意義。大清是滿族人建立的王朝,他們入關後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飲食特色,不論在菜品或是烹飪技法上都遠遠不及中原漢人。但是滿族的很多傳統飲食習慣在入關後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到了康熙時期,為了籠絡漢族士人,「滿漢一體」的政策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儘管還不能完全做到滿漢平等,可在很多情況下,滿漢官員的交流卻更加暢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