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在康熙、雍正兩位領導人的悉心培植管理下,大清國力逐步上升,乾隆盛世也隨之而來。在乾隆統治清朝的六十餘年裡,清王朝到達了鼎盛時期。伴隨著盛世的到來,清廷對漢朝的綏靖政策也卓有成就。「滿漢一體」的思想根植於這片土地上的所有子民。
縱觀古代歷史,凡是國泰民安的時期,人民的夥食也會隨著不斷變化。盛唐就有曲江宴和燒尾宴等名門宴席,到了乾隆盛世,千叟宴和滿漢全席也就油然而生了。我們反觀現代社會,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的父輩吃的都不太好,再看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不僅吃得好了,還吃得講究了。所以說,這社會發展總能把人們的飲食給帶動起來。
乾隆貴為盛世之君,國家大事都料理好了,也開始關心自己的料理了。在他的統治時期,宮廷御膳已經發展的小有規模了:設膳事檔案處,辦新正庭宴、茶宴、大蒙古包宴等,加上乾隆喜好南方口味,蘇州揚州的烹飪也進入了宮中,「漢食」在御膳房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乾隆大力促使滿漢兩族融合,編纂的《四庫全書》更是對倡導漢族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這讓漢族的飲食文化也逐漸在滿人之間流行。
乾隆本人頗愛遊山玩水,去了一個新地方,當然少不了去品嘗當地的美食。從東巡盛京、朝聖曲阜到南遊蘇揚、西謁五臺,當地的官府都要做足準備。不僅要滿足他品嘗漢族美味,還要考慮他的民族飲食習慣。這種「迎皇筵宴」結合滿族和漢族的飲食文化,已經有「滿漢全席」雛形的味道了,各地官府和民間也開始效仿這種結合的「美食」。
隨後乾隆的一次巡遊,才讓「滿漢全席」徹底登上歷史舞臺。這是他第五次巡遊山東,他將女兒下嫁給孔子的後人,同皇后在曲阜祭孔。其中的陪嫁品就有滿漢宴的餐具,餐具共408件,可盛裝196道菜,是由廣東的銀匠楊義華所作。正是乾隆賜給孔府的這套餐具含有「滿漢一體」的意義。從此社會上便開始盛行「滿漢全席」的說法,不再是滿一席,漢一席,而是徹底的滿漢一家親,所有菜品全在一席之上。
到了清朝中期,滿漢全席才真正成為民間的重要宴席。開始的滿漢全席分南北兩派,兩派的滿席差別不大,主要是漢系上因地方口味存在差異。北派以孔府菜為主,南派以揚州菜為主。到了民國,攀比心理在人們心中不斷增強,滿漢全席開始五花八門。大、小滿漢全席順勢而生,大滿漢全席共菜品108道,兩天四餐才能吃完。小滿漢全席64道,當日就能全部解決。就菜品而言,大、小滿漢全席以魯菜和滿菜為主,同時也包含揚州名餚和川菜。
實際上滿漢全席並沒有什麼具體的菜品,他發源於皇室,但是卻流行在民間,各地的口味不一樣,各地也有著自己的菜系,所以也就導致有各種各樣的滿漢全席,唯一接近的也就是滿菜。民以食為天,從民間的飲食文化我們就能看出來一個國家,一個王朝是不是真的足夠好。清朝的後期的確在走下坡路,但倘若沒有外敵的入侵,滿漢全席說不定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滿漢全席的興盛不僅僅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精湛的廚藝,也反襯了當時身在帝王家的乾隆的奢侈生活。如今,滿漢全席已經走出了國門,它已經成為最貴重的中國菜展現給外國富商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