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光村位於陽西縣程村鎮東南面,轄3條自然村,耕地面積1442畝,海岸線長2.8公裡,全村總人口3029人。現有村「兩委」幹部5名,其中女幹部2名,全村黨員62名,其中女黨員15名。該村80%村民以養蠔為主,養蠔面積達4萬畝。201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5300元。近年來,紅光村黨支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開展固本強基、創先爭優活動和「兩強一樹」(強班子、強經濟、樹新風)新農村創建工程,取得較好成效。該村先後被評為國家級近江牡蠣吊養標準示範區,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民主法制示範村、五個好村黨組織,該村的「兩強一樹」新農村創建工程還被評為陽江市首屆組織工作品牌。
一、強班子建隊伍,鞏固發展基礎。紅光村原來社會治安混亂,主要原因是當時班子軟弱渙散,黨員缺乏有效管理和教育。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後,村「兩委」新班子把班子建設好、工作業績好、村民評價好作為工作著力點,全面推進新紅光建設。一是加強學習培訓,提高自身素質。村黨支部組織「兩委」幹部認真學習有關政策法規和致富技術,提高了村幹部政策理論水平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二是加強支部制度建設。村黨支部進一步健全完善了「三會一課」制度、支委議事制度等10多項制度,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做到小事講團結、大事講原則,增強了班子凝聚力和戰鬥力。三是抓好民主集中制落實。村「兩委」班子始終把村民群眾的意願作為工作服務方向,認真建立落實好民主決策機制和「陽光管理」工程,特別是對村中的重大事項決策,都交由 「三級會議」討論決定,有力地推動了村務決策的民主化、規範化。紅光村堅持加強班子自身建設,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取得的實效得到了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2008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專程來到紅光村與基層黨員一起過黨日,作出了「農村要致富,首先要選好黨支部」的重要指示。2009年1月21日,汪洋書記又致信紅光村黨支部書記謝愛珠和全體村民,勉勵他們繼續銳意進取,早日把紅光村建設成為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典範。
二、找路子抓發展,助民增收致富。紅光村黨支部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做大做強「紅光蠔」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了為民辦事能力。一是調整農業結構,擴大發展規模。村「兩委」班子對淺海灘涂進行重新規劃,把該村近海的300畝低產田開發為海水養殖場,使全村養蠔面積達到4萬多畝,有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二是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生產方式。該村充分發揮「蠔協會」的作用,積極帶領村民大膽進行技術改造,首創「吊樁養蠔」模式,大大提高了養蠔的產量和效益。三是加大引資力度,做大養蠔產業。通過在珠海建立蠔苗養殖場拓展生產空間,在本地興辦蠔豉、蠔油、蠔殼等系列加工廠增加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高了養殖效益。該村黨支部還結合「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活動,大力爭取結對單位的幫扶,引進資金建成一個5000平方米、以蠔為主的海產品交易市場,實現蠔銷售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四是拓寬銷售渠道,打造「紅光蠔」品牌。該村打造「蠔協會+養殖戶」的產銷一條龍服務模式,幫助養殖戶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市場風險,收入得到保障。通過在香港、東莞等地建立以「紅光蠔」為品牌的海產品銷售部,舉辦陽西縣「程村蠔美食節」等系列推介活動,進一步提高了「蠔鄉」的知名度。目前,紅光蠔遠銷全國各地,並成功打入東南亞市場。2011年,紅光蠔產銷4.5萬噸,總產值1.65億元,純收入達2200萬元。
三、幹實事樹新風,提升生活質量。村黨支部圍繞「創建先進基層黨支部,打造中國蠔鄉,推進新農村建設」主題,積極解決制約紅光發展的一些實際問題。一是加強硬體設施建設,夯實基礎為群眾。近年來,先後籌集資金790萬元,完成了村通鎮柏油公路修建和環村道硬底化,改造了10000平方米海產品碼頭,疏浚了2.5公裡蠔運輸專業航道,完善了2000平方米村中心市場,建設了一個可容納1000多條漁船的避風港,解決了一批行路難、買賣難、衛生難、漁船停泊難和出海難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群眾反映比較集中問題,獲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二是加強文明新村建設,破除陋習樹新風。該村積極開展「文明紅光」創建活動,把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和紅光村文明公約編印成小冊子發至每家每戶,並每月定期舉辦村民培訓班,提高了村民素質。
四、抓機遇再謀劃,創建示範新村。在帶領村民加快發展、致富奔康的實踐中,村黨支部一班人對未來發展有了新的思考和謀劃。通過「三規範、三加快」打造「中國蠔鄉」,即規範對蠔農專業技能培訓、規範對蠔養殖、規範蠔品質管理,加快保障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申請和協調、加快蠔附加產業鏈開拓和引進,把紅光村打造成「中國蠔鄉」。以國家級近江牡蠣吊養標準示範區養蠔基地和6000畝紅樹林為依託,推進紅光村生態觀光旅遊業的開發。同時,積極創建示範新村,計劃投入70萬元建設環村路和村主巷道,實現村道硬底化;在漁業碼頭建設「綠色長廊」花圃,建成集居住、旅遊、工商於一體的多功能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