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文化,從古至今酒文化已成為我國人類文明中的一部分。歐洲有威士忌和葡萄酒,日本有燒酒,而白酒正是中國傳統酒類的代表。在中國,白酒不僅僅只是消費品,其特有的儲藏特點和社交屬性,都極大豐富了它的內在價值。
20年8月10日,貴州茅臺前董事長季克良在訪談節目《君品談》中表示:「年輕人不喝茅臺酒,那是還沒到時候,20多歲還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曉得需要好酒喝。」
一旁的主持人華少連連點頭表示自己曾經也是年少無知,多年以後才品出茅臺的韻味。季克良聲稱自己至今每天要喝半斤茅臺,如今耄耋之年的季老在鏡頭前依舊神採奕奕。
而茅臺作為中國醬香酒的代表,在國內一度享譽「國酒」之稱。以如今飛天中配套的兩個酒杯是經過迭代的,第一代為15ml,第二第三代為10ml。茅臺從1998年開始包裝附贈酒杯,酒杯包裝為白色盒子,通常稱為一代杯,2008年10月,茅臺開始啟用第二代小酒杯,2011年啟用第三代小酒杯,第三代小酒杯外觀上不同與之前兩代採用圓形邊緣,三代使用稜形邊緣。
茅臺酒的小杯子上都帶有logo,真茅臺的圖案顏色明亮清晰,而假茅臺的色調偏暗,亮度也比較差。
雖然小杯子都是玻璃做的,但畢竟廠家不一樣,做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真茅臺的透明玻璃小杯材質優良,整體通透。而假茅臺的材質就比較低劣了,酒杯整體暗啞,光澤度也比較低。
▶杯腳處◀
茅臺酒其具有「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風格特點,「醬香鼻祖」之名號的確名副其實。
品飲一杯茅臺酒需要注意:蕩香觀其色、咂香品其味、空杯嗅其香、掌心留其純。其中細節不在此作多餘贅述,品飲一杯茅臺酒的同時了解茅臺酒的文化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信大家都留意到在喝茅臺酒的時候,都會用茅臺酒自帶的透明小酒杯,而不是用家裡或者酒店提供的酒杯。也許酒友們都喜歡「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快意恩仇,那為什麼對於茅臺酒而言反而不適用了呢?
首先,茅臺酒屬於醬香型白酒,使用小杯可以更好的聚攏醬酒的香氣,香氣散得慢,便於更好品嘗醬香酒。
小杯子能夠讓舌頭和味蕾得到更好的口感體驗,而不是像西遊記中豬八戒偷吃人參果一樣,只為喝酒而喝酒。茅臺酒杯同樣可以適用:感情深一口悶,但其中的韻味卻少了許多。
其次,是因為醬香型白酒是無色透明或微黃色的,使用透明的小酒杯便於觀察酒體顏色,茅臺酒是有生命的液體,隨著時間的增長其顏色也會從無色透明而逐漸微黃繼而淡黃幾十年後甚至漸變為琥珀金色(其中隱隱透出輕微綠色),可見茅臺酒隨著歲月的積澱並非是越老越黃。
據說2001年10月,中國足球拿到了2002年世界盃的入場券。為了慶祝這件舉國歡慶的大事,聶衛平邀請季老一起品嘗了一瓶60多年紅軍長徵時期的孤瓶茅臺。
據悉,那酒的顏色是綠色的,突然想到成語中的「燈紅酒綠」,方悟古人用詞之精妙。另外為防止酒因年份久而太稠,季克良還用一瓶1958年的茅臺專門勾兌,幾人共飲了這瓶距今有八十餘年的茅臺,一時成為茅友圈的趣聞軼事。
最後對於一個愛酒懂酒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品評茅臺酒,淺飲雅酌,充分調動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感官,進一步引發精神上的共鳴。
關於在古時候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說法,那是因為當時的白酒度數並不高,而茅臺酒的正常度數是53度,屬於高度白酒。如果大快朵頤,相信酒量再高的酒友也會很快醉倒。因此,品飲茅臺小杯更加契合。
最後在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中國酒文化而言,大碗喝酒也僅存在於少數人身上,大部分文人雅士、社會名流更喜歡小杯淺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