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二村小學的麵塑和將棋特色課程「走」進了上南實驗小學的城市少年宮;洋涇-菊園實驗學校的學生們在洋涇中學的創新實驗室裡體驗「創藝智造」課程……在浦東,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雖身處一所學校,卻能共享到學區學校和集團學校的師資、課程、活動等資源。這是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朋友圈」在浦東逐步擴容,帶給浦東學子實實在在的「福利」。
回眸過去五年,浦東基礎教育體量快速增長,已佔全市四分之一強。而在不斷擴容的浦東教育版圖上,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形成了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朋友圈」:20個學區、6個教育集團共吸納210所學校參與,覆蓋近七成的義務教育學校,家長的滿意度平均高達95%以上。新區教育黨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諸惠華表示,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在浦東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這幾年逐步從數量的遞增轉向內涵的深耕,它們已成為新區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雙引擎」。
學區化辦學催生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
浦東的學區化辦學以「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為目標,重在突出街鎮、教育署參與下的學校間資源的共建共享。在具體試點過程中,通常以街鎮為單位組建學區,同時通過教育署的管理,牽手區域內校際間的資源共建共享、共管共治,在學區範圍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辦學的相對均衡。
學區內小範圍的共建共享,最終實現的是新區大範圍的優質資源均衡。記者了解到,在推行學區化試點的過程中,各學區充分挖掘並利用地域資源、社區資源在課堂內外再現活力。數據顯示,新區21個街鎮直接參與了學區的組建,佔浦東街鎮數量近六成。
2015年3月,高東鎮轄區內的6所學校合作組建高東學區。除了在橫向上打破校際壁壘、實現特色課程共享,高東學區還在縱向上促進社區資源和學校資源的融合。從以往兩元並軌後的「友情客串」,到今日在學區化工作中「扮演主角」,高東鎮積極為學區提供資源、牽線搭橋。門球特色、櫻花文化和武術特色等街鎮的文化建設品牌,成為學區學校的「資源寶庫」。
與之相匹配的,是一張免費供學區學校使用的社區資源清單,高東門球公園、櫻花園等高東文化地標均包含在內。「高東鎮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也將於3個月後掛牌。其中的高東直升機場、滬東貨櫃碼頭、洲海花園酒店、沈書堂畫院等數十家企事業單位,為學區內數萬名學生打開了一扇扇體驗職業的「窗口」。
第三教育署轄區包括6個街鎮。今年5月花木學區的成立,標誌著三署率先實現了學區化辦學全覆蓋。2015年4月,三署與濰坊街道合作成立濰坊學區,由此邁出學區化辦學試點第一步。一年後張江學區成立,依託張江豐碩科技資源舉辦的兩次「課程超市」展示活動,將學區化辦學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今年3至4月,新場、川沙、祝橋和花木4個學區也相繼成立。
第三教育署署長丁黎忠介紹,這些學區各有特色及亮點,如依託有著千年歷史的新場古鎮,新場學區的發展將呈現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而新區面積最大的鎮祝橋鎮擁有大飛機總裝基地,它也是祝橋學區發展的資源。「我們希望6個學區能基於各自所在街鎮的特色和亮點,充分挖掘利用資源,探索和嘗試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最終實現同一個學區內不同的學校各放異彩。」他說。
集團化辦學文化認同促特色共建
相對於學區化辦學而言,集團化辦學則突出牽頭學校的品牌共享、文化認同和特色共建。近年來,一批地處浦東、但在全區、全市乃至全國有著深遠影響力的優質學校,充分發揮自己的品牌價值,集結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新夥伴,齊頭並進共謀發展。
今年4月,洋涇教育集團迎來成立兩周年,同時還吸引了浦師附小和交大附中實驗高中兩位新夥伴的加盟。至此,洋涇教育集團的成員學校已擴充至8所。記者獲悉,首批6所集團學校的校名中都有「洋涇」二字,而新加盟的兩所學校和洋涇中學在歷史上也頗有淵源。洋涇教育集團領銜學校、洋涇中學校長胡瑞峰告訴記者,集團內的6所學校中既有高中,又有初中、小學;既有公辦學校,又有民辦學校。(下轉2版) (上接1版)集團將洋中探索多年、富有成效的「負責」理念作為集團辦學的核心理念。而各校根據各自優勢和特色,努力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合成再造與輻射推廣。「這種較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源於集團內絕大多數學校有著10多年聯合辦學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源於集團理事會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於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的章程和制度,達到了共治共建的良性循環。」胡瑞峰說。
通過集團化辦學這一平臺,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地輻射。不少新學校得以高起點開辦,並迅速打響了口碑。在剛剛開啟的2017新學年中,進才教育集團15所學校的師生迎來一個好消息:進才中學校內4000平方米的創新實驗室即將「開張」。周一到周五,它是進才中學學生的創新教室;到了雙休日,它將服務進才教育集團內其他14所小學和初中的學生。過去兩年裡,進才教育集團不斷加快南下輻射的步伐:在祝橋鎮開出了進才東校,在航頭鎮開出了進才南校……建校短短一兩年時間,它們都已成為深受當地百姓信賴和喜愛的好學校。進才教育集團理事長、進才中學校長趙國弟說:「進才教育集團除了要做課程共享,還要新辦一些學校,帶動一些薄弱學校的發展,讓更多集團學校成為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這就是集團化辦學的成果結晶。」
明珠教育集團則針對集團學校均為小學的現狀,對明珠小學的智慧課程體系進行「課程出口」,並通過課程共建、教研聯合、資源共享等,促使各成員學校結合地情和校情開發自己的特色課程。同時,通過集團的「孵化器」激發成員學校的內生動力,有效縮短了教師的成長周期。各類教師在集團的培訓和輻射中迅速成長,且提升了自身「造血」功能,初步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再生。
集團化辦學的另一個顯著成果是集合集團學校的優勢,對基礎教育階段面臨的教育難題開展實驗和探索。建平教育集團將滬上唯一一所綜合型特殊教育學校——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納入麾下。特教學校為特殊學生度身定製個性化教育方案的經驗,被推廣到集團內所有學校,為智障生、學困生以及在某方面天賦異稟的天才學生等各類型特殊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教育,幫助他們獲得個性成長和良好發展。
(來源:浦東時報)
(責編:陳晨、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