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本章節是教大家認識「瓷」,瓷器精美,具有收藏價值,一件國寶級的瓷器動輒價值上億,它們代表著我國的文化底蘊,物有價而其精神無價!
部分內容參考至範冬青女士所著《說瓷》,範冬青女士是古陶瓷研究領域著名專家之一。
隨著喜愛收藏古董的人越來越多,收藏界也免不了魚龍混雜。一份可信度較高的權威讀物,透露箇中玄機,其重要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上一章我們說到了景德鎮青白瓷系類,由於青白瓷在古代不被上層社會青睞,所以現在的青白瓷藏品價值相對來說較低,如果說定窯的瓷器定價100萬,青白瓷只能到10萬。但是青白瓷還是很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下面我們看點圖
不過景德鎮是民用窯,大部分產品都是流向民間的,所以大部分綜合價值並沒有那麼高,我們再來說一下如何辨認景德鎮的瓷器。
上一章我們說了青白瓷窯系很多,南方地區很多省市都有窯場。如果收藏的話,質量最好的就是景德鎮湖田窯的產品。怎麼來辨認是景德鎮青白瓷還是其他窯口的青白瓷呢?
景德鎮青白瓷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它在燒制工藝中採用了早稻穀殼灰加醬褐色的匣土渣(一種鐵和錳含量比較高的耐火土,用這種耐火土可以做成匣缽,而篩下來的粗顆粒,當地叫它匣土渣)做成墊餅墊燒。因為墊餅的含鐵、含錳量比較高,當這個器物燒好以後,去掉墊餅,就會在器物的底下留有黑色的印痕,就是一個墊餅的樣子,可以判斷它就是景德鎮的產品。
雖然其它的窯口也會用墊餅,但不是用這種含鐵量高的材料,燒制以後就不會留痕。所以說器物底部留下比較深色的墊餅印痕,就成為景德鎮青白瓷製品最明顯的特徵之一。這個鑑定方法,是把景德鎮的青白瓷與其他口的青白瓷加以區別。
現在講的圓器,就是盤、碗、碟之類,仿定窯覆燒工藝燒成印花、芒口器者均屬於南宋中期之後。那時候是仿定覆燒工藝(下圖)。
那麼反過來講,南宋中期以前,就不是覆燒。所以有沒有印花、芒口的特徵,就可以從時代上把南宋器和北宋器區別開來了;有沒有器底下的褐色墊餅痕,是把景德鎮的青白瓷與其他窯口的區別開來了。這裡講了兩個區別,還有第三個...
我們講窯系,主要是指宋、元兩個時期形成的窯系。到了元代的時候,景德鎮發現了高嶺土(麻倉土)。在元代發現高嶺土以前,燒瓷器不用高嶺土配方,只用瓷石一種料做胎,叫「一元配方」。發現高嶺土之後,就可以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配方作胎。
單一用高嶺土作胎的話,所需要的溫度很高,要達到1780攝氏度才能燒結。但高嶺土的好處在於,它能夠增強胎體的強度,可以做大器。比如用瓷石的丕子,再加上小部分的高嶺土坯子,比例大約75%的瓷石加25%的高嶺土。
所以在元代以前青白瓷的瓷胎是一元配方,到了元代以後,因為發現了高嶺土就開始採用「兩元配方」制胎了。最早發現高嶺土是在景德鎮一個叫「麻倉」的地方,所以我們就會講元青花瓷胎用的是麻倉土,其實就是高嶺土。
現在有人說自己的元青花用的是麻倉土,其實他根本不理解什麼叫麻倉土,其實麻倉土就是高嶺土,因為後來麻倉土逐漸用完了,明代的時候,在景德鎮一個叫高嶺村的地方又發現了跟麻倉土一樣質地的料,於是就叫高嶺土。也就是說元代的麻倉土就是明代的高嶺土。
因為在元代的時候發現了高嶺土,青白瓷的胎體由一元配方變成了兩元配方。所以元代景德鎮青白瓷製品,一般來說它的胎體要比兩宋的時候要稍微厚一點。還有就是元代的青白瓷裡面出現了大件器,就像元青花一樣的大盤、大罐什麼的。元代景德鎮青白瓷裡面也有大件,胎厚體重,釉不是那麼透明。元代的青白瓷幾乎走到了它的最後階段,因為元代以後就不再生產青白瓷了。
這篇文章講了三點。一是景德鎮青白瓷和其他青白瓷的區別;二是盤、碗芒口和不芒口是北宋和南宋的區別;三是元代的青白瓷和宋代的區別。下圖是景德鎮的青白瓷,它沒有上釉,是陪葬品。
上篇講的一個大盒裡面有三個小盒套起來的,亦叫「子母盒」,也是景德鎮青白瓷的特色。這些都是胎薄體輕的兩宋瓷器。
元代的青白瓷製品一般胎體較兩宋時增厚不少,大件者胎厚體重,釉色偏青,比較失透,光澤也沒有那麼好(下圖)。
所有這些都符合我剛才講的那三點。下面再講一下青白瓷的裝飾工藝,也就是它的裝飾手法,一是刻花加點、圖劃紋是印花;三是剔花;四是銨空;五是雕塑;六是點彩(褐斑);七是繪彩(不燒)。裝飾題材有花卉卷草、鸞鳳、嬰戲、水波遊魚、蓮瓣以及雲氣等,均為多見。
下一章我們再說說哪些景德鎮產品值得收藏,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