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報導,說「八裡莊紅廟社區在一塊廢棄地上啟動了生態園建設,居委會在居民微信群裡發出了徵集令:如果您有閒置不用的物品,歡迎貢獻出來,裝飾生態園。這一下居民的熱情被點燃了,紛紛把堆在家裡、樓道裡、牆根下,總也捨不得扔掉的「寶貝」拿了過來,改造後變成裝飾品。帶橫梁的二八自行車成了花園指引牌,廢舊雨靴、花生油桶、洗手盆都被改裝成了花盆,就連生態園中的一張石桌、幾方石凳,也是利用居民家中剩餘的建材拼接成的......」。
這篇報導讓人看了很親切,因是居民自覺自愿親自動手建設的美麗家園,必定愛護有加,而且呈現出來的感覺特別和諧、特別融洽;居民共建的「生態園」,將以前髒亂差的邊角變成了供居民休閒的景觀,也讓居民自己心裡覺得非常舒服。
現如今北京的公園綠地越來越多,大都來源於疏整促行動騰退出來的土地,大的地方建大公園,小的地方建口袋公園,就連背街小巷之中也通過拆違建設了很多供居民娛樂休憩的景觀小品。北京這些年拆違增綠有三個層面,第一是政府給市民建公園,第二是街道為居民造景觀。政府給市民建設公園這部分就不說了,而街道給居民造景觀一般是拆違退騰出地方之後,按照居民的意思建設休閒場地。最後一種,就是居民自發建設,這個層面就是百姓自己願意為建設美麗家園出力。
像八裡莊紅廟社區這個「生態園」,居委會一號召,居民立刻就有反應,這說明什麼?說明百姓自身也願意看到自己居住的地方越來越漂亮,環境影響心情,環境大美之後,百姓的心情都跟著好起來了。其實像這樣的事情「八裡莊紅廟社區」可不是第一個出現的,我記得北京第一個出現的居民自建花房好像在東四街道那邊。
那還是2017年,東四街道結合「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加大胡同綠化美化改造提升力度,他們號召社區居民成立「花友會」,把騰退出來的地方建成了花房,這一下居民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老鄰居們自發組織在一起,為「共享花房」 出力,結果花房被弄得漂亮級了,老鄰居們在「共享花房」中聊天、切磋養花之道,其樂融融,看得人羨慕不已。而現如今東四街道的「花友會」已經做得風生水起了,整條胡同都變成了「花街」,93個花箱花池、43個樹池的日常養護也都由花友們分段包幹負責,陷入人家正胡同還被評為了「全國最美胡同」。
寫到這裡,有四個字一下子出現在腦海,那就是「共建、共享」,這也是北京基層治理的一個新方向,人多力量大,只要把居民內心的熱情給激發出來,那維護和管理環境的人就多了,這也叫「鄰裡守望,自治管理」,有了群眾的參與,工作也變得好做多了,就比如東西街道的「花友會」,其成員現在也參與到了治安守望崗、鄰裡守望崗、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等很多工作當中,給社區建設帶來了新的活力。
在北京的「拆違治違」建設中,有一個新詞兒叫「社區營造」,不知您聽說過沒有,這個「社區營造」就是『從社區生活出發,集合各種社會力量與資源,通過社區中人的動員和行動,社區完成自組織、自治理和自發展的過程』。這種組織居民共建美好家園的做法就是標準的「社區營造」,不過這也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基層部門先要牽頭,讓居民自發參與的熱情有地方釋放,就比如找場地,一般基層部門都選擇騰退出來的地方,就比如朝陽區小關東街社區的「共享花房」,早先是一個一個廢舊的自行車棚,經過拆除之後讓居民在這裡建設了自己的「共享花房」,現在這花房裡的花草、盆景,魚池,擺件都來自於居民們的家中,而居民們也在這裡拾掇花草,花房儼然成了一個大客廳,大家在這裡切磋花藝,聊聊家常。鄰裡關係變得極好。
美麗北京,需要大家參與建設,而「社區營造」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共享花房」,一方面增強了百姓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的意識;一方面也讓百姓產生一種主人翁的精神來維護優美環境,真心希望京城處處出現更多這樣的「共享花房」,讓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文/賈雨平
圖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