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社區營造」中出現的「共享花房」

2020-12-12 燕鳴

今天看到一篇報導,說「八裡莊紅廟社區在一塊廢棄地上啟動了生態園建設,居委會在居民微信群裡發出了徵集令:如果您有閒置不用的物品,歡迎貢獻出來,裝飾生態園。這一下居民的熱情被點燃了,紛紛把堆在家裡、樓道裡、牆根下,總也捨不得扔掉的「寶貝」拿了過來,改造後變成裝飾品。帶橫梁的二八自行車成了花園指引牌,廢舊雨靴、花生油桶、洗手盆都被改裝成了花盆,就連生態園中的一張石桌、幾方石凳,也是利用居民家中剩餘的建材拼接成的......」。

這篇報導讓人看了很親切,因是居民自覺自愿親自動手建設的美麗家園,必定愛護有加,而且呈現出來的感覺特別和諧、特別融洽;居民共建的「生態園」,將以前髒亂差的邊角變成了供居民休閒的景觀,也讓居民自己心裡覺得非常舒服。

現如今北京的公園綠地越來越多,大都來源於疏整促行動騰退出來的土地,大的地方建大公園,小的地方建口袋公園,就連背街小巷之中也通過拆違建設了很多供居民娛樂休憩的景觀小品。北京這些年拆違增綠有三個層面,第一是政府給市民建公園,第二是街道為居民造景觀。政府給市民建設公園這部分就不說了,而街道給居民造景觀一般是拆違退騰出地方之後,按照居民的意思建設休閒場地。最後一種,就是居民自發建設,這個層面就是百姓自己願意為建設美麗家園出力。

像八裡莊紅廟社區這個「生態園」,居委會一號召,居民立刻就有反應,這說明什麼?說明百姓自身也願意看到自己居住的地方越來越漂亮,環境影響心情,環境大美之後,百姓的心情都跟著好起來了。其實像這樣的事情「八裡莊紅廟社區」可不是第一個出現的,我記得北京第一個出現的居民自建花房好像在東四街道那邊。

那還是2017年,東四街道結合「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加大胡同綠化美化改造提升力度,他們號召社區居民成立「花友會」,把騰退出來的地方建成了花房,這一下居民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老鄰居們自發組織在一起,為「共享花房」 出力,結果花房被弄得漂亮級了,老鄰居們在「共享花房」中聊天、切磋養花之道,其樂融融,看得人羨慕不已。而現如今東四街道的「花友會」已經做得風生水起了,整條胡同都變成了「花街」,93個花箱花池、43個樹池的日常養護也都由花友們分段包幹負責,陷入人家正胡同還被評為了「全國最美胡同」。

寫到這裡,有四個字一下子出現在腦海,那就是「共建、共享」,這也是北京基層治理的一個新方向,人多力量大,只要把居民內心的熱情給激發出來,那維護和管理環境的人就多了,這也叫「鄰裡守望,自治管理」,有了群眾的參與,工作也變得好做多了,就比如東西街道的「花友會」,其成員現在也參與到了治安守望崗、鄰裡守望崗、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等很多工作當中,給社區建設帶來了新的活力。

在北京的「拆違治違」建設中,有一個新詞兒叫「社區營造」,不知您聽說過沒有,這個「社區營造」就是『從社區生活出發,集合各種社會力量與資源,通過社區中人的動員和行動,社區完成自組織、自治理和自發展的過程』。這種組織居民共建美好家園的做法就是標準的「社區營造」,不過這也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基層部門先要牽頭,讓居民自發參與的熱情有地方釋放,就比如找場地,一般基層部門都選擇騰退出來的地方,就比如朝陽區小關東街社區的「共享花房」,早先是一個一個廢舊的自行車棚,經過拆除之後讓居民在這裡建設了自己的「共享花房」,現在這花房裡的花草、盆景,魚池,擺件都來自於居民們的家中,而居民們也在這裡拾掇花草,花房儼然成了一個大客廳,大家在這裡切磋花藝,聊聊家常。鄰裡關係變得極好。

美麗北京,需要大家參與建設,而「社區營造」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共享花房」,一方面增強了百姓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的意識;一方面也讓百姓產生一種主人翁的精神來維護優美環境,真心希望京城處處出現更多這樣的「共享花房」,讓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文/賈雨平

圖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說說「社區營造」中出現的「共享花房」
    像八裡莊紅廟社區這個「生態園」,居委會一號召,居民立刻就有反應,這說明什麼?說明百姓自身也願意看到自己居住的地方越來越漂亮,環境影響心情,環境大美之後,百姓的心情都跟著好起來了。其實像這樣的事情「八裡莊紅廟社區」可不是第一個出現的,我記得北京第一個出現的居民自建花房好像在東四街道那邊。
  • 成都社區颳起「共享風」 社區營造項目變得趣味十足
    據介紹,截至目前,成都市民政局共投入社區營造項目資金3200萬元,資助了318個市級社區營造項目。其中,2018年投入1200萬元,資助110個市級層面社區營造項目。通過社區營造行動將社區活動項目化、項目組織化,培育孵化了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社區自組織,截至目前,全市城鄉社區已建立社區自組織595支。
  • 成都社區颳起「共享風」 社區營造項目變得趣味十足
    家長和孩子在共享廚房內一同包餃子  實施社區營造行動,據介紹,截至目前,成都市民政局共投入社區營造項目資金3200萬元,資助了318個市級社區營造項目。其中,2018年投入1200萬元,資助110個市級層面社區營造項目。
  • 打造「社區+」新模式 營造共建共享新格局
    不知不覺中,為期近半年的文化大篷車社區行暨第七屆廣東十大文明和諧社區示範活動已接近尾聲,至今文化大篷車社區行活動已邁入第七個年頭。今年活動的主題為「共建共享 和諧廣東」,從2018年7月28日啟動以來,文化大篷車走進全省約100個社區,舉辦了近百場包括基層黨建、文化匯演、群眾體育、公益慈善、志願服務、關愛兒童、敬老助殘等主題豐富的文明和諧社區活動。通過活動營造社區居民齊參與的氛圍,讓公益、文化和教育融入社區,打造「社區+」新模式,助力社區營造共建共享新格局。
  • 組圖:鄭爽花房大片曝光盡顯優雅 鮮花滿屋營造浪漫氛圍
    照片中,她復古大小姐造型尊貴又優雅,鮮花滿屋營造浪漫氛圍,垂眸靜思淡淡回望,給人一種高貴冷豔的即視感。新浪娛樂訊 12月14日,一組鄭爽花房大片曝光。照片中,她復古大小姐造型尊貴又優雅,鮮花滿屋營造浪漫氛圍,垂眸靜思淡淡回望,給人一種高貴冷豔的即視感。新浪娛樂訊 12月14日,一組鄭爽花房大片曝光。
  • 組圖:鄭爽花房大片曝光盡顯優雅 鮮花滿屋營造浪漫氛圍
    照片中,她復古大小姐造型尊貴又優雅,鮮花滿屋營造浪漫氛圍,垂眸靜思淡淡回望,給人一種高貴冷豔的即視感。新浪娛樂訊 12月14日,一組鄭爽花房大片曝光。照片中,她復古大小姐造型尊貴又優雅,鮮花滿屋營造浪漫氛圍,垂眸靜思淡淡回望,給人一種高貴冷豔的即視感。新浪娛樂訊 12月14日,一組鄭爽花房大片曝光。
  • 胡同騰退小餐館建「共享花房」 - 法治北京-法制網
    昨天,東四六條胡同新建起來的共享花房裡,周邊居民蒔花弄草,安逸和樂。記者 和冠欣攝  菜站、養老驛站、文化活動站……除了這些,胡同騰退空間還能幹啥?東城區東四街道給出了新答案——共享花房。  倒掛楣子、舊門板、魚缸、琉璃瓦、帶落款的老磚……花房裡還裝飾著洋溢著濃濃胡同風情的老物件兒。  前面是花房,後面是多功能廳。裡面擺著一張大木桌,圍著一圈椅子,牆上掛著居民手繪的胡同風情畫。  這裡,就是日前剛剛開放的東四街道「花友匯創意空間」。  這排門臉房原是東城國有企業奧士凱副食店,後來對外出租,變成了一排小餐館。
  • 社區營造:探索城市更新的共建共治共享之路
    比如,人人遵守交通規則,行人車輛秩序井然;人人隨手扔垃圾,小廣場變成「垃圾場」……這樣的例子在公共生活中十分普遍。那麼,有沒有可能通過藉助每一個人的自發努力,讓一個社區、一個城市越來越好呢?答案是肯定的。這樣的過程,便被稱為「社區營造」。
  • 共建共享如何實現?專家聚焦城市社區營造難點
    新華社福州10月31日電(記者吳劍鋒、趙雪彤)鄰裡互不相識、歸屬感缺失、群眾參與度低……隨著城市化推進,各地社區營造面臨諸多難點,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一大掣肘。  如何培育居民主體性和歸屬感?31日在福州舉行的2020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中,多名專家圍繞此話題,分享社區治理的創新方法。
  • 城市文化空間沙龍∣共享·共生·共創——社區更新與創意營造
    受疫情影響,本場沙龍及啟動儀式以線上網絡直播與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高校、社區、園區、企業、社會組織、媒體及校友近40餘位代表蒞臨現場,圍繞「共享·共生·共創——社區更新與創意營造」這一主題展開深入分享,沙龍開始前,「夢想書坊」在北京正式落地的第四個空間舉行了空間啟動揭牌儀式。
  • 社區營造:讓社區有「溫度」
    讓閒置物品變身的,是一場名叫「社區營造」的行動。去年9月,成都市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行動計劃啟動,首次在全市範圍內大力推行社區營造。成都在一年內投資820萬元,用於打造100個「夢想社區」。  營造的目標,並不是閒置物品再利用,而是讓社區「升溫」。「我們希望,通過城鄉社區的持續營造,讓社區居民最終成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鄰裡相親的溫暖的生活共同體。」
  • 廢棄老廠花圃 變身「重陽花房」
    在街道辦、轄區單位和居民一起努力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拆違廢棄的老廠子花圃,變成了一座養老綜合體——「重陽花房」。東四環邊的八裡莊東裡社區,一片三層蘇式老樓之間,就是新落成的「重陽花房」。說起「重陽花房」名字的由來,70歲的韓淑芬挺感慨:「東裡是從前京棉二廠的宿舍院,在上世紀90年代前,這塊地是廠子養花的地方。」
  • 共建共治共享,構建北京社區治理新格局
    從成立花友會美化身邊環境,到停車自治整治小區停車秩序,再到組建物管會專「啃」老舊小區歷史遺留下來的眾多難事兒……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正在首都基層治理中逐步深化,「建設依靠大家」「大家幫助大家」已經成為打通社區治理堵點、增強社區治理綜合效能的重要途徑。好比一首悠揚動聽的協奏曲,社區中的每一分子各就其位、各盡所能、各美其美,在和諧交融中,共同奏響美好家園的生動樂章。
  • 社區營造:讓社區有「溫度」
    讓閒置物品變身的,是一場名叫「社區營造」的行動。去年9月,成都市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行動計劃啟動,首次在全市範圍內大力推行社區營造。成都在一年內投資820萬元,用於打造100個「夢想社區」。  營造的目標,並不是閒置物品再利用,而是讓社區「升溫」。「我們希望,通過城鄉社區的持續營造,讓社區居民最終成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鄰裡相親的溫暖的生活共同體。」
  • 復古藍與熱烈紅,碰撞出這場花房姑娘婚禮
    「你帶我走進你的花房,我無法逃脫花的迷香,我不知不覺忘記了方向...」用花房概念打造的舞臺,一眼望入,就宛如Mai&Xin當初的愛意漸生:從偷偷萌芽到秘密生長,最終繁茂成花。迎賓臺用抽象鐵藝和希臘復古擺件營造出花園入口感,配以裝載著滿滿回憶的相框。
  • 兩岸社區論壇:社區營造有很多可互鑑的地方
    &nbsp&nbsp&nbsp&nbsp社區是現代社會最基礎的社會單元。「社區如何營造人與人的關係,民眾怎樣參與社區事務?」「社區如何應對日益迫切的養老問題?」
  • ...社區場景營造構建美好生活暨2020年青羊區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
    為激發多元主體參與社區發展治理,集中破解一批治理難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合力,推動「愛成都·迎大運」主題活動,不斷提升「千年蜀都·文博青羊」社區美學內涵,探索形成青羊文化浸潤社區發展治理的行業標準。
  • 兩岸社區論壇:社區營造有很多可互鑑的地方
    &nbsp&nbsp&nbsp&nbsp社區是現代社會最基礎的社會單元。「社區如何營造人與人的關係,民眾怎樣參與社區事務?」「社區如何應對日益迫切的養老問題?」
  • 抓黨建優服務 社區營造有聲有色
    12月9日下午3時,文華社區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動在文華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開展。作為市人大代表的龍加燊坐在其他人大代表、社區居民旁邊,和大家一起討論近期社區的民生問題。實際上,早在2013年4月,龍加燊就來到這個社區,擔任文華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副主任、行政服務站副主任、團總支部書記,現在的他已經是社區居民都認識的老熟人。
  • 營造社區場景~是種「生活美學」!
    營造社區場景~是種「生活美學」!這一切的變化,都得益於龍泉驛區這一年來不斷聚焦「愛成都·迎大運」社區共建共治共享行動主線,將社區的場景營造與城市的有機更新相結合,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品質提升為重點,結合不同社區、街區的實際情況,遵循人本邏輯、差異特性、活力導向、美學價值和動態趨勢,推出更多新場景,讓社區這個城市的細胞活起來動起來美起來,宜業宜居、可感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