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八零後,在我小的時候,老家農村除了種植冬小麥這樣的主糧外,秋季還會種植玉米、高粱、綠豆、豇豆、棉花、花生、芝麻、油菜、蠶豆、紅薯、大麥等經濟作物和雜糧。但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老家秋季的田野裡能看到的也僅剩玉米和花生為主了。而其它的那些品種,則被時代的發展潮流而逐漸淘汰掉了。
那時候,鄉親們普遍都不富裕,地裡的產出也就勉強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罷了。而人們掙錢手段也非常有限,所以農民就更願意種植棉花等經濟效益較高的作物。由於氣候關係,新疆的棉花可以花開遍地以後再採摘,摘下來的棉花已經幹了,甚至都不用晾曬,而且質量也較好。由於我們那裡秋季時常會下雨,為了保證盛開的棉花不被雨淋,往往棉桃剛裂開一個小縫都要摘回家中。
小時候晚上幹的最多的活兒,就是和家人一起坐在屋子裡電壓並不穩定的電燈下,亦或是點著煤油燈,圍著一個劈柴燒的旺旺的一盆火摳棉花(方言,有點像剝棉花),期間還可以把沒有棉花的棉花殼投入火盆中,火苗則會一下子又旺起來。所謂摳棉花,就是用手把棉絮從棉桃中給弄出來,已經盛開的棉花還好說,但是那些剛開一條縫的往往需要用手指頭費力的把縫給摳大了,把棉花絮從殼裡給摳出來,所以就叫摳棉花了。收棉花的季節最害怕的就是遇到陰雨連綿的季節,摳出來的大量的棉花無法晾曬,很容易給捂變色了。
一般頭天晚上摳出來的棉花絮,第二天早上就要抓緊倒到箔上(方言,用高粱杆紮成的一種東西)進行晾曬,晾曬期間不但要勤翻著,讓它快點幹,還要謹防被雨水淋溼了。棉花如果被雨水淋溼了就很容易變色,也就賣不上好價錢了。曬乾的棉花有兩種售賣方式,帶棉花籽賣的我們叫籽棉,不帶棉籽賣的叫皮棉。相對來說人們以皮棉的方式賣的多些,因為脫下來的棉籽可以用來榨油,油經過特殊熬製後還可以供人食用,而油餅又可以拿回家中充當牛的飼料,可謂是一舉三得。其實棉籽油挺香的,在熟油時炸出來的油條味道也很不錯,但是吃棉籽油很容易上火,而且據近幾年看到的資料說棉籽油裡面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成份。不過那時的人們溫飽都成問題,誰清還管有害沒有害,能有油吃已經是不錯的生活了。當然,人們也種玉米,收穫的玉米,一部分供人吃,一部分拿來當飼料。如果家裡的白面不夠吃了,還可以拿玉米面摻合著白面蒸饅頭,顏色白中透黃,非常漂亮。
而和玉米比較搭配,種植面積比較大,產量比較高的作物則是紅薯。聽老人說,紅薯在饑荒年代可算是救命糧,雖然吃多了胃中會泛酸水,但是終規也比餓死強,因而才有了「紅薯湯,紅薯饅,離了紅薯不能活」的說法。紅薯有兩種法,一種叫芽子頭,一種叫節子。所謂芽子頭,是指春天種的紅薯,即把頭年保存好的紅薯給埋到一個壘好的育苗池裡,裡面堆積上牛糞、腐土,把紅薯埋在裡面,上面再鋪上沙子,澆透水,蓋上塑料薄膜,等氣溫上升把紅薯催出芽後,把這些小芽剪下來種到田地裡,即成。但是由於春地整個省收了一季莊稼,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芽子頭的種植面積一般都不是太大。而節子紅薯則是用芽子頭紅薯的秧,剪成一小截一小截的,插到麥收後準備好的紅薯地上,再澆上水就可以了。在紅薯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定時的翻秧。所謂的翻秧,即在雨後把紅薯秧在爬行途紮下的根給拔出來,把秧子翻個身,減少扎在地上的根須數量。現在想來,翻秧的主要作用應該是為了把地下的營養供給正在生長的紅薯,而不是供給到旺盛的秧子上。
在農村紅薯可謂渾身都是寶,鮮紅薯葉可以採回來當青菜做湯麵條,還可以拿來做蒸菜,所謂蒸菜是和吃榆錢、洋槐花一樣的吃法,都是在饑荒年代老百姓的聰明才智想出來的充飢方法,做法是把採摘回來的紅薯葉,洗乾淨拌上面,放到籠屜上蒸熟,吃的時候可以澆點放了小磨香油的蒜汁,吃起來非常爽滑可口,既節約了白面,又填飽了肚子。紅薯葉柄則可以用來炒菜,吃著脆脆爽爽的口感非常好,也可以拿來當扁豆做蒸麵條,還可以做成鹹菜,身在異鄉的遊子們,也會時常懷念那些難忘的味道。紅薯收穫後,紅薯秧可以運回去家中用鍘刀鍘碎了充當耕牛冬季的飼料。收穫的紅薯則需要精心挑選一下,表面沒有傷痕的,統一存放到挖的地窖裡,保存的好的話可以吃到第二年的夏天,而那時的紅薯經過發汗,減少了水份,吃起來特別的香甜。表面有傷痕的,則拿來切成紅薯幹,或者做成紅薯澱粉。因為有了大量的紅薯澱粉,才有了老家非常有名的紅薯粉條。
紅薯收穫後,鄉親們每天晚上都會蒸上很大一鍋,一部分留著供人吃,另一部分則拿來餵狗、牛、豬等。其實我覺得,剛出鍋時拿到手上還燙的紅薯口感最好,一口下去或者軟甜適口,或者面的噎人,讓人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而農村的學校收秋時會放秋忙假,學校也會布置假期勤工儉學的任務,即每個學生要交一定重量的幹紅薯杆。我這裡說的紅薯杆,是指紅薯葉的葉柄那一截。採集回來以後,要拿開水燙熟一下,然後再曬乾。往往採上一大袋子的紅薯杆,曬乾後也沒有多少。據幼時聽到的消息說,採下的紅薯杆是一種非常受老外歡迎的蔬菜,是要出口到國外換外匯回來的。雖然那時候每年都沒少給學校交紅薯杆,但是自己吃的都是鮮紅薯杆,自然不知幹紅薯杆其中的滋味了。在首都北京這麼多年也沒有遇見過人們食用這道菜,或者就算食用,肯定也已經換了一個高大尚的名字,我不認得罷了。
這些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程度和糧食產量的逐步提高,加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已經逐步放棄了棉花這類耕種費時費力的作物,往往只有當年孩子要結婚的人家,才會種植一些做棉被用。只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我想一來是國家的政策比較好,農民再也不用交公糧了,家家戶戶基本都有餘糧,也不再發愁吃的問題了;二來玉米、花生等作物方便耕種,利於機械化種植、收穫,而且經濟效益也相對比較可觀了;第三,則是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了城市,農村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了,就是想種那些費事的作物,也沒有人幹活了。個人認為,農村的土地就像一個巨大的經營平臺,一家一戶就相當於這個平臺上的一個個經銷商。至於要種什麼品種,其實和綜合效益有很大的關係,農民要考慮的是人工、經濟效益等等方面。玉米、花生因為種植便捷,經濟效益可觀,還能享受政府補貼,所以種植的人就自然而然的多了,而這也在不知不覺中推動了農業生產格局的改變。所以說,農村種什麼,怎麼種,有時候並不需要政府過多的強制和幹預,需要的只是在背後慢慢的引導助推,最終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鄉親們現在種出來的玉米和花生,除了留下一小部分自己食用外,大部分都會拿去賣掉換成人民幣。而人們吃的油,則更多的是自己家種的花生榨出來的油。當然,老家也有吃芝麻油、芝麻葉的習慣,所以芝麻這種作物家家戶戶還是會種上一些的。想了解芝麻葉的吃法,可以看一下本人《芝麻葉麵條》一文。
農業生產格局的轉變,讓我再也看不到幼年時的那些勞作場景。但是不管種什麼,最終能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就是好品種。
新竹
2.21
後記:本來想借老家的農業生產闡述一下經營平臺、經濟槓桿、產業轉型、經濟效益等方面的關係呢,結果寫著寫著就又變成了一篇回憶文章。還是沒有達到本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