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摳棉花,雨後翻紅薯秧,那些遠去的記憶啊……

2020-12-16 新竹旭松

我是一名八零後,在我小的時候,老家農村除了種植冬小麥這樣的主糧外,秋季還會種植玉米、高粱、綠豆、豇豆、棉花、花生、芝麻、油菜、蠶豆、紅薯、大麥等經濟作物和雜糧。但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老家秋季的田野裡能看到的也僅剩玉米和花生為主了。而其它的那些品種,則被時代的發展潮流而逐漸淘汰掉了。

那時候,鄉親們普遍都不富裕,地裡的產出也就勉強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罷了。而人們掙錢手段也非常有限,所以農民就更願意種植棉花等經濟效益較高的作物。由於氣候關係,新疆的棉花可以花開遍地以後再採摘,摘下來的棉花已經幹了,甚至都不用晾曬,而且質量也較好。由於我們那裡秋季時常會下雨,為了保證盛開的棉花不被雨淋,往往棉桃剛裂開一個小縫都要摘回家中。

小時候晚上幹的最多的活兒,就是和家人一起坐在屋子裡電壓並不穩定的電燈下,亦或是點著煤油燈,圍著一個劈柴燒的旺旺的一盆火摳棉花(方言,有點像剝棉花),期間還可以把沒有棉花的棉花殼投入火盆中,火苗則會一下子又旺起來。所謂摳棉花,就是用手把棉絮從棉桃中給弄出來,已經盛開的棉花還好說,但是那些剛開一條縫的往往需要用手指頭費力的把縫給摳大了,把棉花絮從殼裡給摳出來,所以就叫摳棉花了。收棉花的季節最害怕的就是遇到陰雨連綿的季節,摳出來的大量的棉花無法晾曬,很容易給捂變色了。

一般頭天晚上摳出來的棉花絮,第二天早上就要抓緊倒到箔上(方言,用高粱杆紮成的一種東西)進行晾曬,晾曬期間不但要勤翻著,讓它快點幹,還要謹防被雨水淋溼了。棉花如果被雨水淋溼了就很容易變色,也就賣不上好價錢了。曬乾的棉花有兩種售賣方式,帶棉花籽賣的我們叫籽棉,不帶棉籽賣的叫皮棉。相對來說人們以皮棉的方式賣的多些,因為脫下來的棉籽可以用來榨油,油經過特殊熬製後還可以供人食用,而油餅又可以拿回家中充當牛的飼料,可謂是一舉三得。其實棉籽油挺香的,在熟油時炸出來的油條味道也很不錯,但是吃棉籽油很容易上火,而且據近幾年看到的資料說棉籽油裡面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成份。不過那時的人們溫飽都成問題,誰清還管有害沒有害,能有油吃已經是不錯的生活了。當然,人們也種玉米,收穫的玉米,一部分供人吃,一部分拿來當飼料。如果家裡的白面不夠吃了,還可以拿玉米面摻合著白面蒸饅頭,顏色白中透黃,非常漂亮。

而和玉米比較搭配,種植面積比較大,產量比較高的作物則是紅薯。聽老人說,紅薯在饑荒年代可算是救命糧,雖然吃多了胃中會泛酸水,但是終規也比餓死強,因而才有了「紅薯湯,紅薯饅,離了紅薯不能活」的說法。紅薯有兩種法,一種叫芽子頭,一種叫節子。所謂芽子頭,是指春天種的紅薯,即把頭年保存好的紅薯給埋到一個壘好的育苗池裡,裡面堆積上牛糞、腐土,把紅薯埋在裡面,上面再鋪上沙子,澆透水,蓋上塑料薄膜,等氣溫上升把紅薯催出芽後,把這些小芽剪下來種到田地裡,即成。但是由於春地整個省收了一季莊稼,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芽子頭的種植面積一般都不是太大。而節子紅薯則是用芽子頭紅薯的秧,剪成一小截一小截的,插到麥收後準備好的紅薯地上,再澆上水就可以了。在紅薯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定時的翻秧。所謂的翻秧,即在雨後把紅薯秧在爬行途紮下的根給拔出來,把秧子翻個身,減少扎在地上的根須數量。現在想來,翻秧的主要作用應該是為了把地下的營養供給正在生長的紅薯,而不是供給到旺盛的秧子上。

在農村紅薯可謂渾身都是寶,鮮紅薯葉可以採回來當青菜做湯麵條,還可以拿來做蒸菜,所謂蒸菜是和吃榆錢、洋槐花一樣的吃法,都是在饑荒年代老百姓的聰明才智想出來的充飢方法,做法是把採摘回來的紅薯葉,洗乾淨拌上面,放到籠屜上蒸熟,吃的時候可以澆點放了小磨香油的蒜汁,吃起來非常爽滑可口,既節約了白面,又填飽了肚子。紅薯葉柄則可以用來炒菜,吃著脆脆爽爽的口感非常好,也可以拿來當扁豆做蒸麵條,還可以做成鹹菜,身在異鄉的遊子們,也會時常懷念那些難忘的味道。紅薯收穫後,紅薯秧可以運回去家中用鍘刀鍘碎了充當耕牛冬季的飼料。收穫的紅薯則需要精心挑選一下,表面沒有傷痕的,統一存放到挖的地窖裡,保存的好的話可以吃到第二年的夏天,而那時的紅薯經過發汗,減少了水份,吃起來特別的香甜。表面有傷痕的,則拿來切成紅薯幹,或者做成紅薯澱粉。因為有了大量的紅薯澱粉,才有了老家非常有名的紅薯粉條。

紅薯收穫後,鄉親們每天晚上都會蒸上很大一鍋,一部分留著供人吃,另一部分則拿來餵狗、牛、豬等。其實我覺得,剛出鍋時拿到手上還燙的紅薯口感最好,一口下去或者軟甜適口,或者面的噎人,讓人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而農村的學校收秋時會放秋忙假,學校也會布置假期勤工儉學的任務,即每個學生要交一定重量的幹紅薯杆。我這裡說的紅薯杆,是指紅薯葉的葉柄那一截。採集回來以後,要拿開水燙熟一下,然後再曬乾。往往採上一大袋子的紅薯杆,曬乾後也沒有多少。據幼時聽到的消息說,採下的紅薯杆是一種非常受老外歡迎的蔬菜,是要出口到國外換外匯回來的。雖然那時候每年都沒少給學校交紅薯杆,但是自己吃的都是鮮紅薯杆,自然不知幹紅薯杆其中的滋味了。在首都北京這麼多年也沒有遇見過人們食用這道菜,或者就算食用,肯定也已經換了一個高大尚的名字,我不認得罷了。

這些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程度和糧食產量的逐步提高,加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已經逐步放棄了棉花這類耕種費時費力的作物,往往只有當年孩子要結婚的人家,才會種植一些做棉被用。只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我想一來是國家的政策比較好,農民再也不用交公糧了,家家戶戶基本都有餘糧,也不再發愁吃的問題了;二來玉米、花生等作物方便耕種,利於機械化種植、收穫,而且經濟效益也相對比較可觀了;第三,則是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了城市,農村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了,就是想種那些費事的作物,也沒有人幹活了。個人認為,農村的土地就像一個巨大的經營平臺,一家一戶就相當於這個平臺上的一個個經銷商。至於要種什麼品種,其實和綜合效益有很大的關係,農民要考慮的是人工、經濟效益等等方面。玉米、花生因為種植便捷,經濟效益可觀,還能享受政府補貼,所以種植的人就自然而然的多了,而這也在不知不覺中推動了農業生產格局的改變。所以說,農村種什麼,怎麼種,有時候並不需要政府過多的強制和幹預,需要的只是在背後慢慢的引導助推,最終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鄉親們現在種出來的玉米和花生,除了留下一小部分自己食用外,大部分都會拿去賣掉換成人民幣。而人們吃的油,則更多的是自己家種的花生榨出來的油。當然,老家也有吃芝麻油、芝麻葉的習慣,所以芝麻這種作物家家戶戶還是會種上一些的。想了解芝麻葉的吃法,可以看一下本人《芝麻葉麵條》一文。

農業生產格局的轉變,讓我再也看不到幼年時的那些勞作場景。但是不管種什麼,最終能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就是好品種。

新竹

2.21

後記:本來想借老家的農業生產闡述一下經營平臺、經濟槓桿、產業轉型、經濟效益等方面的關係呢,結果寫著寫著就又變成了一篇回憶文章。還是沒有達到本人的目的。

相關焦點

  • 紅薯秧到底需不需要翻?村民爭得臉紅脖子粗,原來兩人都錯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紅薯秧到底需不需要翻?村民爭得臉紅脖子粗,原來兩人都錯了。關於紅薯種植需不需要翻秧子的這個問題,在不少農村一直都受人爭議,這主要也是一些農業科普常識普及不夠,所以讓不少的農民朋友,至今還都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因此就出現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形。
  • 紅薯秧 - 紅薯秧-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駐馬店唯一重點...
    我說要一道素菜,表哥自信地給我們點了一盤紅薯秧。   我對紅薯秧的最深記憶是在河南「75·8」洪水後。   1975年8月的一次洪水衝毀了我們的家園,洪水過後,田地裡一片荒蕪。我們村北有一塊高崗地,幾壟紅薯沒被洪水淹死,紅薯葉泛著綠色。中午來臨,村民摘幾片紅薯葉,午飯就有了下鍋的「青菜」。
  • 林娘|秧草漫江南
    但是,我真的不認識它,所有我經歷的那些裡面,都不曾遇到它的身影。按著慣例,三月下江南的,都是趕著趟兒去看花兒的。那些矜貴的名字,人們都耳熟能詳。諸如:桃花、櫻花、山茶、玉蘭、海棠等等,在那長長的朝拜名單裡,就是沒有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小草。然而,一踏上揚子江中那美麗的河豚島,我就與它不期而遇了,並不可救藥地為它心醉神迷。
  • 宜賓人遠去的大廠記憶:漸漸消失的廠區電影院
    大廠應該是很多老宜賓人的共同記憶。以前的上下紙廠、天原、799廠、三江廠等如同一個「小社會」,裡面居民樓、超市、學校、醫院、體育館等配套設施完備,廠裡就可以過完一生。圖源美篇,作者楊春山今天小編就從大廠裡的電影院出發,帶大家翻開泛黃的回憶,看看那些遠去的熱鬧:紙廠電影院據紙廠的老員工說,曾經的紙廠電影院是江北的文化中心。
  • 泥濘天使,佛羅倫斯遠去的記憶
    「佛羅倫斯是屬於全世界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把過去歷史的痕跡還給後代,留給那些還未出生的人。」眾多著名的專家從世界各地趕來佛羅倫斯,義務貢獻時間與專業知識參與援助修復工作,所有的人都幹到精疲力竭才肯罷休。
  • 來泰州鳳城河夜市聽聽《遠去的吆喝聲》
    8月2日晚,6位來自千年古鎮溱潼鎮的農民,身著古銅色服裝,臉上塗著古銅色的油彩,分別挑著銅匠擔子、箍桶擔子、皮匠擔子、篾匠擔子、修鍋擔子和拿著彈棉花的弓和棰亮相泰州鳳城河夜市,引來眾多市民圍觀。
  • 彈棉花的師傅
    原標題:彈棉花的師傅   隨著天氣漸漸地轉冷,我的眼前常常不知不覺浮起一群彈棉花師傅的影子,記憶中,他們弓著背、手持彈弓、全神貫注彈棉花的樣子帶給我的是溫暖的感覺。   在我的印象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彈棉花是一個很吃香的職業,拿新摘的棉花加工的、嫌被子不暖了把舊被拿出來翻新的,常常等不到入冬,彈棉花的師傅就開始忙活起來。
  • 揚中三葉鹹秧草,又名金花菜、南苜蓿、草頭等
    秧草,又名金花菜、南苜蓿、草頭等,是揚中市(全國生態示範區)長期大量栽種的一種蔬菜,
  • 棉花堡波漫的情人之夢
    棉花堡波漫的情人之夢如,天上的雲彩能夠降臨人間, 那麼它會選在哪裡落腳?如果可假能的話,士耳其的棉花堡會是第一選擇。你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去,那重重疊疊的棉花階樹都潔白晶瑩, 它該是有多麼渴望自己變成雲彩啊。
  • 遠去的牛車河
    在我的記憶中,牛車河永遠是那個只有四五戶人家的小壪,永遠是那條從布滿卵石和砂礪的河道淌過的彎彎的小河,永遠是那片下雨天人們習慣戴上鬥笠披上簑衣勞作的田野,永遠是那個放牛娃騎在牛背上呼喊回家的炊煙嫋嫋的黃昏,永遠是那個鄉村少年痴情守望雁陣回歸的多夢的季節……    童年留給人的記憶是難忘的。
  • 藏在香港北角的春秧街,原汁原味幾十年不變,古老叮叮車遊客最愛
    如果想品味香港老街、老味道、老情懷,北角的春秧街就是最佳選擇。清晨,人們乘著古老的電車去上班,傍晚踏過春秧街的汙水買菜,他們習慣於在潮溼和熙攘的春秧街上穿梭,討價還價敘家常。再去華豐國貨尋找家鄉特產以解鄉愁,在新光戲院裡看粵語長片。雖然每個人見面都訴說勞累,但他們夜裡都睡得很香。
  • 舟山記憶丨想講給你聽 登步島上種棉花的那些事兒
    資料圖 看到這張老照片,不禁想起當年筆者在登步島上當農民種棉花的那些事兒。 小島半農半漁。務農的,主要種植水稻、麥子、番薯、棉花等農作物。棉花地一般都在島上用海塘圍起來的大塊平地上,這些土地以前是海塗,比較鹹鹼,只適合棉花、倭豆等生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朱家尖曙光農場有大批棉花地,六橫、桃花、登步等海島也有不少棉地。棉花是當時最主要的經濟作物。生產隊的主要收入,也就是賣棉花的錢。每年三四月份,春暖花開之際,已深翻過幾遍的土地上,要播種棉花了。首先,棉花種子哪兒來?
  • 小時候│棉花糖是白色的,夢是彩色的
    記憶深處的棉花糖,拿在手裡,像舉著一朵白雲。在這個紅顏終將白髮的世界,有些美好只能屬於過去。閭巷深深~ 小時候,那些手藝人可以經常在小村瞅見。不知是我們小孩走街串巷,還是那些手藝人走街串巷,有好多次,我們總能欣喜地瞧見那些騎著小三輪車的各種手藝人。在孩子們還沒湧到他身邊時,那些手藝人大都「形單影隻」。有時候他們會在村裡留上幾天,讓我們不光能嘗嘗鮮,還能吃個夠。
  • 端午節記憶,那些年我們的「五月節」
    在我的記憶中,五月節那天吃午飯前,母親用艾葉在各個房間裡燒,艾葉燒著了,清煙繚繞,香味瀰漫,然後用笆蕉扇在屋裡滿屋扇,口裡念念有詞:「五月五日午時五月節,蚊子蒼蠅都在外面歇,你在外面喝露水,不在家中喝人血。」這是一種祈禱一種希望,祈禱神靈賜給人們一個沒有蒼蠅蚊子侵擾輕鬆愉快的夏天!
  • 「九毛九」與「李老摳」
    「摳」,一個提手旁加一個區字,區是小、少的意思,如「只有區區五六個人……」;「摳」字面上意思是用手指或細小的東西挖,在山西方言中含有小氣、吝嗇之意。在晉商文化中,流傳著一個「九毛九」的典故,講的就是那些特別會摳的人。很久以前,一位山西商人到外地做生意,在橫渡黃河時遇見一船夫,山西商人問:「過河多少錢?」船夫曰:「一塊。」商人又問:「八毛八行不?」船夫曰:「不行。」
  • 告別 石景山人2017年那些遠去的記憶……
    北安 你已定格在北辛安人的記憶裡   請記住這裡 ~   前兩天,晉元莊早市農副食品也關了,讓咱們周邊百姓有點兒發愁:這還能上哪買菜啊?
  • 農諺說:「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是什麼意思?
    農諺說:「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是什麼意思?「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說的是大寒不寒的一種天反常現象,大寒期間本來應該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節氣,卻反而熱得讓人脫衣裳,說明氣候不正常。據此,人們根據規律可以推斷來年春天也會出現「清明雪打秧」的反常天氣。「清明雪打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倒春寒」。大寒如果暖和,清明時節就會有倒春寒,這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多次的反常氣候規律所總結出來的經驗,「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如同優美的詩句,朗朗上口,便於記憶。有首古詩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孩子將來優不優秀,一塊棉花糖就能測出來,在家就可以測
    明明上學快要遲到了,孩子還在磨磨蹭蹭的賴床不肯起;明明作業已經催了無數遍了,孩子依然在摳摳索索地玩橡皮;明明寒假都要結束了,孩子還是每天看電視、出去玩,就是不好好寫作業….接著教授往盤子裡放了一塊棉花糖,告訴孩子:「我現在要離開15分鐘,如果我回來時棉花糖還在,那我將會獎勵你更多的棉花糖;如果你偷吃了,獎勵也就沒有了。」接下來孩子們的表現可謂是各有千秋,有的不等教授把話講完就把棉花糖吃了;有的孩子忍耐很久還是忍不住一把抓起來吃了;有的孩子則直直盯著棉花糖,把它放在嘴邊咬了一口又放回去…….
  • 輝煌的粵語歌曲時代從未遠去 理想之旅再續經典
    原標題:輝煌的粵語歌曲時代從未遠去 理想之旅再續經典 演出海報所以,粵語歌曲的風潮從未遠去,那些飽含著粵語文化、嶺南歷史的歌曲仍在時空的某個角落被反覆唱響。理想之旅即將成為新的陣地,讓粵語歌曲再續經典。由理想傳媒聯合國奧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共同策劃全力打造的2015廣州海心沙理想之旅音樂節,即將於12月11、12、13號在廣州的最中心——海心沙亞運公園震撼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