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金城鎮簡介
金城鎮隸屬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大巴山南麓,距儀隴縣城50公裡,東與日興鎮相接,南鄰五福鎮、西靠土門鎮,北接三蛟鎮。
金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四川省特色小鎮、四川省「百鎮建設行動」商貿型重點鎮、四川省百強示範鎮、省級衛生鎮、省級生態鎮、四川省「鎮改市」標準的建制鎮(已申報)、四川省首批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1] 金城鎮是儀隴縣的經濟、商貿、教育、醫療,交通、物流中心,儀隴縣的政治副中心。
2019年8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南充市調整順慶區和儀隴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雙盤鄉和中壩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金城鎮管轄,金城鎮人民政府駐禹王街5號。
撤鄉並鎮後的金城鎮幅員面積128.43平方千米,轄區53個村居,其中城鎮社區9個、農村社區4個、行政村40個,2019年末總人口178080人。城鎮規劃面積8平方公裡,建成區面積4.5平方公裡。
儀隴縣金城鎮,古稱「方州」,從南朝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至2005年9月為縣署(縣政府)所在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建城歷史。
金城山
儀隴縣金城山,上平下聳,眾山環向如雉堞,故名。該山原名隆城山,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以山名為郡名,設隆城郡。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諱,改稱崇城山;後來人們發現山頂有數石如貯米囊,若如杜甫詩中「天開金粟藏,人立廣寒宮」之意,有一文士說它很像一粒金粟,象徵著人傑地靈,文風蔚盛,日後必有貴人,就叫它為金粟堆吧。故山又因金粟堆而名金粟山了;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此設州,時人因該山四周懸崖峭壁,且方正如屏,故州名方州,山亦依州名而為方城山了。所以隆城山、崇城山、金粟山、方城山,都是指今縣之金城山,此一山多名之由來。
「德」字園位於金城山北面絕壁柳家巖下,建於新世紀初,由巨「德」石刻、「德園」和仰德亭三部分組成。石刻巨「德」取於朱德1961年寫詩題名,放大而成。字高寬各20餘米,面積400多平方米,為全國罕見的單字石刻。巨「德」石刻四周林木蔥鬱,泉水長流,自然環境十分幽靜。「德」字巖壁下,建有400餘平方米的「德園」廣場。廣場內全用大理石碎片鋪地,中心建有花臺,左右和後壁建有99塊「德」字碑,刻有99個不同形態的「德」字於碑頂上,碑壁則鐫刻有全國各地書法家撰寫的以「德」字為主題的詩詞、頌文99幅。廣場正前面設有9級石梯,石梯外建有護欄,左右各有24級轉角石梯和130級直通石梯,通向環山公路。護欄外的坎壁上鐫刻著江澤民手書的「以德治國」4個0.5米見方的白色大字。「德園」右行數十步即到仰德亭,「仰德亭」三字為中國詩書畫院名人何首烏親筆題寫。
這裡是一片有著光榮傳統的紅色土地,人民勤勞勇敢、追求光明,從20世紀初開始,就不斷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運動。1933年8月,徐向前、王樹聲、許世友等率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入儀隴後,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裡,紅軍將士和儀隴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攜手並肩、英勇奮戰,粉碎了敵人數次圍攻,開闢和鞏固了革命根據地。
走進金城鎮,歷經千年的古方州如今正在煥發新顏:街道升級改造,雨汙管網重新鋪設,青條石堆砌的綠化帶漂亮、整潔……
實拍儀隴金城鎮美景
金慄書巖
奎星閣
朱德紀念園
祝願我們的家鄉越來越好
儀隴老鄉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