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共環境和空間還能藝術創作?來看這8個案例→

2020-12-12 上海發布

社區公共藝術介入是指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介入到空間激活和社區營造過程中,並由此生成一種社區的關係美學、行為美學和生活美學。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說,社區公共藝術的植入模式多樣,創意盎然,主要形態有:藝術裝飾類、功能設施類、藝術活動類、社區美術館植入類等。來看靜安區彭浦鎮、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和長寧區新華路街道等地的案例↓

案例之一

靜安區彭浦鎮靈石路—汶水路

濱水空間主題牆繪

彭越浦河濱水空間由彭越浦路、河道和綠化帶三部分組成。2018年,樣板段經過更新改造,已配置有高品質的綠化帶,更換了濱水步道的鋪地和欄杆,部分圍牆種植了爬藤類綠植。但是,彭越浦河廣中西路以北至靈石路段濱水帶,圍牆表面剝落殘舊,行走其間只想快速通過。

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案例展作品之一,500米長的故事牆繪作品《上海暢想曲》點亮了這處空間。牆繪色彩以藍、黑、白三色為主調,契合圍牆內創意產業園區的主題,又以超現實、浪漫主義的手法營造了一個水鄉大都市的市井生活故事。

▲改造前

▲改造後。作品《上海暢想曲》以一個帶翅膀的小女孩形象為主角切入,畫面隨著她在不同角度的飛行軌跡為線索。內容創作分為四個版塊:上海暢想、海上生活、天馬行空、流域浮生。

▲以「水」為畫面元素(浪、遊魚)貫穿全篇,勾勒出生活在海邊的居民生活百態,既與彭浦親水步道景觀充分融合,又表達了居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寓意。

▲牆繪中巧妙地融合了多處宣傳欄與座椅結合設計的裝置,形式延續水元素,宣傳內容可定期更換。

案例之二

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東昌路浦城路

街角公園藝術背景牆

空間設計:冶是建築、格物景觀

東昌路街角花園約350平方米,位於陸家嘴商務區與住宅區的交界處,曾是一片拆違後的閒置場地。

作為2018年浦東新區「繽紛社區」項目,空間設計團隊將街角空間改造成為一個能供周邊居民和白領日常使用的休息處。與此同時,公益組織發起的「為愛上色」藝術活動,邀請多名國內外藝術家(團隊),在全市多處居民樓建築立面進行牆繪創作,其中一處即選擇此花園背景的一面圍牆。美國藝術家在東昌路街角的建築立面繪製了新作《晨日摘花》,表達熱愛自然、回憶青春的感受,成為這片空間的標誌性作品。作品牆繪和量身打造的休憩園地共同構成一個小小的街頭美術館。

▲改造前

▲牆繪《晨日摘花》,靈感來自年輕時無憂無慮的時光

▲改造後的街角空間與牆繪完美呼應

▲該藝術活動其他作品:牆繪《獻給童年的詩歌》,@上海楊浦區黃興路2020弄小區。

▲該藝術活動其他作品:牆繪《吹泡泡的男孩》,@民生路與沈家弄交叉口 沈家弄877弄14幢。

案例之三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敬老邨

樓道、屋頂色彩療愈

敬老邨(音念cun,與「村」同義)7號樓建於1948年。曾是國營新裕紡織廠的高級職工宿舍,房子南北一分為二,各家廚房衛生間集中在北側,客廳臥室在南側,中間是個3層高的窄條天井。老房子的常見問題它都有,比如陰暗潮溼、牆體剝落,雜物也隨意堆放。

設計團隊走訪了大量居民,重新測繪現場環境,鎖定陰暗狹長的天井和荒廢閒置的露臺,這兩大公共問題,採用色彩裝飾手段,給每層樓道規劃了專屬的「治癒色」,一樓是活力黃,二樓是沉靜藍,三樓是平和綠,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同時,根據各層實地情況,增添彩色家具、地面還做了彩色的導引標誌。

▲改造前

▲改造後的屋頂花園

▲改造後的樓道空間

功能設施類

功能設施類公共藝術作品,主要是社區的一些街道家具,包括座椅、路燈、花池、指示標牌等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功能型設施的藝術化。在社區整體設施規劃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創意設計,讓設施呈現人文關懷、趣味性、美學表現等特性,提升環境品質和社區氛圍。

案例之四

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南碼頭路昌五小區

牆的意境

昌五小區是工人新村,小區臨街圍牆老舊破損,圍牆與建築之間的長條形空間從社區內部空間看是盡端,稍不注意就成為藏汙納垢的場所,屬於居民區圍牆與建築之間比較典型的邊角地,居民希望將其改造成帶有綠化觀賞性的圍牆。

更新方案將圍牆連同這塊邊角綠地打造為一處富有江南園林意境的社區公園。江南園林講究借景、對景、框景,以及應四時晨昏的變化,移步換景。改造後的圍牆採用空心砌塊透綠,既借景又非傳統借景,空心砌塊隨著日影移動打造的韻律光斑帶有現代藝術的意味;圍牆退後到社區內,給街邊讓出了一條可坐可遊的廊道,進退之間,砌塊兩邊的觀望讓這道圍牆生動起來;素混凝土勾勒的月洞門,既框出了景深,又框出了禪意;短短400米,迴廊曲折,著眼都是水泥、砌塊等極現代簡樸的材料,卻有著江南園林一唱三嘆的意境。

▲改造前

▲設計方案

▲改造後

案例之五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敬老邨

光的藝術

人們上了年紀以後,視力逐步減弱,黃昏時候,樓梯、臺階、扶手,路上的障礙物就漸漸邊界模糊了。所以老年人晚上不愛出門,不安全。

敬老邨的建築照明滿足老年人的視覺需求,不求多而求精,像藝術品一樣精心打磨。比如,入戶門區域,用燈光勾勒出樓梯、臺階、扶手、門頭,邊界清晰了,給人以確定感;樓道和天台暖黃色燈光,營造溫暖的歸家氣氛。

案例之六

長寧區北新涇街道新涇三村樂馨亭廣場

座椅的態度

新涇三村的樂馨亭廣場緊鄰菜場,人流量很大。廣場前期改造已完成涼亭和廊道改建,社區居民經常在此組織活動。在此基礎上,居民希望能改善雜亂的停車現狀。

為了強調廣場作為休息、社交空間的特性,設計方案強化了座椅的形式感,以「連續的摺紙「為概念,設計了一組「生活媒介帶」。橙色的線條穿越廣場,既可坐下玩一局棋牌,又可以欣賞其靈動的線條。這樣美好的空間,無人願意去破壞它,亂停車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改造前

▲改造後,這處角落成為居民喜愛的活動空間

藝術活動類

以公共藝術活動為主題的社區營造,居民不僅參與公共藝術創作,更是藝術表達的主體。形式包括使用手繪、影像、主題活動、社區藝術教育、表演等,與社區居民積極互動、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形式靈活、參與性強。

案例之七

青浦區盈浦街道

樓道藝術共創

2018年,青浦區盈浦街道展開了樓道藝術微更新示範點創建工作。樓道美化的設計方案、內容創作以及環境布置都由營造社和居民共同協商和執行,使得這一項工作成為大家可共同經驗的過程,為社區成員帶去了新奇的體驗。

11個樓組被賦予11種色彩和主題,色彩的選擇尊重了每個樓組居民的喜好,所植入的主題例如兒童友好、鄉村圖景、青少年科普基地、黨建引領、孝親田園、議事客廳、田間課堂等也與每個樓組居民們的需求和資源緊密相關。

▲設計之初,居民共創

▲居民共同參與實施樓道改造更新

▲改造後,樓道空間成為溫暖的一角

案例之八

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同濟新村620號樓

樓道裡的蒙德裡安

街道以深化「睦鄰家園」建設內涵、提升居民居住生活環境為目標,將更多創新、創意引入樓道。在美化樓道公共環境的同時,加強社區自治文化,促進改善鄰裡公共關係。

作品之一的《蒙德裡安620》,從樓道內零散又「存在感很強」的電錶箱出發,電錶箱的排布自有矩陣感,原有的結構特徵在牆壁上演繹虛實結合的「蒙德裡安」。將蒙德裡安帶入老舊小區,以輕介入的手法巧妙地解決了電錶箱困擾的同時也為整座樓提升氣質與格調。

▲改造前

▲改造後

資料: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編輯:林欣

相關焦點

  • 「探索」公共環境和空間還能藝術創作?來看這8個案例→
    社區公共藝術介入是指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介入到空間激活和社區營造過程中,並由此生成一種社區的關係美學、行為美學和生活美學。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說,社區公共藝術的植入模式多樣,創意盎然,主要形態有:藝術裝飾類、功能設施類、藝術活動類、社區美術館植入類等。
  • 【探索】公共環境和空間還能藝術創作?來看這8個案例
    社區公共藝術介入是指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介入到空間激活和社區營造過程中,並由此生成一種社區的關係美學、行為美學和生活美學。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說,社區公共藝術的植入模式多樣,創意盎然,主要形態有:藝術裝飾類、功能設施類、藝術活動類、社區美術館植入類等。
  • 美國公共空間設計案例_2020年美國公共空間設計案例資料下載_築龍...
    這是美國西雅圖下國王郡政府大樓周圍的一處公共空間,這一景觀設計,主要有兩項功能,一是提供公眾活動空間(景觀設計前沿:美國公共空間案例) 該區域公共空間面積1公頃,設計建造了一個廣場,廣場上有噴泉,這是整個區域的入口。然後以臺地風格的臺階設計價格廣場和政府大廳連接起來。  (景觀設計前沿:美國公共空間案例) 廣場周圍設計了許多規則或不規則的石頭草坪,同樣設計有噴泉,植有陸生植物水生植物等。整體景觀整潔規則,讓人感覺輕鬆隨意。
  • 河光閃耀:「最長」數字藝術實驗,深入探尋「莫奈的倫敦」
    無論驟然提速還是蓄勢已久,空間商業的數字進化正當時,吳聲造物特別推出「Launch首發·新物種」之空間商業巡禮,進一步拆解全球值得矚目的一系列鮮活案例,它們或大膽、或肆意或篤定,指向我們可能擁抱的未來商業圖景。今天介紹第1個案例,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的「河光閃耀」計劃,從全球「最長」的公共藝術作品中,找尋這個時代商業與藝術的融合語境。
  • 2020國美畢業展搶鮮看:公共空間藝術系畢業創作揭秘
    公共空間藝術——不必永久地存在;不必老生常談的方式投射眾人皆知的主題;必須尋求新的表達方式和期望;必須依靠其靈活性與適時性反應現狀公共空間藝術系設立於2002年,由公共雕塑、場所空間藝術、景觀裝置藝術以及藝術工程與科技四個工作室組成
  • 公共空間中庭變身藝術展廳,看這17個藝術裝置如何爭奇鬥豔!
    如今,公共藝術已融入在各個公共空間之中,而公共藝術的功能早已突破了公共空間的裝飾、美化等單一維度,成為介入與塑造公共社群生活的重要力量。而這種融入能讓更多的受眾體感受藝術、設計和文化的氛圍,發掘生活的意趣。今天,一同來看看公共空間中庭的藝術裝置!
  • 圍觀】公共藝術以設計的語言對話空間
    公共藝術以設計的語言對話空間 主持人:林慧峰公共藝術分會(PAD)理事單位廣州林慧峰裝飾設計有限公司林慧峰,擔任本場論壇的主持人,並向大家展示和分享了原創的「潮流」主題藝術裝置及設計概念。她用詳實的案例梳理出文化與藝術如何與商業融合從而激活商業流量轉化為消費力的清晰脈絡。
  • 漫步湖畔和古鎮,公共藝術的最佳賞味期
    在Daniel Knorr的藝術實踐裡對物質化關注是他的中心點,他的行為和日常生活,就如在公共和私人空間與藝術家和公眾間的關係,就是在他的作品裡他個人的標誌性內容。⾯的哈哈鏡,折射出⽆數個你我與環境的融合, 鏡⾯⾥挖空的笑⾯,如同生活中常用的表情符號。
  • 公共空間中庭藝術裝置
    交流/合作 請加WX:18121118653如今,公共藝術已融入在各個公共空間之中,而公共藝術的功能早已突破了公共空間的裝飾、美化等單一維度,成為介入與塑造公共社群生活的重要力量。而這種融入能讓更多的受眾體感受藝術、設計和文化的氛圍,發掘生活的意趣。今天,一同來看看公共空間中庭的藝術裝置!藝術家賴純純作品「空中之河」設置於南港展覽館站月臺層天窗下,以不鏽鋼主體結構及彩繪壓克力玻璃為材質,顏色則以藍色及透明為主調,在尾端轉換為黃橘透明小面積色彩變化。
  • 17個必看的公共空間中庭藝術裝置!
    而這種融入能讓更多的受眾體感受藝術、設計和文化的氛圍,發掘生活的意趣。今天,一同來看看公共空間中庭的藝術裝置!藝術家賴純純作品「空中之河」設置於南港展覽館站月臺層天窗下,以不鏽鋼主體結構及彩繪壓克力玻璃為材質,顏色則以藍色及透明為主調,在尾端轉換為黃橘透明小面積色彩變化。「空中之河」呈現水光波影及流動與速度感,表現出地鐵進站、離站的時光節奏感。
  • 中國美院 x 烏鎮戲劇節|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公共空間藝術展演計劃
    「空間性敘事」與空間藝術中的「敘事性空間」話題,歷時半年的探討,成功完成了對實驗戲劇《死水邊的美人魚》的公共空間展演再創作。此次,作為烏鎮戲劇節的發起人之一及藝術總監的孟京輝導演再次策劃,並由青年導演劉暢具體對接落實中國美院公共空間藝術團隊在烏鎮戲劇節期間開展主題性「公共空間藝術展演計劃」。
  • 2020美院畢業展:建築藝術學院環境藝術系畢業創作
    >指導教師:康胤 陳濤「重構與回歸」指導教師:孫科峰 金偉雄「建築場地改造設計過程中與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關聯性探究」當建築有機更新及其場所設計成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新的專業定位,它既是對創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初衷的傳承,也是對當今藝術類院校建築設計專業、風景園林設計專業獨立成系後自身專業定位的突破,更是對中國建築營造現狀的前瞻性定位
  • 林揚 | 2020大型公益公共藝術——聖誕主燈「光的指引與希望」
    東籬代理的藝術家林揚大師受邀臺中市政府規劃創作的2020大型公益公共藝術裝置 —— 聖誕主燈「光的指引與希望」,閃亮登場了
  • 關山月美術館品牌展覽「在路上」開幕,呈現43個藝術案例
    作為以青年為主體的年度藝術項目,第7屆主題「共生」整理了近20年來興起的中國社區介入式藝術(Community Art),呈現43個藝術案例,拓展藝術邊界,探討藝術介入和城市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探索藝術創作的多樣可能。針對主題對深圳城市的重要意義,此次展覽首次啟用「主題展+外圍展」的方式,呈現深圳當地鮮活的藝術生態。「青年批評家論壇」與展覽開幕式同期舉辦。
  • 與多摩美環境設計學科畢業設計師聊聊「空間」與「家具」
    「空間」與「家具」的關係在近一百年以來一直發生著變化,「家具」最初是僅是作為「空間」的附屬品,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家具」逐漸的成為建立「空間系統」的必要元素。家具設計作為對空間的再設計來說,「家具」與「空間」成為一個整體,兩者相互制約、不可分割卻又互相獨立,換言之,通過家具之間的組合,可以使得空間呈現出新的機能和面貌。
  • 中外藝術家聯合探索公共藝術 成都IFS大型塗鴉創作
    九龍倉中國置業有限公司運營總經理侯迅接受媒體採訪時首先表明了立場:九龍倉與藝術家合作的案例早已有之。「這可能超出了一個商業地產項目的職責範圍,但從成都IFS的資源與能力來看,我們用商業作為載體舉辦Parcours藝術節,是希望延續九龍倉的藝術基因。這不僅僅是屬於四川的一個藝術節,它可以讓市民感受中法兩國之間的文化碰撞。」
  • 「品辰藝術」淺談當代公共藝術環境
    當中國公共藝術開始普及,中國當代城市公共藝術創作表現出一個突出的傾向,強烈的商業意味。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公共藝術成為經濟利益的謀取方式。一方面,在商業資本的支配下,個城市投資商著重對西歐格調風格進行追逐,試圖營造出異域的浪漫風情,然而事與願違,這些公共藝術往往成為庸俗、怪異的公共藝術創作敗筆。
  • 新展預告 | 藍騎士上海藝術空間——藝術生活特展「New LUXE」
    藍騎士上海藝術空間,藝術生活特展「New LUXE」展覽現場,2021威利·希伯Willi Siber(德國,1949年生)以實驗性創作著稱,擅以木質材料、鋼與環氧樹脂,探索物質可塑性之美學,而色彩的覆蓋更玩味其簡練風格的表現。
  • 「1881」廣場及富衛1881公館「富衛保險:敢樂藝術·敢闖人生」藝術展
    :敢樂藝術 · 敢闖人生藝術展」,邀請15位本地藝術家及設計師發揮無限創意,於香港歷史地標「富衛1881公館」及「1881」廣場展出一系列以富衛的品牌承諾「敢至系人生」為創作靈感的藝術作品,冀盼於這充滿挑戰的時刻向大眾傳遞正面訊息。
  • 美陳 | 公共空間中庭藝術裝置
    如今,公共藝術已融入在各個公共空間之中,而公共藝術的功能早已突破了公共空間的裝飾、美化等單一維度,成為介入與塑造公共社群生活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