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公共藝術介入是指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介入到空間激活和社區營造過程中,並由此生成一種社區的關係美學、行為美學和生活美學。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說,社區公共藝術的植入模式多樣,創意盎然,主要形態有:藝術裝飾類、功能設施類、藝術活動類、社區美術館植入類等。來看靜安區彭浦鎮、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和長寧區新華路街道等地的案例↓
案例之一
靜安區彭浦鎮靈石路—汶水路
濱水空間主題牆繪
彭越浦河濱水空間由彭越浦路、河道和綠化帶三部分組成。2018年,樣板段經過更新改造,已配置有高品質的綠化帶,更換了濱水步道的鋪地和欄杆,部分圍牆種植了爬藤類綠植。但是,彭越浦河廣中西路以北至靈石路段濱水帶,圍牆表面剝落殘舊,行走其間只想快速通過。
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案例展作品之一,500米長的故事牆繪作品《上海暢想曲》點亮了這處空間。牆繪色彩以藍、黑、白三色為主調,契合圍牆內創意產業園區的主題,又以超現實、浪漫主義的手法營造了一個水鄉大都市的市井生活故事。
▲改造前
▲改造後。作品《上海暢想曲》以一個帶翅膀的小女孩形象為主角切入,畫面隨著她在不同角度的飛行軌跡為線索。內容創作分為四個版塊:上海暢想、海上生活、天馬行空、流域浮生。
▲以「水」為畫面元素(浪、遊魚)貫穿全篇,勾勒出生活在海邊的居民生活百態,既與彭浦親水步道景觀充分融合,又表達了居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寓意。
▲牆繪中巧妙地融合了多處宣傳欄與座椅結合設計的裝置,形式延續水元素,宣傳內容可定期更換。
案例之二
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東昌路浦城路
街角公園藝術背景牆
空間設計:冶是建築、格物景觀
東昌路街角花園約350平方米,位於陸家嘴商務區與住宅區的交界處,曾是一片拆違後的閒置場地。
作為2018年浦東新區「繽紛社區」項目,空間設計團隊將街角空間改造成為一個能供周邊居民和白領日常使用的休息處。與此同時,公益組織發起的「為愛上色」藝術活動,邀請多名國內外藝術家(團隊),在全市多處居民樓建築立面進行牆繪創作,其中一處即選擇此花園背景的一面圍牆。美國藝術家在東昌路街角的建築立面繪製了新作《晨日摘花》,表達熱愛自然、回憶青春的感受,成為這片空間的標誌性作品。作品牆繪和量身打造的休憩園地共同構成一個小小的街頭美術館。
▲改造前
▲牆繪《晨日摘花》,靈感來自年輕時無憂無慮的時光
▲改造後的街角空間與牆繪完美呼應
▲該藝術活動其他作品:牆繪《獻給童年的詩歌》,@上海楊浦區黃興路2020弄小區。
▲該藝術活動其他作品:牆繪《吹泡泡的男孩》,@民生路與沈家弄交叉口 沈家弄877弄14幢。
案例之三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敬老邨
樓道、屋頂色彩療愈
敬老邨(音念cun,與「村」同義)7號樓建於1948年。曾是國營新裕紡織廠的高級職工宿舍,房子南北一分為二,各家廚房衛生間集中在北側,客廳臥室在南側,中間是個3層高的窄條天井。老房子的常見問題它都有,比如陰暗潮溼、牆體剝落,雜物也隨意堆放。
設計團隊走訪了大量居民,重新測繪現場環境,鎖定陰暗狹長的天井和荒廢閒置的露臺,這兩大公共問題,採用色彩裝飾手段,給每層樓道規劃了專屬的「治癒色」,一樓是活力黃,二樓是沉靜藍,三樓是平和綠,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同時,根據各層實地情況,增添彩色家具、地面還做了彩色的導引標誌。
▲改造前
▲改造後的屋頂花園
▲改造後的樓道空間
功能設施類
功能設施類公共藝術作品,主要是社區的一些街道家具,包括座椅、路燈、花池、指示標牌等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功能型設施的藝術化。在社區整體設施規劃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創意設計,讓設施呈現人文關懷、趣味性、美學表現等特性,提升環境品質和社區氛圍。
案例之四
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南碼頭路昌五小區
牆的意境
昌五小區是工人新村,小區臨街圍牆老舊破損,圍牆與建築之間的長條形空間從社區內部空間看是盡端,稍不注意就成為藏汙納垢的場所,屬於居民區圍牆與建築之間比較典型的邊角地,居民希望將其改造成帶有綠化觀賞性的圍牆。
更新方案將圍牆連同這塊邊角綠地打造為一處富有江南園林意境的社區公園。江南園林講究借景、對景、框景,以及應四時晨昏的變化,移步換景。改造後的圍牆採用空心砌塊透綠,既借景又非傳統借景,空心砌塊隨著日影移動打造的韻律光斑帶有現代藝術的意味;圍牆退後到社區內,給街邊讓出了一條可坐可遊的廊道,進退之間,砌塊兩邊的觀望讓這道圍牆生動起來;素混凝土勾勒的月洞門,既框出了景深,又框出了禪意;短短400米,迴廊曲折,著眼都是水泥、砌塊等極現代簡樸的材料,卻有著江南園林一唱三嘆的意境。
▲改造前
▲設計方案
▲改造後
案例之五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敬老邨
光的藝術
人們上了年紀以後,視力逐步減弱,黃昏時候,樓梯、臺階、扶手,路上的障礙物就漸漸邊界模糊了。所以老年人晚上不愛出門,不安全。
敬老邨的建築照明滿足老年人的視覺需求,不求多而求精,像藝術品一樣精心打磨。比如,入戶門區域,用燈光勾勒出樓梯、臺階、扶手、門頭,邊界清晰了,給人以確定感;樓道和天台暖黃色燈光,營造溫暖的歸家氣氛。
案例之六
長寧區北新涇街道新涇三村樂馨亭廣場
座椅的態度
新涇三村的樂馨亭廣場緊鄰菜場,人流量很大。廣場前期改造已完成涼亭和廊道改建,社區居民經常在此組織活動。在此基礎上,居民希望能改善雜亂的停車現狀。
為了強調廣場作為休息、社交空間的特性,設計方案強化了座椅的形式感,以「連續的摺紙「為概念,設計了一組「生活媒介帶」。橙色的線條穿越廣場,既可坐下玩一局棋牌,又可以欣賞其靈動的線條。這樣美好的空間,無人願意去破壞它,亂停車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改造前
▲改造後,這處角落成為居民喜愛的活動空間
藝術活動類
以公共藝術活動為主題的社區營造,居民不僅參與公共藝術創作,更是藝術表達的主體。形式包括使用手繪、影像、主題活動、社區藝術教育、表演等,與社區居民積極互動、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形式靈活、參與性強。
案例之七
青浦區盈浦街道
樓道藝術共創
2018年,青浦區盈浦街道展開了樓道藝術微更新示範點創建工作。樓道美化的設計方案、內容創作以及環境布置都由營造社和居民共同協商和執行,使得這一項工作成為大家可共同經驗的過程,為社區成員帶去了新奇的體驗。
11個樓組被賦予11種色彩和主題,色彩的選擇尊重了每個樓組居民的喜好,所植入的主題例如兒童友好、鄉村圖景、青少年科普基地、黨建引領、孝親田園、議事客廳、田間課堂等也與每個樓組居民們的需求和資源緊密相關。
▲設計之初,居民共創
▲居民共同參與實施樓道改造更新
▲改造後,樓道空間成為溫暖的一角
案例之八
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同濟新村620號樓
樓道裡的蒙德裡安
街道以深化「睦鄰家園」建設內涵、提升居民居住生活環境為目標,將更多創新、創意引入樓道。在美化樓道公共環境的同時,加強社區自治文化,促進改善鄰裡公共關係。
作品之一的《蒙德裡安620》,從樓道內零散又「存在感很強」的電錶箱出發,電錶箱的排布自有矩陣感,原有的結構特徵在牆壁上演繹虛實結合的「蒙德裡安」。將蒙德裡安帶入老舊小區,以輕介入的手法巧妙地解決了電錶箱困擾的同時也為整座樓提升氣質與格調。
▲改造前
▲改造後
資料: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編輯: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