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筆名一杯清茶,渭南市華州區人,現就職於渭南交警支隊。閒暇之餘,愛好書法和文學,文筆流暢,樸實。曾在西部法制報、渭南日報、陽光報、渭南文壇等媒體、自媒體發表《送傘》《大貨車保險槓真的保險嗎》等作品。
記憶中的那輛加重自行車.mp3
11:43來自渭南文壇
二八加重自行車是老式自行車的一種叫法。因車輪直徑大小是二十八英寸而得名。不僅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重要交通工具,更是一個謀生的工具。當時自行車的品牌有上海產的永久牌、鳳凰牌,天津的飛鴿牌、紅旗牌。但隨著交通業的迅猛發展,二八加重自行車已被汽車、電動自行車和共享單車所逐漸取代,最終成為了一代人抹不去的記憶。
在我的老屋,也有一輛加重自行車,那是父親在世留下的唯一遺產。父親的教導是永久的,父親支撐家庭的生活是加重的。它承載著我兒時太多的回憶;承載著父親的言傳身教;承載著父輩間的誠摯友誼;更承載了我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記得一九八四年夏天的一個傍晚,我從外面玩耍回到家中。見父母正在討論買自行車的事情……
「由於我工作優秀,單位給一輛自行車購買指標,買不買?」父親激動的問著母親。
「買!但是咱錢不夠!」母親回答的很乾脆,但之後又滿臉愁雲。
「買吧,買了我大(陝西方言:父親)來回上班方便,還可以方便給家裡幹些農活。」哥哥連忙說道。
見母親遲疑,我順便也插了一句:「媽,買吧,我也想學自行車,人家有些孩子都會騎自行車了,我們都不會。」
自行車當時一輛要賣150元,可父親的工資一個月只有30元左右。要買一輛自行車,相對還是困難。可父親見我們滿眼期盼,便堅定的說:「買,孩子他媽,買吧!勒緊褲腰帶,多餘的糧食賣一點,咱們少吃點菜, 省吃儉用!不夠,我借!」
後來我才知道,買這輛自行車,父親分別從五個同事和三個朋友處,總共八個人,你三十、他五十,才湊齊了那輛自行車的費用。最後,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才給還完。那輛自行車,後來成了我們家重要的交通工具,村裡許多人都投來羨慕的目光。
自行車當時不單能代步,還是田間的行家裡手。每年棉花收穫季節,我總會想起父親託運棉花的場景。記憶中的下午三點左右,太陽正火辣辣的時候,母親就領著我們兄弟姊妹們走進五公裡外的棉花地,開始摘棉花。拿著兩個麥籠,腰裡纏著包袱,左手撥開花枝,右手摘著棉花桃,一個一個的摘下來,放進胸前包袱裡,等胸前的包袱鼓鼓的時候,就會倒進麥籠裡面。等兩大籠棉花裝滿的時候,母親和我們就站在地頭,盼望著父親的到來。
父親下班後飛快的騎行在鄉間的小路上,一到地頭,就嫻熟地把車子靠在土堆旁。用繩子將兩個大籠綁起來,中間還要留15公分左右車後座的距離。父親扶著車子,我們將棉花籠抬到後座上,之後,父親抬起腳,直接坐在屁股座上,我坐在前面的橫梁上,哥哥姐姐也擠在了後座上。母親每次都是等我們坐好之後,跟在後面,助推自行車。
「好了沒有?」 「好了!」 「推!」母親用力一推,父親配合默契地蹬起腳踏就回家了。可停車也不那麼容易,到家門口之前,父親遠遠的查看周邊環境,必須找一個合適的臺階,找到合適位置之後,他就用右腳撐著臺階,然後讓車子靠穩,這時我們迅速下車,扶著棉花籠。每當這時,我總能看到父親滿頭大汗,氣喘籲籲的樣子。也許是收穫的喜悅,也許是我們天真,每次我看到父親總是滿臉笑容。
那時候,我總幻想著能和父親一樣,跨上那輛自行車,飛馳在村裡的大街小巷,甚至是騎車到外面的世界轉轉。這種幻想讓我還學會了一項本領,就是每次發現家門口有車印,就飛奔回家。大多時候,我一猜就是父親回家了。因為父親回家,能給我帶回好吃的東西。我一邊吃著好吃的,一邊還要鬧著父親,載我在村裡溜達。那是一種無比幸福和享受的事情。
那時候的自行車前面有一個橫槓,那是二八自行車特有的標配,後來那短短的橫槓成了我的專屬駕。每次父親帶我出門,就讓我坐在橫槓上面。前排位置視線極好,我雖然年齡小,但是在父親的臂彎裡,我能感受到安全感與溫暖。尤其在見到村裡小夥伴的時候,我那種自豪感會油然而生。一段時間裡,我們家的自行車,成了我在玩伴面前吹牛的資本。
在父親眼裡,那輛自行車如獲珍寶。父親每次回家,總會把車子擦的又明又亮。也很少叫我們兄妹騎行外出,就是學著騎的時候,也不能離開他的視線。他總是跟著、跑著、扶著,生怕我們摔倒。
有一時期,說真的,我討厭這個「吝嗇鬼」。但是,之後有一件事情讓我改變了對父親的態度。
有一天,「哐、哐、哐」的敲門聲打破了深夜的寂靜,鄰居劉叔叔不停的敲著我家的房門。
「老周,老周 ,娃發燒了,能不能把自行車用一下讓我送娃去醫院。」鄰居劉叔叔焦急萬分。
緊張急促的敲門聲,將我也從睡夢中驚醒。我心想,父親不會同意借自行車的,但父親的舉動令我出乎意料。
「行,給鑰匙,錢夠不?」父親將自行車鑰匙連忙遞給劉叔叔,關心道。
「這是五塊錢,你拿著,快騎走,抓緊給娃看病,看需要幫忙不?還需要我去不?」父親顯得有些著急,滿眼的擔心。看到這裡,我心裡暗自敬佩。
後來,劉叔叔的孩子在鐵路醫院住了一周院。由於自行車暫時讓鄰家叔叔用了,父親在那七天時間裡,每天只能徒步二十公裡去上班。家裡的有些農活幫襯,也只能用架子車替代。
一周後,劉叔叔的孩子出院,劉叔叔送還自行車,並拿了一包點心,表示感謝。可父親說什麼也不收。「鄉裡鄉親的,誰家沒有個難,幫個忙是應該的。」父親急忙回絕。
「建娃你吃!」見父親回絕,劉叔叔走出門外,又悄悄將點心塞給我了我,便匆忙回家了。
我偷偷地吃著點心,甜在嘴裡,樂在心上。事後,父親狠狠的批評了我,讓我保證沒有下次。這件事,雖是小事,但對我來說,是一次人生的教育課。父親雖然是對我們很嚴,但是工作認真負責,家中勇挑重擔,善待鄰居…這些精神值得我學習。
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關於自行車的情感和記憶,或許只有那個時代的人才能體會。老式自行車記載了太多的故事,見證了被兩個輪子馱過的歲月!
寫到這裡,我的腦海裡突然閃出一個念頭,決定這個星期天一定要回老屋,擦洗一下那輛二八永久牌加重自行車……我要把它騎回現在的家。
【主播簡介】平凡,管理工作,喜歡朗誦,多家平臺金牌主播。《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主編簡介】閔盼龍,中共黨員,從事媒體行業9年。2012年至2015年就職《渭南日報》,2016年至今就職《渭南青年網》,擔任內容總監、首席攝影。曾被共青團渭南市委、渭南市文明辦、渭南市青年聯合會評為渭南好青年。臨渭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理事,黃河文化傳承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