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取消少數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所有加分都應該取消!
喬志峰
安徽:2022年起取消少數民族地方性加分項目,僅適用於省屬高校招生。
近日,安徽省教育廳發布《安徽省關於進一步調整和規範高考加分工作的實施方案》。方案明確,自2022年起,取消「僑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屬」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兩項地方性加分項目。2020、2021年符合條件的高考考生仍具有加分資格,加分分值為5分,僅適用於安徽省省屬高校招生。(9月14日新華網)
安徽做得好!期待其他地方也能跟上,期待其他加分項目也能逐步減少,直至完全消失!
毋庸諱言,高考加分已經淪為一種非常不公平的制度,甚至有金錢、權力乃至腐敗的滲入。一直以來,高考加分中存在的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案例頻頻見諸報端,更是引發了社會公眾對這一制度的廣泛質疑。如果說高考加分這一制度猶如過街老鼠,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恐怕也不誇張。
根據資料顯示,教育部規定的加分項目只有14種,而各地實際執行的卻多達200餘種。這多達200多種的加分,會造成多少的不公平!更嚴重的是,這裡邊還存在著無數的弄虛作假和暗箱操作,甚至有一些人在利益驅動下,打擦邊球,鑽制度漏洞,為謀求加分無所不用其極。比如之前媒體曾經報導過的,浙江某中學參加航海模型加分測試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長「有背景」;北京市曾經把無法監控制作過程的車模比賽作為加分項目……當初高考加分的設計初衷是為了維護教育公平,但在實踐當中已越來越背離本意,反對的人當然會越來越多。
2013年3月22日《工人日報》報導,北京高考生加分照顧率超18%。當年5月8日,北京教育考試院發布了北京市2013年高考照顧對象名單。高考照顧政策分為兩種:一類為直接加分,另一類為優先錄取。北京市高招辦主任袁槐蓮透露,考生中享受10-20分投檔加分的共9700餘名,享受優先錄取的共3600餘名。然而,當年北京市高考報名的考生總數為72736名,這意味著,北京市高考考生總體照顧率超過了18%,幾乎每5名考生中就有一人享受照顧,平均每8名考生中就有一名享受直接加分。
是不是很驚人?
全國人民都羨慕北京考生,錄取分數低,還有那麼多加分的優惠政策。不過,什麼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同為北京考生,有些歡歡喜喜得到了加分,有些則因為沒有獲得加分而受到不公正對待。
媒體舉了一個典型例子:
2013年5月17日,高考填報志願截止的最後一天,北京楊楚(化名)一家終於決定將京外的一所重點大學作為兒子楊天(化名)高考的第一志願。對於這個決定,楊楚感受到了「切膚之痛」:「是誰剝奪了孩子上一流高校乃至北大、清華的機會?」
楊天就讀於北京市一所知名的示範中學,學習成績一直不錯,第一、第二次模擬考試成績在學校乃至全區都名列前茅。如果發揮正常,根據往年分數線,楊楚認為,兒子有實力衝刺北大、清華這兩所高等學府。
「我不敢報北大、清華,因為我是『裸考』。」直到5月17日高考填報志願前夕,楊天才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父親。他所說的「裸考」,就是不享受任何高考加分政策,僅憑原始考試成績報考大學。
連北京考生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地方,特別是河南、山東等高考大省的考生了。這是幾年前的狀況,經過加分瘦身,現在情況要好一些,但問題卻並未得到徹底解決,繼續製造著不公平。
少數民族可以加分,於是就有人在民族上造假。而最容易操作的造假,就是所謂特長生加分。
五花八門的特長生加分,催生了千奇百怪的「特長」造假,甚至形成了一條黑色利益鏈。媒體曾經報導過,湖南多名文理狀元獲武術加分,交3萬參訓加20分。各種名頭的「高考狀元」中,有不少是「武術高手」。因為他們都因武術項目獲得了20分或10分的高考加分。這一現象,在湖南省婁底市體現得最為明顯。知情人士透露,練武術獲加分的現象,在婁底市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在湖南省內,也是許多考生和家長心知肚明的「潛規則」,並且形成了公開的價碼,只要是交了錢、參加了訓練,十有八九都會通過。這樣的所謂「特殊技能」,何止是是加分工具,更是牟取暴利的工具!試想一下,這些買來的「武林高手」,他們的目的便是為了加分上大學,今後他們不可能會在武術領域有所建樹。
考試並非選拔人才的最優制度,但還算得上是一種次優選擇,最起碼「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高考加分的存在,卻讓這種最基本的公平也受到了衝擊。所謂公平就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而高考加分則屬於人為設置不同的起跑線,這樣的制度很顯然是不公平的。
竊以為,當前最不願意取消高考加分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人:一是手握加分審核權的「相關部門」,例如某省2011年高考照顧加分涉及審核權限最多的是省民政部門,共掌握3類考生的審批權,第二位是教育部門,此外還有僑務、臺聯、體育等部門;二是加分「產業鏈」中有利可圖的那些鏈條,例如某些培訓機構、比賽的組織者;三是有權有錢的家庭,他們能夠憑藉強勢地位為自己的子女謀取更多的加分機會和「超國民待遇」。很顯然,上述這幾種人都是不講公平的,他們正是試圖通過製造不公平來攫取更多權力和利益。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曾經表示,高考加分或者降低分數,大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國家照顧少數民族地區,還有烈士子女等特殊人群,體現對他們的關心;二是為了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為了體現對創新人才的傾斜,或者對於某些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的照顧。
前一種加分,目的是為了照顧落後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考生,讓他們也能獲得同等的教育機會。這個加分理由如果放在若干年前,我認為是合理的,因為歷史原因造成了一些地區經濟的落後和教育資源的不足。但現在已經有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某些地區仍然存在經濟的落後和教育資源的不足的問題呢?這恐怕就是「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原因了吧。讓其他地區沒能獲得加分優惠的高考考生為此買單,似乎有「轉嫁責任」之嫌。真正解決落後地區的教育問題,最根本的,一是靠發展經濟,二是靠加大教育投入,讓落後地區的學生能夠獲得跟發達地區同樣的教育資源。這樣才更符合教育長遠發展目標,也更符合落後地區學生的利益。
後一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恰恰相反,高考加分的存在不僅不會培養創新人才,還會阻礙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發展。高考加分造成了部分學生和家長「功利化」的傾向,什麼項目可以加分,大家趨之若鶩;什麼項目不能加分,哪怕是學生真正的愛好和特長,也要忍痛割愛。這對學生綜合發展是不利的。這裡邊就有一個加分項目是如何確定的、是否科學合理的問題。北京理工大學一位教授發微博質疑說:「鋼琴彈得好加分,那殺豬殺得好,憑什麼不給加分?美國哈佛等學校的學生彈琴好的多了去,人家都沒什麼加分!」在我看來,「殺豬殺得好」跟「鋼琴彈得好」之類的技能相比,更實用也更能「造福社會」,為什麼就不能加分呢?取消加分對學生的綜合發展無疑是有利的,最起碼原本那些衝著加分而去的家長,不會盲目地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和活動了。
在現有環境和條件之下,我覺得完全取消高考加分可能也有難度,但可以像安徽這樣循序漸進,採取逐步減少、不斷規範的方式來進行改革:其一,教育部的加分項目暫時保留,各省內製定的高考加分「土政策」先予以取消;其二,規範加分項目的審核認定,加分照顧的考生向公眾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嚴厲打擊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行為,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並向社會公示,堅決杜絕加分領域的不正之風;其三,加大落後地區經濟建設的步伐和教育的投入,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逐步消除加分存在的土壤。
高考加分的問題必須得到解決。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取消加分!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公平,公平,還是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