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14天,包好!這藥是中風和腦梗的剋星。」「村裡老人吃了這款藥,還不到一個療程就能站起來了。」「這是治療腦梗的最新產品,腦梗的人有希望了。」多位村民反映,在很多村醫的朋友圈裡,各種吃兩個療程就能消除頑疾的藥越來越多,村醫變成了微商,藥效真假無從辨別。
村醫從廠家銷售人員進貨,村民成朋友圈「神藥」代言人:「寶寶貧血,吃了兒寶膏的前後圖片,效果看得見!信者得福,不信者莫強求!」在這條文字下,是四張極具誘惑力的配圖:除了小孩兩個手抓著兩大箱兒寶膏,還有此產品的宣傳海報。村醫在自己的朋友圈下面繼續評論:要想孩子長得快,馬上購買兒寶膏!
腦梗不同於一般疾病,難治,恐怕也沒有真正的「剋星」,如此做微商,僅從「剋星」「站起來」「有希望」等字眼來看,就知道這樣「神藥」有多「不靠譜」了。只不過微商的嘴張開就來,玩噱頭、胡亂吹捧、套路滿滿,公眾早就見識了。
事實上,不論什麼樣的微商,套路都一樣,村醫做微商也逃出這樣的窠臼。
說白了,不少村醫通過圖文視頻等方式,曬「神藥」治癒眾多身邊患者的故事,也是一脈相承的套路,無限誇大藥效再正常不過。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村醫做微商賣「神藥」,村民竟然甘當代言人。如此默契配合,看似一唱一和,實則是村醫把村民發展成了微商代理,美名其曰共同發家致富。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村醫素養參差不齊,做微商難免變味。無利不早起,發展村民代理,總得囤貨,很可能一代坑一代,搞不好,到頭來,自己被坑,村民代言人也可能成為受害者。
村醫做微商賣「神藥」,如果療效有保障還好說,一旦療效不佳或者沒有療效,甚至吃出問題,村民白掏腰包事小,損傷身體、丟了性命事大。
說到底,村醫做微商賣「神藥」有可能賺錢,更有可能害人,但總的來看社會影響確實惡劣。
村醫熱衷做微商賣「神藥」,有的可能是工作收入低,不得不做微商補貼家用,有的很可能純粹是做著發財夢,希望通過做微商賣「神藥」儘快富起來。可見,獲利是自己的,負面影響卻牽連鄉村醫療和非微商村醫,可謂自己得益,別人替罪。換言之,也就是說,是給鄉村醫療添亂。
值得注意的是,鄉村醫療仍然存在「空白點」問題,有些地方鄉村醫療曾一度「名存實亡」,鄉村醫療現實情況仍然有待改進,在村民中的地位仍然不夠理想,想當然不能給鄉村醫療添亂。
問題是,村醫沒有編制,不是公職人員,法律也沒有禁止村醫做微商,作風和紀律要求也沒有在編醫生那樣嚴格。因此,才敢公開做微商。村醫做微商賣「神藥」,該如何管理,顯然是個新命題。
更令人揪心的是,藥企銷售人員坦誠,「最近幾年大城市醫院不好做,只能往基層醫院和村鎮發展。」而村醫在村子裡有公信力,很多患者對村醫推薦的藥品很信任,為了拿到銷量,很多銷售人員會給村醫開出回扣價格,但是對於村醫如何宣傳藥效,在哪兒賣,則表示那是村醫個人的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讓村醫推薦藥品,卻不管不問,為了多獲利,村醫很可能不擇手段推銷。藥品是特殊商品,如此銷售,想想都感到害怕,輕則村民容易被騙,重則容易出事。
村醫是村民的健康守門人,相信大多數村醫還是能夠認真履職,不停奔波於各種培訓和為百姓去除病痛的路上的,做微商賣「神藥」的只是一小部分。不過,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道理誰都懂,哪怕只有很少一部分村醫做微商賣「神藥」,一旦無限誇大藥效,消費的就可能是村民的信任和健康;一旦出事,甚至可能讓鄉村醫療背鍋。不得不說,村醫做微商賣「神藥」,真的很危險。
總而言之,村醫做微商賣「神藥」,顯然不是該不該做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做的問題。對此,除了村醫應自覺遠離「神藥」微商之外,恐怕還得及早研究對策進行專項治理,以便更好的淨化村醫隊伍,最大限度地維護好鄉村醫療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