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六十甲子為十幹和十二支相配而產生,而且六十甲子的應用很早,商代已經有完整刻有六十甲子的甲骨出土。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將它們相配,從甲子、乙丑一直配到癸亥,共六十組合,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計時的話表示60秒、60分、60時、60日、60月、60年,如此周而復始。
我們之前說過幹支的來源,最初的幹支可能都有天象對應,比如《太始天元冊》中: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齡天之氣,經於心尾成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已經有戊己的劃分,後幹支作為計時的系統流傳下來。而古代不同的部落也有選擇性地用幹還是用支來計年還是計日,比如彝族十月曆就用十幹來計年,用支來計日。
在古人的計時系統中,周天有「氣」行和「象」行兩種概念,五行所走為象行,依赤道為載體,以立春寅位為象始,因為立春後大地甦醒萬物滋生;節氣所走為氣行,依黃道為載體,以冬至子位為氣始,因為冬至立杆測影時影子最遠。象得氣而生,在最早的體系中,氣與象所行一周皆為360度,隨著觀測精度的變化,到後來,象行赤道一周360度,氣行黃道一周365.25度,氣與象開始不同步,於是就誕生了六十甲子,這也是很多易學概念產生的原因。需要分辨,比如中醫中、命理中氣與象所行分辨不清就會造成概念的混亂。
古有「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天六地五」的說法,並且產生了六氣,《天元紀大論篇》中「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天地同步,氣象同行,象至半周淹沒地平,氣行216陰陽轉換,在年的周期中,象冬至時其氣在申,所以納音五行中以甲子為金起。在日的周期中,氣行366,象行360,氣從子起,象從亥起,因此甲生於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