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探尋神秘的古蜀王都

2020-12-11 貴陽新聞網

  金沙遺址博物館遺蹟館。

  太陽神鳥金飾。 (資料圖片)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十節青玉琮。

  蜀文化代表性器物青銅立人。

  2001年2月,在成都市西郊金沙村一處建築工地裡,出土了一些類似玉片和象牙殘片的物件,金沙遺址由此揭開神秘的面紗。金沙遺址被認為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國的都邑所在,是四川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入選「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7年4月,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金沙遺址原址拔地而起。這是一座為保護、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興建的遺址類博物館,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由遺蹟館、陳列館、遊客中心、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金沙劇場、園林區等部分組成。金沙遺址博物館現有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364件,尤以太陽神鳥金飾等國寶級文物聞名海內外。

  保存最完好的古老祭祀遺存

  走進全鋼架構建的遺蹟館,只見一大片裸露的遺址上,分布著一個個不同深度的探方,有的探方裡還埋著獸牙、獸角等遺物,讓人感覺進入了真實的考古現場。

  「遺蹟館是金沙遺址大型祭祀活動場所的所在地,總面積約7588平方米,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好、遺蹟和遺物最豐富的祭祀遺存。」博物館講解員介紹說,「為了防止地下遺址被破壞,遺蹟館由15根架立在地表的鋼架支撐,整座建築的結構基礎主要設在建築外緣已完成發掘或經勘探無重要文化堆積的點位,館內則為無柱大空間。」

  據悉,金沙遺址分布範圍約5平方公裡,年代為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600年),已發現的重要遺蹟有祭祀區、宮殿區、墓葬區、生活居住區等。其中,祭祀區發現了60多處與祭祀活動有關的遺存,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等文物6000餘件,還有成噸的象牙和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鹿角等,堪稱世界範圍內出土金器、玉器最豐富,象牙最密集的遺址。

  遺蹟館以發掘現場的原生態保護展示為主,依據當時出土的遺物種類劃分不同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展示牌,介紹這裡的發掘情況。

  「一號坑是金沙遺址祭祀區發現的形狀最規整、埋藏文物最集中的一處祭祀遺存。」講解員說,「坑內的器物分層擺放,上層全部堆積象牙,象牙擺放極有規律,場面非常壯觀。從斷面觀察,象牙多達8層,平均長度為1.2-1.6米。」如今,坑已回填,地表可以看到一個個灰色小土包。

  在一處探方內,一名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正拿刷子蘸取一些白色液體,輕輕刷在坑內半埋半現的遺物上。「為了讓觀眾直觀地看到遺物埋在探方內的場景,我們將一些野豬獠牙、象牙、鹿角等留在原處,定期由工作人員為其塗抹保護液進行維護。」講解員解釋道。

  由於祭祀區的堆積情況極為複雜,出土的文物又極其珍貴,需即時進行保護,因此主要的發掘工作自2002年就中止了。大量的探方目前只到西周晚期的地層,離生土還有近3米深。時至今日,已挖掘的區域只佔整個金沙遺址的十分之一,出於遺址保護的目的,今後不會再進行大規模發掘。

  出土文物工藝水平令人叫絕

  陳列館是一座斜坡狀方形全鋼架建築,它與遺蹟館一方一圓,彰顯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陳列館的「走進金沙」主題展由「遠古家園」「王都剪影」「天地不絕」「千載遺珍」「解讀金沙」5個展廳的展示內容組成。展覽通過實物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從生態環境、建築形態、生產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等多個角度,全面展示了金沙文明的燦爛輝煌。

  在「遠古家園」展廳,一幅巨大的半景畫再現了3000年前金沙先民的生活環境。「王都剪影」將碎片化的考古發掘成果巧妙拼貼,呈現出一幅幅金沙先民生產生活的剪影:居所、工具、燒陶、冶鑄、制玉、墓葬……一個規模宏大、規劃嚴密、社會組織結構清晰的商周時期古蜀王國都城圖景浮現在世人眼前。

  「天地不絕」展廳分門別類展示了金沙遺址出土的祭祀遺物,包括大量的象牙和玉器。「我們這裡的象牙不以根計算,而以噸計,如此龐大的數量全世界罕見。」講解員說。

  「千載遺珍」是整個展覽的精華部分,集中展示了金沙遺址出土的3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玉圭、玉戈、玉璋、玉璧、玉琮等玉器,太陽神鳥金飾、黃金面具、蛙形金箔等金器,此外還有石跪坐人、石虎等石器和青銅立人、帶柄有領銅璧等青銅器。

  在展廳正中央,陳列著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原件。它外徑12.53釐米,內徑5.29釐米,厚度僅0.02釐米,重20克。外廓呈圓形,圖案分為內外兩層。外層圖案由4隻等距分布的相同的鳥組成,鳥均作引頸伸腿、展翅飛翔的狀態,逆時針方向飛行。內層圖案為等距分布的12條弧形齒狀芒飾,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在紅色襯底上觀看,金飾的內層圖案很像一個旋轉的太陽。

  太陽神鳥金飾的圖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山海經》中「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古人認為,太陽不像鳥兒有翅膀,無法自行在空中移動,其之所以能夠東升西落,是因為每天有金烏背負著太陽從東方的扶桑飛向西方的若木,日出日落,循環往復。有專家推測,太陽神鳥金飾內層的12道芒飾可能代表一年的12個月或一天的12個時辰,外層的4隻鳥則可能象徵春夏秋冬四季或東南西北四方,體現了古蜀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

  「太陽神鳥金飾由自然砂金製成,含金量高達94.2%,是金沙遺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講解員說。3000年前的古蜀先人竟能製作出如此鏤刻精美、厚度極薄的金飾,其工藝水平令人驚嘆。

  2005年,太陽神鳥金飾從1600餘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被選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其後又被確定為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的核心圖案。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太陽神鳥金飾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展廳中還有一件金器非常引人注目,這是一件寬19.5釐米、高11釐米、厚0.04釐米的黃金面具。面相近方形,額齊平,長刀形眉凸起,大立眼,鼻子高挺,嘴巴微張呈狹長方形,耳朵外展,上寬下窄,耳垂各有一孔,下頜齊平略向內折。面具造型立體豐滿,表情威嚴,閃耀奪目。

  「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同時期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此前商周時期的古遺址從未發現過類似金面具。」講解員介紹,該面具與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青銅人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證明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有著緊密的承襲關係。

  在出土的眾多玉器中,有一件肩扛象牙人形紋玉璋格外重要。玉璋為平行四邊形,兩面分別用極淺的線條刻劃出兩組對稱圖案,每組圖案由一跪坐人像、兩道雲雷紋、四條平行線紋構成。人像頭戴高冠,高鼻、立眼、闊口、方耳、方頤,身著短袍,雙膝著地,左手持握,肩扛一物。

  「玉璋上刻畫的人,其頭部與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極為相似。此人肩頭所扛前尖後寬的柱狀物,專家判斷應是一根完整的象牙。肩扛象牙人形紋展示了金沙遺址的巫師肩扛著象牙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景,向我們揭示了象牙在祭祀中的使用方法。」講解員說。

  金沙遺址出土的玉器中還有良渚文化十節青玉琮等文物,反映了古蜀文明與長江下遊的良渚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聯繫。

  多元一體文明起源的重要佐證

  陳列館的最後一個展廳用中央沙盤展示了古蜀文明的分布區域及其與周邊文化的關係,通過圖片展板和文物講述了「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晚期蜀文化及戰國青銅文化」的發展歷程。

  「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特別是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謎找到了有力證據。」金沙遺址博物館宣傳推广部主任秦晴介紹,金沙遺址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成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階段,共同證明了成都平原是長江上遊文明起源的中心,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中華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學說的確立提供了重要佐證。2010年10月,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被評為中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自2007年正式開放以來,金沙遺址博物館已接待觀眾超過千萬人次,舉辦了多場「金沙講壇」和學術交流、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動。從2015年開始,金沙遺址博物館與海外文博機構合作,相繼舉辦了「與神共舞:非洲雕刻藝術展」「永恆之城——古羅馬的輝煌」「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等特展。「這些展覽向觀眾打開了感受世界古老文明的窗口,同時也發掘出與古蜀金沙、絲綢之路等主題相關聯的文化內涵。」秦晴說。

  除了「引進來」,金沙遺址博物館也致力於將古蜀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自2003年起,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精品先後飛往法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義大利、美國等地交流展覽,將神秘的古蜀文明帶向世界。

  智美/文 藍波/圖

相關焦點

  •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文化的DNA  金沙遺址博物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城區西北部,在古蜀文明重要考古發現——金沙遺址原址興建而成。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名錄。
  • 川臺學生參觀古蜀王國的都邑--金沙遺址博物館(圖)
    ——「古蜀國都邑」金沙博物館,川臺學生們近距離觀看考古坑道、了解金沙歷史淵源、探尋古蜀文明。 川臺學生們置身於遺蹟館中,能感受到泥土中尚未發掘的文物的氣息,也能想像到3000多年前古蜀國祭祀活動的莊嚴與盛大。據考證,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文明以後古蜀文化的又一都邑所在,也是3000多年前成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考古學家卜工做客金沙講壇 揭開古蜀文明神秘面紗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範魚)3月2日報導 2日下午,2019年首場「金沙講壇」在成都博物館拉開帷幕,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暨南大學兼職教授卜工帶來了「古蜀文明與早期中國的關係」講座,帶大家一起探源古蜀文明。
  • 走進金沙遺址博物館,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成都市區半日遊
    成都市區西門三環內的金沙遺址博物館是2001年成都西郊蘇坡鄉金沙村施工工地中偶然發現的一座古代遺址,整個遺址面積在5平方公裡以上。摸底河從西向東從博物館內流過,烏木林位於博物館東南角,由金沙遺址以及成都地區出土的六十多根巨型烏木組成,是國內規模較大的烏木群,在金沙遺址祭祀區內至今還有一根烏木躺在地上,距離這根烏木不遠處有一個範圍超過100平方米的大樹根;玉石之路佔地約1000平方米,由大型玉石以及若干小鵝卵石組成;西山水景廣場位於博物館主幹道以西的園林區內,地面由20噸金色洗米沙鋪設而成
  • 國際博物館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免費開放並舉辦多項活動
    國際博物館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免費開放並舉辦多項活動 2017-05-17 09:52:00來源:央廣網
  • 金沙建築基址疑是「古蜀大社」 為日本神社祖型?
    這裡有9個神秘柱洞遺址,這祭祀區唯一的建築遺址到底是個啥模樣?謎底在昨日終於被揭曉——昨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公布金沙遺址又一項重要考古發現:曾出土太陽神鳥金箔、黃金面具、數以噸計象牙等寶貴文物的祭祀區「黃土臺」,實際是一座「木構高臺祭祀建築」。
  • ...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 古蜀文明展 新光三越 聯合報 金沙...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特別在寒假期間規劃《神秘北緯30度線——古蜀文明》展覽,展出四川三星堆遺址近140件古文物,這是臺灣首度展出完整的三星堆文物,且40%的展件為首度對外展示。
  • 寶藏四方國際博物館日特輯:走進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揭秘「太陽...
    騰訊新聞寶藏四方博物館雲直播計劃第三季,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直播,帶網友走進國內熱門博物館。5月17日13時,這次直播鏡頭將帶你走進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這裡走進古蜀國三千年前的神秘文明。點擊預約直播>>金沙博物館佔地456畝,綠化覆蓋率高達80%,雖處鬧市之中,卻是清幽,園林區環繞周圍,靜靜的陪伴守護。其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這件金飾外徑12.5cm、內徑5.29cm、厚度0.02cm,重量僅20g,是一件非常袖珍的金箔。當初一出土就震驚世界,太陽崇拜的神秘吸引著無數人去考證遙不可及的古蜀文化。
  • 金沙遺址將再次登上央視 揭秘考古的堅守與浪漫
    本次節目由曾經親手發掘過三星堆和金沙兩大古蜀核心遺址的考古學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在北京演播廳擔任主講嘉賓,而魯力則來到金沙遺址與朱章義隔空對話,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古蜀文明的碎片,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
  • 古蜀文明綻放華光——210 件(套)文物揭開神秘古蜀面紗
    造型神秘的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華光璀璨的金沙遺址金冠帶、代表古蜀「王之遺物」的新都馬家鄉「邵之飤鼎」銘青銅鼎……7月19日,「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幕,210件(套)珍貴文物,揭開了悠遠神秘的古蜀面紗
  • 感受瑪雅「混搭」古蜀的別樣中國年 2019成都金沙太陽節盛大開幕
    開節儀式上,《叢林迷影》情景表演、《守候》實景雙人舞、《時間禮祭》等節目生動再現瑪雅祭祀儀式;《科技之光》、《抖音風潮》共話天府華章;《古蜀祭祀》、音樂劇《金沙》選段《總有一天》將遠古與現實相連,展開古蜀與現代成都超時空的神秘對話,配合正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行的《瑪雅的世界: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藏古代瑪雅藝術品》特展,讓遊客感受一次瑪雅與金沙「穿越混搭」的中國年。
  • 金沙遺址博物館昨開館 太陽神鳥驚豔亮相
    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訊 :  金沙遺址博物館昨正式開館 李春城童明康柯尊平葛紅林駱隆森黃忠瑩等出席開館儀式  (記者鍾蓓)「太陽神鳥」盛情登場,金沙遺址喜迎賓客。昨日,承載著古蜀文明光榮與夢想的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在歷經3年的精心打造後,正式開門迎客。
  • 成都博物館、金沙遺址、杜甫草堂組團邀您「穿越」成都三千年
    一千多年前,杜甫揮毫寫下千古詩篇,讓古代成都的城市生活成了詩、入了畫。一千多年後,成都市三家博物館攜手,讓市民在現代城市空間遇見歷史,體驗文化。9月30日上午,由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成都博物館聯合打造的「成都文博」文化空間將在成都大悅城開幕。
  •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裡發現文明中國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佔地面積456畝,建築面積38000平方米。2006年6月,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開館。2007年4月16日正式開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是一座為保護、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興建的遺址類博物館。
  • 5.18博物館日 成都金沙遺址免費開放 重磅活動來襲
    作為中國進入二十世紀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文物也在受邀之列。  本次展覽金沙遺址博物館有獸面紋玉鉞、石虎、銅人形器、龍形銅飾、銅鳥、銅眼睛形器、小金面具共7件文物參展,古蜀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將在首都博物館展現它的獨特之美。
  • 2019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金沙遺址博物館遊覽日記
    金沙遺址,以別樣的角度再次揭開了古蜀王國的神秘面紗。以前的金沙,只是成都二環和三環間一個默默無聞的區域,不出意外,應該被用於房地產開發用地。這裡的「蠶叢及魚鳧」就是指的古蜀王國的兩個朝代。蠶叢是古蜀開國第一個朝代,它對應寶墩文化。遺址位於成都新津縣,彼時中原地區處於堯舜禹時代到夏早期。
  • 金沙遺址博物館——把成都城市史提前到了3000年前
    沙遺址是一處商周時代的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金沙村。金沙遺址博物館建於遺址之上,由遺蹟館、陳列館、金沙劇場、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和園林區組成,館內展示了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象牙、石器、玉器、金器等。金沙遺址的發現,把成都城市史提前到了3000年前,由此被視為成都城市史的開端。
  • 古蜀文化源頭在哪裡?下關子遺址提供新線索
    四川在線-四川日報消息  「下關子遺址是岷江上遊考古新發現,它是營盤山文化與寶墩文化的中界點,串起了三星堆、金沙遺址-寶墩文化-下關子遺址-營盤山文化這個史前遺址文化序列。」昨(25)日,在成都市歷史學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暨學術報告會上,考古專家公布了這一最新發現。
  • 金沙遺址「拍了拍」報名北大考古...
    8月2日,央視《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曾經親手發掘過三星堆和金沙兩大古蜀核心遺址的考古學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在北京演播廳擔任主講嘉賓,素人學員魯力在金沙遺址與朱章義隔空對話,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古蜀文明的碎片,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
  • 木乃伊攜埃及豔后,到金沙博物館過太陽節
    本次太陽節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青羊區人民政府、金牛區人民政府主辦,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青羊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金牛區文旅體廣新局承辦,將於2017年1月23日-2月12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