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英雄並不遙遠,他,就在我們身邊。
劉立群(中)在救援現場。李響 攝
11月2日,林城伊春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伴隨著雪花到來的,還有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在兩個多小時的撲火救援過程中,圍觀的群眾不僅領略了寒風刺骨和雪花撲面,也感受到了英雄氣節和俠骨柔腸。
當天9時許,烏翠區烏馬河鑫億家超市發生火災,滾滾濃煙一時間籠罩在烏馬河幸福小區上空。起火位置在超市地下室內,現場有4名施工人員被困。
十多輛消防車相繼趕到火災現場,伊春市森林公安局烏馬河分局政工督查大隊劉立群也按照指令帶領20多名民警火速趕來,負責疏散群眾,維護現場秩序。火勢在水龍的猛烈打壓下,迅速得到了控制,明火很快被消除,但施工人員依舊被困。由於地下室內存放的泡沫箱燃燒釋放出有毒氣體,且煙氣較大,消防官兵採用兩臺大型排風機進行排煙,並向地下室注水,為救援創造條件。隨後,搜救隊員攜帶空氣呼吸器進入濃煙瀰漫的地下室解救被困人員。近千平方米的地下室內環境複雜,存放的貨物較多,能見度極低,搜救人員3次衝進去,都沒有找到被困人員。
時間一分一秒地飛逝,在濃煙中的被困人員,生的希望也在一點點降低。此時,無論是消防官兵、現場指揮人員,還是圍觀群眾,都真正體驗了一把什麼叫「時間就是生命」。
劉立群更是貓抓心一樣,他知道,每耽擱一秒,被困人員都可能因濃煙窒息中毒而死亡。他立即找到現場超市員工詢問地下室結構布局,憑藉幾年前消防檢查、組織疏散演練時的記憶,現場手繪出鑫億家超市地下室平面圖,並標註出4處被困人員最有可能藏身的區域。他旋即找到現場指揮人員:「讓我進去試試。我在烏馬河消防大隊工作過12年,參與過多次火災救援,對這家超市內部結構比較熟悉。」經過深思熟慮,指揮人員同意了他的請求。穿著從別人身上扒下來的肥大的滅火防護服,劉立群立即帶領搜救小組進入地下室展開搜救。
超市內部的複雜環境遠遠超出劉立群的想像。地下室只有一個出口,封閉性強,煙霧濃度極高,加上注水產生的水蒸氣,能見度幾乎為零。搜救小組在近千平方米的地下室極易喪失方向感,為保證隊員的安全,他衝在搜救最前面,用搜索繩把自己和其他人員連接起來。他們在十多釐米深的積水中,一點一點地趟著前行。鋼管、紙箱、木板、貨架……雜亂無章的物品遍布超市,隊員們在踉蹌、磕碰中,細心排查著每個區域。
搜救過程中,劉立群腳下一空,失足踏落到地下室的水池中。這個廢棄的電梯井,經過消防水車的噴灌,積水已達一米半深。雖然身高1米86,但是猝不及防加上腳底溼滑,劉立群整個人栽倒進水池中。嗆了幾口水的他,在搜救隊員的幫助下,爬了上來。此時的他,全身溼透。隊員們勸他上去換身行頭再下來救援,他淡定地說:「我沒事,繼續找。」
身負30多斤的氧氣罐、斧頭、呼吸器等裝備,加之逼人的寒氣,劉立群的體力快速消耗。為了節約氧氣,他偷偷地調小了氧氣罐的閥門供應量,以便找到被困人員後,對他們進行緊急救助。此時,劉立群腦子裡就一個信念——不成功解救被困人員,絕不收兵!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煙霧中,在一片茫茫的積水中,劉立群憑著十多年的救援經驗和腦子裡的地形圖,尋找著最有可能躲避火災的區域。經過近20分鐘的仔細搜救,終於在這個疏散通道內發現了4名被困人員,被困人員生命體徵正常,但有的已出現一氧化碳中毒症狀,無法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劉立群立刻將自己的空氣呼吸器給被困人員使用,短暫對他們進行安撫後,迅速組織隊員將被困人員轉移出來。
因缺氧大口大口地喘息著、步履蹣跚的劉立群帶著救援人員和4名被困人員走出來。圍觀群眾和現場救援人員報以熱烈的掌聲,「人民警察太棒啦!危難之時見英雄……」讚譽聲不絕於耳。
「你已經離開消防崗位多年,作為一名政工幹部,消防救援不是你的職責了呀?」幾天後,當有人問及劉立群時他微微一笑:「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我的工作就是保護人民安康,維護社會穩定。要時刻把責任扛在肩上,把百姓裝在心中,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百姓需要,我都應該衝上去。」
「當時救援現場的環境很惡劣,有毒氣體會在短時間內讓人中毒昏迷,以致死亡,你不害怕嗎?」
「當時沒想那麼多,腦子裡就一個念頭,救人。只要被困人員能得救,我就豁出去了!」
在短短的幾句交談中,這個在關鍵時刻衝得上去,豁得出去的人,不禁讓人肅然起敬。這個身材高大魁梧的漢子,把警魂融入血脈,刻入骨髓,時刻準備著,為人民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
沒有生而勇敢,只因選擇無畏。「我是一名警察,也是一名黨員。危難時刻,我必須衝在最前面。」劉立群把生死關頭的這種選擇當成一種必然。因民而生,為民而在,他在血與火的考驗面前,盡忠於國,至誠於民。
來源:龍警新媒體+伊春
原標題:《【教育整頓】這是一篇「騙」眼淚的文章!生而為警察我們無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