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貫通南北的京福高鐵2015年的全線開通,「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婺源終於開進了火車。「汽笛的轟鳴」、「35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4個半小時達到北京」、「2小時候出海」等等新概念將深刻影響這座曾經的「東南鄒魯,徽州文宗」。而以「油菜花海,夢裡老家」揚名國內外的婺源旅遊,又如何在高鐵時代下的4小時生活圈內進退維谷?
關心婺源旅遊的人,其實早已注意到了貌似嚴密統一的婺源旅遊市場已經開始被如雨後春筍般的新興旅遊產品逐漸盤活,有篁嶺、熹園、源頭、五龍源漂流、石門山峽谷、婺裡天禧溫泉、實景山水演藝等等。而在這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以「梯田花海,曬秋人家」聞名世界的篁嶺。從2009年遷民下山到2013年景區掀開薄紗,用4年的時間、重金打造下的篁嶺景區一經推出便引來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一張張「篁嶺曬秋圖」瓦解了世人對婺源只有「油菜花」的刻板印象、一幅幅「最美老闆娘」靚照展現了美麗、獨立、自信的婺源年輕人的形象、一座座瀕臨倒塌的徽州古建在篁嶺古村裡異地重生。
是的,婺源在改變,高鐵通車的婺源旅遊市場也將更深刻地變化。為了應對突飛猛進增長的旅遊人數,篁嶺景區已將上馬僅一年的索道重新升級改造。新索道從原先的投資500餘萬元增至5000餘萬元,載客量從320人/小時提高到1800人/小時,速度也從原來的1米/秒提至6米/秒。可見,高鐵速度不僅走進了婺源,而且開上了「雲端」。從此,在篁嶺可以空中攬勝鳥瞰萬畝梯田,在雲端高空索橋上漫步花海,古村不再是唯一夢境。
高鐵時代下的篁嶺在提速,它以一種積極穩健的態度投身進婺源旅遊市場大變革的浪潮中。從此婺源不再是單純以油菜花示人的旅遊大縣,不再是只去一次便不再想來的一個景點。一切都在改變,「萬畝梯田」、「高空攬勝」、「四季花海」、「曬秋人家」等等新名詞又將伴隨著火車的一聲轟鳴成為婺源旅遊的新常態!
供稿: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