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不完美的她》,演員陣容強大,演技在線,看著很抓人心。但吸引我的不是演員演技,也不是劇情,而是劇中人物的心路歷程。
周迅主演的林緒之是一個性格孤僻的黑客高手,很難和人親近,就算是信任的好朋友也不能擁抱,便是和待自己比親生女兒還好的養母,從來不會撒嬌也不肯撒嬌,終日穿著一身黑,沉默而壓抑。
因為有一個變態的父親,她的童年很坎坷很悲慘。五歲那年,一場大火之後,母親因此進了監獄,她也被送給別人收養。在那之後,她失憶了,對之前的是一點印象都沒有。她以為自己被生母遺棄,其實是被生父虐待導致,但被遺棄感始終深深地困擾著她。也許是傷痛太深,可能身體出於本能而選擇屏蔽,心理學上也這麼解釋。
直到有一天,林緒之為了找回失去的記憶去了大連,在那裡她遇見一個叫蓮生的小女孩,她們莫名親近,對彼此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那也許是因為有著相似的童年經歷吧,彼時的蓮生正遭受著媽媽男朋友的虐待,但她的媽媽卻對此並不知情,或者說即使知道也並不願意相信,所以蓮生求助無門,只能隱忍。
林緒之敏感地覺察到了。又是一場人為的大火,她出於直覺及時趕到,救下她並下定決定帶走她,從此成了她口中最親愛的媽媽。在照顧蓮生的日子裡,望著她就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林緒之努力去體會一個媽媽的心理,並努力做一個好媽媽。
這樣的她慢慢開始對自己的親生母親感同身受,也更多理解了養母,她的心漸漸開始解凍,溫暖柔軟起來。親生媽媽的出現和誤會的解除使她與母親和解,雖然,父親這條線現在依然迷霧重重,但是她已經走在了治癒的路上,一切正向好的方向發展。
前不久結束的《安家》其實也涉及到原生家庭的傷害,女主角房似錦的童年也是異常不幸,甚至直到上大學都在遭受著親生母親的虐待,而男主角徐姑姑則在小時候親眼目睹自己的母親跳樓,他們的心裡都曾留下深深的傷痕,也曾覺得無法改變,但最後卻在彼此的相愛中逐漸改變了看法,終被療愈。
還有一部日本電影《墊底辣妹》,裡面的媽媽對於女兒沙耶加的無條件支持讓人印象太深刻,甚至五年不學習都完全不管,是發自內心的包容她,對於女兒的任何選擇都能接受,並無條件予以支持,試問,現實生活中有幾個這樣的媽媽?
在和補習老師的對話中,沙耶加的媽媽說出了答案,原來,她小時候遭受了媽媽的各種語言暴力,讓她痛苦難耐,覺得童年失去色彩,所以她從不限制沙耶加,無限寬容,沙耶加的笑容就是治癒她童年創傷的良藥。
心理學上一般認為,家庭原因造成的童年創傷多是長期積累的一種創傷,不僅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同時也會影響大腦結構功能的發展,目前對此的心理治療有不同的技術方式,比如精神分析、認知療法等,效果因人而異,跟創傷程度和時間長短都有一定相關。
創傷領域的世界級級頂尖專家馬蒂·霍洛維茨教授(Mardi Horowitz)曾把人類撫平心理創傷的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
1.痛哭(outcry)
2.麻木和抗拒(numbness and denial)
3.入侵式回憶(intrusive reexperiencing)
4.理解創傷(working through)
5.撫平創傷(compltion)
這五個階段並非固定不變。經歷過這樣創傷的大致會有兩種走向,一種是心理扭曲,想方設法打擊報復,向惡的方向發展;而另一種則是攜傷成長,在創傷中涅槃重生,更加堅韌頑強。
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健康和社會關懷教授,《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創傷後成長心理學》一書的作者史蒂芬·約瑟夫博士認為,創傷後成長的關鍵在於我們對創傷的理解。
那些在影視劇中被治癒的,在現實中依然可以真實存在。曾經的創傷並非必定終生流血,我們可以因了無條件的愛,因了投射和付出而一點點療愈,到達幸福的彼岸,擁抱喜悅。
普希金說:「那過去了的,終將成為美好的回憶。」願所有的童年都充滿歡愉,願所有的創傷都被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