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法師,民國四大高僧之一,1890年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木工家庭,法師還在襁褓之中,父親就撒手人寰了,5歲時,母親拋下兒子改嫁他鄉。一個孩子,從小就失去了世界上最溫暖的愛——父愛、母愛。後來,外祖母看其可憐,將他收留。
外祖母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經常帶法師去廟裡進香禮佛,每次離開寺廟,法師都依依不捨,他心想若能一輩子呆在這樣的地方該多好,每天燒香誦經,虔誠禮佛,忘記世界苦惱,人生豈不瀟灑自在。在外祖母經年累月的薰陶下,法師的心裡漸漸種下了一顆菩提的種子。
禮佛歸禮佛,但沒出家前,該幹什麼就得幹什麼,他跟隨舅舅在私塾開始讀書,但是由於身體的原因,法師幾乎是半輟半讀,到了13歲時,法師在一家百貨店當學徒,然而法師身體羸弱多病,曾兩次離開。父母的離去、疾病的折磨,讓法師早早就體悟到人生虛幻,世事無常,於是萌生了出家的念頭。
16歲時,法師準備去普陀山出家,因為之前經常和外祖母來此進香禮佛,但是由於因緣際會,最後他來到了蘇州小九華寺,在士達上人座下剃度出家,同年又在寧波天童寺寄禪法師座下受具足戒。此後兩年裡,法師曾參訪多位前輩高僧,請教其佛法妙義,自己又苦讀經書,廣涉大小乘經論,進步非常之大。
1908年,青年時代的法師,在維新革命浪潮的影響下,閱讀了康有為、梁啓超非常多革命著作,深受鼓舞,並開始接觸革命黨人。後來,法師來到了革命黨人聚集地廣州,在此一邊講經弘法,一邊和革命黨人密切來往,並參與秘密活動,期間還大量閱讀馬克思、託爾斯泰等著作,對革命非常嚮往。法師的革命理想裡,透露著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渴望和嚮往。在後來的廣州起義失敗後,法師遭牽連,險遇不測。
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下,寺廟也受到極大地影響,很多寺廟寺廟日趨沒落,僧人不守清規戒律,整天喝酒吃肉,為了貪求香火錢,還有很多寺廟由以前的大眾叢林直接變為了子孫廟,佛門清淨之地,瞬間變得烏煙瘴氣。太虛法師目睹佛門一片衰相,他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一場關於佛教的改革迫在眉睫。
1913年2月2日,在第一屆中國佛教總會會長寄禪法師的追思會上,24歲的太虛法師,勇敢地提出了佛教改革的三種革命論,這如同一顆炸彈,頓時在平靜的佛教江湖激起萬丈波濤,在場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太虛法師提出了哪三種革命論呢?
一者,組織革命。廢除剃度制度和傳法制度,要大量建立佛教大學,培育僧才,然後選拔品學兼優者,住持寺廟;
二者,財產革命。寺廟財產不再為寺廟所獨有,而應為整個佛教界共有,財產不應放在大規模興建寺廟上,而應該放在僧才的培育、孤兒的救助以及社會慈善事業上;
三者,教理革命。要剔除掉佛教思想上迷信、愚昧、神鬼、巫教等,提倡正信佛教和人間佛教。
我們都知道,星雲大師是臺灣一代高僧大德,他一直提倡建立人間佛教,源頭就來自於太虛法師。所謂人間佛教,就是摒除佛教的中的迷信成分,俗人不一定要出家才可修行,在人間俗世也可修行,要用佛教道理來感召人們善良、慈悲,從而使社會和諧、進步。
社會上一直對佛教有詬病,說亂世佛閉門,盛世下山來,太虛法師曾號召僧人,要發揚大乘佛教的菩提心,當社會有難,眾生有難時,出家人不應該選擇逃避,而應以大慈悲心悲憫眾生、拯救眾生於危難,不要眼不見為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敲缽盂,一定要積極入世,拯救眾生於水火,這才是人間佛教的核心。
誠然如此,法師是這樣提倡的,實際中也是這樣做的,他為了佛教能夠興盛不衰,為了佛教能夠契合和服務國家人民,他不怕得罪守舊勢力,悍然在佛教改革的道路上前行,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947年3月17日,法師因腦溢血在上海玉佛寺圓寂,安詳舍報,時年57歲。法師作為近代佛教復興的重要推動者,在近代佛教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在從上海玉佛寺到杭州海潮寺的遺體運送途中,大量信眾自發而來,送大師最後一程,送行隊伍綿延一公裡之長。
在杭州海潮寺的荼毗法會中,法師遺體燒出了300多顆舍利子,各種顏色都有,五彩斑斕,讓人最不可思議的是,法師的心臟在大火中竟然久焚不化,而是形成了一個黑褐色的巨大固體,周圍沾滿了大小不一的七彩舍利,由此可見大師一生的宏大願力,在此,頂禮一代高僧大德太虛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