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都縣中和鎮水維村,村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個人,總是挎著個為人民服務字樣的軍綠色小挎包,穿行在縱橫交錯的村頭巷尾。他是中和鎮水維村駐村第一書記唐德龍,有人曾形象的給他起了一個外號「挎包書記」。
(唐德龍深入田間地頭走訪)
今年5月,根據省委組織安排,唐德龍被調整到三都縣駐村扶貧,任三都縣中和鎮水維村第一書記兼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初到村裡的他來不及片刻停歇,便立刻背著挎包深入農戶家裡走訪,每走一家,筆記本裡就會多出一頁內容。「9月25日入戶調查,該戶為四口之家,戶主從事人飲工程,年底外出務工砍甘蔗,兒子外出務工,推薦參加技能培訓……」這些點點滴滴的記錄,一筆一划的勾勒,記錄的是對貧困群眾的扶貧「戰略圖」,更是一名扶貧幹部向貧困群眾交出的「答卷」,在「挎包書記」的身上,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這個軍綠色的小挎包,是「挎包書記」入村的固定「裝備」,雖不華麗,卻見證了一名扶貧幹部走過的每寸土地。一個筆記本、一支筆,雖簡單,卻記錄了每一名貧困群眾脫貧的希望。
(唐德龍民情日記)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唐德龍將習近平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中央和貴州省委脫貧攻堅政策、省內外案例選編等資料進行彙編,訂購了5000餘元脫貧攻堅、振興鄉村最新圖書和資料,加快掌握省內外動態。到地方工作後,又迅速跑遍水維村的22組24個寨,進組入戶走訪,調研發展需求,摸清脫貧底數,熟悉村情民情,分析優勢劣勢,撰寫調研報告,對接工作任務,制定幫扶計劃,迅速進入第一書記的角色。
(在田間與群眾交流)
再多的口號都不如點滴的實際行動。唐德龍先後3次向省地震局黨組匯報水維村扶貧工作情況,結合水維村實際制定幫扶計劃,先期投入資金15萬元用於脫貧攻堅工作,從建強堡壘、提升素質、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和加強保障方面作出安排,聚焦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方面發力。當很多人還在睡夢中時,「挎包書記」已經早早出現在田間地頭開始了新的扶貧徵程,謀產業、改危房、解難題、助貧困。主動對接地方,在產業發展、任務落實、資源配置工作中主動作為,積極向省有關部門爭取刺梨、林下養雞和民族產業政策,向州縣有關部門匯報爭取到衛星地圖、規劃編制、食用菌種植、水族家庭博物館建設等資源,推進黨建扶貧、產業發展等工作。每一件小事都是為民情懷的「閃光」,每一滴汗水都是在給黨的事業增添民心基石。
(辣椒基地現場指導)
事實上,像「挎包書記」一樣奮戰在脫貧攻堅基層一線的黨員幹部還有很多,他們或許默默無聞,或許平凡無奇,但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為有了他們,「貧困不除、愧對歷史,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的莊嚴承諾才能如期兌現,因為有了他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作者 王傑霖
編輯 李銀燕
編審 張發揚 蒙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