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合陂之戰後燕「小鮮肉」敗給「老油條」,北魏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2020-12-16 歷史塵封

西晉滅亡後,北方多年動亂混戰,直到北魏的出現,北魏成為南北朝對立時期,第一個北方的王朝,而在北魏建立之初並不是最有實力一統北方的,在前秦經歷淝水之戰的打擊後,逐漸分崩離析,後燕北魏先後立國,相對來說,當時後燕成為了前秦之後,最有底氣統一北方的,北魏在軍事和國力上處於劣勢。

但是參合陂之戰,後燕主力精銳遭遇重創,歷史記載,燕軍四五萬人被坑殺,此戰之後,次年北魏又開始大舉主動進攻後燕,可以說參合陂之戰,成為了魏燕局勢逆轉的關鍵戰役,更是影響北方歸屬權的關鍵一戰。

首先要說的是,北魏和後燕的締造者,拓跋珪和慕容垂都是一代梟雄,趁前秦分崩之機,集結實力自立,拓跋珪於386年立國,慕容垂於384年立國,兩者相差時間不多,不過崛起於中原之地的後燕,顯然國力更為強大。

慕容垂中前期的後燕,敗東晉、前秦、滅西燕,疆域擴大到今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河南大部,可以說基本恢復了前燕時期疆域,成為當時割據北方勢力最為強大的國家。

而同時期的北魏,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和兩大源自南匈奴的部落爭奪地盤,期間拓跋珪還嚮慕容垂尋求過軍事協助,在軍力和國力上,後燕都處於優勢,兩國之間的關係也相對和諧穩定,直到公元395年,慕容垂在位晚期,他決定沒了北魏,為後燕統一北方掃清最後的障礙,畢竟當時北魏雖然國力上比不了後燕,但是已經是割據北方的政權中,唯一可以和後燕一戰的國家了。

《晉書.慕容垂載記》遣其太子寶及農與慕容麟等率眾八萬伐魏,慕容德、慕容紹以步騎一萬八千為寶後繼。

慕容垂讓太子慕容寶領兵8萬徵討北魏,當時有人就建議不要和北魏開戰,但是慕容垂並未採納,並不是說他到了晚年糊塗了,我個人認為他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在慕容寶率部徵討北魏時,慕容垂已經重病,這也給出徵的燕軍埋下了敗亡的隱患,慕容垂是想在自己死前,擊敗所有足以威脅到後燕的對手,所以他才在滅了西燕後,即可馬不停蹄的徵討北魏。

想必慕容垂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們不是拓跋珪的對手,可以說北魏和後燕兩個國家的國運和開國君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北魏能夠最終擊敗後燕,逐漸強大一統北方,離不開一個基本的條件,那就是拓跋珪要比慕容垂年輕,雖然慕容垂活了70歲,拓跋珪遭遇政變被殺,只活了39歲,但是拓跋珪是在慕容垂死後13年才掛的,兩位雄主交手的時間並不多。

奈何慕容垂的兒子們沒有那個能力和拓跋珪相抗,可以說參合陂之戰就是後燕的一群「小鮮肉」敗給了拓跋珪這個「老油條」,若是慕容垂和拓跋珪同樣年輕,結局可能就不同了。

《魏書.張袞傳》慕容寶之來寇也,袞言於太祖曰:「寶乘滑臺之功,因長子之捷,傾資竭力,難與爭鋒。愚以為宜羸師卷甲,以侈其心。」

面對燕軍大舉來襲,拓跋珪採取了張袞的建議,那就是示弱誘敵,北魏示弱的程度絕對在很大程度上麻痺了燕軍。

太子慕容寶統軍,他也是知道慕容垂的意思,慕容垂重病,無法親自率軍徵討,而這次軍事行動也是給慕容寶機會,只要能夠滅了北魏,或者重創北魏,那麼他這個太子的位置只會更加穩固,可見慕容垂對於太子還是很看重的。

所以慕容寶也是希望能夠和北魏打一場硬仗,徹底擊敗拓跋珪,滅了北魏的,加之後燕剛剛滅了西燕,燕軍軍勢正盛,將士勇猛好戰,這個時候正面和燕軍交手,北魏並不能取得便宜,所以拓跋珪果斷選擇服軟,服軟到燕軍都「不好意思了」。

《資治通鑑.晉紀三十》珪從之,悉徙部落畜產西渡河千餘裡以避之。燕軍至五原,降魏別部三萬餘家,收穄田百餘萬斛,置黑城,進軍臨河,造船為濟具。

燕軍可以直抵五原,大致就是今天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一帶,可以說是深入魏國境內了,但是魏燕雙方並未爆發什麼大戰,就是因為北魏「服軟」服得很徹底。

要知道當時的北魏都城在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也就是說拓跋珪連都城都不要了,表面的抵抗都沒有抵抗一下,直接帶著部眾和牲畜糧草西渡,躲避燕軍兵鋒。

雖說燕軍一路上也有所收穫,但是北魏主力早已撤離,燕軍的收穫並不大,可以說拓跋珪這是打的堅壁清野的戰術啊,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拉長了燕軍的補給線,這本身上就是對燕軍的致命打擊,加之天氣逐漸變冷,對燕軍就更為不利了。

《魏書.慕容寶傳》寶乃引船列兵,亦欲南渡。中流,大風卒起,漂寶船數十艘泊南岸,擒其將士三百餘人。太祖悉賜衣服遣還。

同時在魏燕兩軍隔江對峙的時候,有被大風吹過岸的燕軍將士,拓跋珪好吃好喝的「伺候」好,再把人送回去,又是極力的「認慫」,這都在示弱,讓燕軍將士更為驕躁,似乎只要燕軍過江,北魏就可以被滅了。

其實就實際結果而言,慕容寶所統帥的燕軍從兵臨五原開始就逐漸掉入到拓跋珪的陷阱中了,燕軍勞師遠徵,在沒有和北魏軍交戰的情況下,必然不會倉促撤軍,那樣的話,此次出徵的意義就沒有了。

而且對於慕容寶來說,此戰是拿來了給自己立威的,總不能一仗不打,帶著8萬餘將士來了一次自由行就撤軍了啊,人家也是要面子的啊,這要是灰溜溜回去,這太子之位還好意思坐嗎?

但問題是燕軍想戰,而北魏不急於戰,慕容寶實際指揮作戰能力自然是比不了拓跋珪的,隔著黃河相會對峙,他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結果就是,你不出招,人家拓跋珪出招了。

《北史.僭偽附庸傳》始寶之來,垂已有疾。自到五原,道武斷其行路,父子問絕。

《魏書.慕容寶傳》太祖乃詭其行人之辭,令臨河告之曰:「汝父已死,何不遽還!」

《資治通鑑.晉紀三十》燕、魏相持積旬,趙王麟將慕輿嵩等以垂為實死,謀作亂,奉麟為主。事洩,嵩等皆死,寶、麟等內自疑。

拓跋珪耍了「陰招」,那就是派人去截殺燕國後方派往和前線燕軍聯繫的信使,斷絕了前線燕軍和大後方的聯繫,而要做到徹底的消息斷絕,顯然燕軍的後勤也必然幾近斷絕,這也是燕軍過於深入魏境弊端。

此時在五原駐紮的燕軍就已經逐步走向危亡的邊緣了,和魏軍對峙毫無進展,和後方的通信也斷了,拓跋珪趁機派人向燕軍軍營傳達假的消息,稱慕容垂已經死了,這在燕軍將士心中埋下了一個懷疑的種子。

畢竟燕軍大舉出徵前,慕容垂的確病危,他在參合陂之戰次年就掛了,這就給前線的太子慕容寶以及諸多燕國宗室子弟一個相互猜忌的契機,畢竟慕容寶必然想撤軍回國繼位,而其他宗室子弟想的就是,只要殺了慕容寶,那麼自己就有資格繼承帝位,有些事情就怕人惦記。

在這種環境下,久久打不開戰局的燕軍內亂了,慕容麟的部將想要擁立慕容麟為帝,事情敗露被誅,可以說在北魏軍還沒有殺來前,燕軍內部已經發生了極為嚴重的問題,顯然慕容寶是無法搞定這種局面的,所以他只能選擇撤軍。

那麼對於燕軍將士意味著什麼,大舉徵伐,徒勞無功,必定心生怨念,軍心不穩,這支燕軍已經不是當初敗前秦,滅西燕的燕軍了,而且慕容寶為了自保,也只能將注意力放在內部而不是北魏身上,畢竟誰能保證軍中不會再次發生類似慕容麟的事件。

所以慕容寶所率燕軍已經失去了和北魏繼續作戰的能力,只能選擇倉促撤軍。

《魏書.太祖紀》是時,陳留公元虔五萬騎在東,以絕其左;元儀五萬騎在河北,以承其後;略陽公元遵七萬騎塞其中山之路。

按照《魏書》的記載在,魏軍在燕軍周圍布置了17萬部隊,而且這還不包括和燕軍隔岸對峙的魏軍,我個人認為這個兵力數字是有所誇大的,按記載來看,魏軍集結了20萬上下的兵力,而且還是以騎兵為主,這還怕8萬燕軍個頭啊,完全有機會正面硬剛,滅了這支燕軍。

話說回來,慕容寶撤軍時竟然沒有在後方留有斥候探查情況,只因為慕容寶認為黃河尚未冰凍,魏軍無法渡河,所以安然撤軍而去。

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燕軍撤軍發生在當年的十一月,那時五原附近的黃河流域應該是尚未進入冰凍期,當然,可能是戰爭發生的時代,氣候與現在不同,按照記載的說法是,在燕軍撤軍後,突然氣溫驟降,幾天的時間,黃河就冰凍了,魏軍得以渡河追擊。

我個人認為,這應該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畢竟歷史記載沒有必要在魏軍渡河方式上都撒謊,若是黃河沒有冰凍,魏軍也有戰船可以渡過黃河了,不然之前在戰爭初期,北魏西遷渡過黃河靠的是什麼呢?可能在燕軍撤軍前,黃河已經逐漸冰凍,只是暫時不能承受軍隊通行,而燕軍撤軍後,突然驟降的氣溫,給了魏軍追擊的機會。

《晉書.慕容垂載記》還次參合,忽有大風黑氣,狀若堤防,或高或下,臨覆軍上......曇猛固以為言,乃遣麟率騎三萬為後殿,以御非常。麟以曇猛言為虛,縱騎遊獵。

當燕軍回撤到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時,也遭遇了惡劣天氣,慕容寶派慕容麟率部殿後,話說當時慕容寶是不是挺希望魏軍追上來的,幫助自己除掉慕容麟啊,不然派他去幹嘛?慕容麟也並沒有為燕軍守好後方,反而是沒有太多防備。

直至魏軍追擊到參合陂的西邊,趁夜登山,在清晨時分發動了對參合陂東邊燕軍大營的突襲,毫無防備的援軍很快被擊潰,數萬燕軍將士投降,慕容寶倉皇逃走,此戰出徵的燕軍逃回生還的也就幾千人,因為戰後,拓跋珪接受了下屬建議,為了削弱後燕的實力,坑殺了被俘獲的燕軍四五萬人,出徵的精銳燕軍主力遭遇了重創。

可以說參合陂之戰,挫敗了慕容垂想要在有生之年擊敗北魏的計劃,此次燕軍統帥階層都無大才,面對拓跋珪的各種出招都沒有應對之策,僅僅是率部和北魏在黃河兩岸呆板的對峙,給了拓跋珪從容的應對時間和空間,最後還大意的被魏軍摸到了眼皮子地下,燕軍主力尚未打什麼硬仗就敗了,堪稱後燕立國後的奇恥大辱。

同時參合陂之戰也造成了連鎖反應,慕容垂深知自己的兒子們不是拓跋珪的對手,所以只能拖著病親自出徵,當回師路過參合陂時,病情加重,之後一命嗚呼,他死後,後燕很快陷入內鬥之中,再也不是北魏的對手了,參合陂之戰,北魏可謂一舉扭轉局勢,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參考資料《魏書.太祖紀》《魏書.張袞傳》《魏書.慕容寶傳》《北史.僭偽附庸傳》《晉書.慕容垂載記》《資治通鑑.晉紀三十》

相關焦點

  • 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和姚萇建立後燕和後秦,但笑到最後的是拓跋珪
    拓跋珪,即魏道武帝,在鮮卑拓跋部入主中原的過程中極為重要,他用極為野蠻的手段將拓跋部帶入了文明社會,並一統鮮卑諸部,為其孫拓跋燾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公元383年,前秦苻堅戰敗於淝水,這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此我國北方重新陷入亂局,苻堅並沒有完成整合北方的重任。
  • 拓跋鮮卑的崛起:統一北方,崇漢尊儒,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西晉時期,大量遊牧民族內遷,引發了「永嘉之亂」。於是,整個北方陷入了戰亂之中,長江以北先後出現了16個政權,史稱「十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代,被稱為「五胡亂華」。終於到439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北朝,中國正式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北魏的統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本文就介紹一下北魏統一的歷程。
  • 鮮卑慕容氏的悲歌——參合陂之戰
    參合陂之戰是十六國後期,北魏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一說在今山西陽高)大敗後燕的一場重大戰役。登國十年(公元395年),後燕太子慕容寶率領八萬後燕軍進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採取「敵進我退,誘敵深入,拖而不打」的戰略,渡黃河南下,與後燕軍隊隔河對峙。
  • 參合陂之戰:歷史上真實的「慕容復」與他的帝國
    慕容復在姑蘇燕子塢的莊園叫參合莊,一門家傳武功叫參合指,正是源自令慕容家族痛心疾首的參合陂之戰。在參合陂戰場上,後燕帝國的霸業由盛轉衰,看似弱小的拓跋鮮卑北魏國卻趁勢崛起,最終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淝水戰後慕容垂率兵護送苻堅返回關中,途徑澠池以鎮撫河北為名離開苻堅。在河北慕容垂先後殺掉苻堅的部將苻飛龍、石越,復闢建立後燕,並擊敗北伐的東晉名將劉牢之,奪回前燕故都鄴城。
  • 「參合陂之戰」的地點,並非內蒙古涼城,應是山西陽高
    內蒙古.涼城參合,從西漢至北魏七百多年中,不少重大歷史事件都和這個地名有關,如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漢將柴武在參合斬叛將韓王信;西晉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鮮卑族首領入據代郡之參合陂;公元339年拓跋什翼鍵會北方諸部落首領於參合陂,以及公元395年的北魏後燕參合陂大戰等,都是和參合有關的。
  • 中華民族史記:鐵弗匈奴人建夏國及後燕與北魏的恩恩怨怨
    淝水之戰後,投降前秦的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與前秦決裂,於東晉太元九年(384)集合鮮卑故舊建國,第二年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第三年稱帝,史稱後燕。慕容垂的侄子慕容泓聞訊,也起兵反前秦,建立西燕政權。後燕和西燕同是前燕宗室,都以復興前燕相標榜,這樣就產生了法統之爭。後燕不容西燕「僭舉位號,惑民視聽」,於是發騎兵七萬大舉進攻西燕。394年,西燕滅亡。
  • 南北朝北魏皇帝列表,從拓跋珪開國到拓跋燾一統北方
    當時北方最大的兩個政權分別是後燕和後秦,經過兩次會戰,拓跋珪取得巨大勝利,遷都今天的山西大同,當時叫平城,為他的後世子孫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這一切行動拓跋珪只用了十二年,也就是說當時他才二十七歲,如果按這個進度統一北方近在咫尺。但遷都之後拓跋珪就停止了前進的腳步,轉入了「心滿意足」狀態。
  • 一將功成萬骨枯:愁雲慘澹萬裡凝的參合陂之戰
    後燕上下皆信心滿滿,只等兩軍交戰,拓跋小兒來降,唯有散騎常侍高湖力勸慕容垂不要出兵北魏:「魏與燕世代姻親,其每發生天災人禍,我大燕總是在關鍵時刻施予援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種種恩德,深如海洋。雖然出現過向他們索馬不得而扣留了拓跋觚這樣不愉快的事,但此事錯在於我,豈能貿然興兵討伐呢!
  • 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
    在南方劉宋建立政權不久,公元439年,北方的鮮卑族建立北魏政權,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長期混戰的十六國局面。北魏的統一維持了將近一百年,後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齊又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公元577年北周又把北齊消滅了,北方重新統一。從北魏到北周,這些先後在北方建立的朝代,歷史上叫做北朝。
  • 淝水之戰後,前秦苻堅實力大衰,鮮卑拓跋部在塞北建立了北魏王朝
    本文由作者紫薯愛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淝水之戰後,鮮卑拓跋部在塞北建立了北魏王朝。締造者道武帝拓跋珪是前代王什翼犍的孫子,父宴,早亡,後追贈獻明帝。母為獻明賀皇后。拓跋珪是獻明帝的遺腹子。公元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苻堅實力大衰,原來在待堅控制下的各族上層分子紛紛割據一方,建立政權,黃河流域又陷入了分裂的局面。鮮卑慕容部貴族在今河北、山東及山西地區先後建立過後燕、西燕、南燕,後燕的漢人將領馮跋在遼西地區還建立過北燕,羌族豪帥姚裝在今陝西關中地區建立後秦,勢力一度發展的很大。匈奴族赫連氏在今陝西北部和內蒙古的伊克昭盟地區建立了大夏。
  • 解讀《木蘭辭》木蘭從軍的歷史背景,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
    經過推測,徵兵的時候,是北魏以舉國之力徵伐後燕之戰,但是後續因為木蘭服兵役持續了12年以上,所以也參與過抵抗柔然之戰,徵伐北方各國之戰。 我們逐步來分析為什麼這麼說!
  • 慕容往事——第三部分,參合陂
    參合陂(音同杯)之所以有名,是因為395年燕魏參合陂之戰,此戰燕軍大敗,北魏作為北方的新主人開始崛起。關於現今參合陂的具體位置,有各種說法,比如內蒙古涼城附近,或者山西大同陽高縣境內等。本文不做考據研究,則不做具體評判和深入。
  • 柏肆之戰16萬燕軍大敗,自相砍殺的「僱傭兵」給了北魏反擊機會
    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北魏後燕之間角逐決定了誰可以一統北方,本來實力強勁的後燕在參合陂之戰和柏肆之戰中作戰失利,兩戰可以說耗盡了後燕的精銳主力,此後後燕再也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和北魏相抗,加之後燕陷入內亂之中,北魏趁勢攻滅後燕。
  • 淝水之戰後,北方陷入分裂,為什麼東晉沒有一鼓作氣收復北方呢?
    我們主要來對比一下肥水之戰後南、北雙方的形勢,也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淝水之戰後北方的形勢淝水之戰前夕,由氐族人建立的秦政權(史稱「前秦」)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黃河流域。前秦君主苻堅開始準備南下滅掉東晉王朝,實現全國統一,但是遭到丞相王猛的反對;直到王猛去世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南下攻擊東晉。公元383年,雙方在淝水河畔發生了一場決定性戰役,結果晉軍以少勝多取得的全面勝利,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割據政權。
  • 一將功成萬骨枯:愁雲慘澹萬裡凝的參合陂之戰
    後燕上下皆信心滿滿,只等兩軍交戰,拓跋小兒來降,唯有散騎常侍高湖力勸慕容垂不要出兵北魏:「魏與燕世代姻親,其每發生天災人禍,我大燕總是在關鍵時刻施予援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種種恩德,深如海洋。雖然出現過向他們索馬不得而扣留了拓跋觚這樣不愉快的事,但此事錯在於我,豈能貿然興兵討伐呢!
  • 淝水之戰後,前秦苻堅實力大衰,鮮卑拓跋部在塞北建立了北魏王朝
    本文由作者紫薯愛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淝水之戰後,鮮卑拓跋部在塞北建立了北魏王朝。締造者道武帝拓跋珪是前代王什翼犍的孫子,父宴,早亡,後追贈獻明帝。母為獻明賀皇后。拓跋珪是獻明帝的遺腹子。史書對拓跋珪的出生附會了神話的色彩,《北史》和《魏書》都記載:獻明皇后賀氏因徵戰遷徙,遊於雲澤,夜夢日出室內,醒後又見日光從窗射向天空,隨即腹內有感。
  • 花木蘭形象背後的北魏:小部落熬成大帝國,終結十六國時代的王朝
    但與上述二者相比,北魏卻相當「非主流」:這個王朝的創立者拓跋家族,起源於東胡的遊牧民族——鮮卑;在百年間內,它從一個邊陲小部落,逐步成長為統一北方的中原帝國;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斷自我學習、進化,成為了首個成功(也許是短暫的)將北方各民族整合入漢文明體系中的劃時代王朝。
  •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才智過人,一統北方
    淝水之戰失敗後,北方地區崩解為近十個政權,北方陷入了巨大的黑暗之中,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終於統一了北方,為北方換來了近百年的太平,為北方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位年少成名,一生金戈鐵馬的英雄帝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他對北方的統一,為北魏的發展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也為後來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