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劇名看,《和平飯店》很容易引起誤會,不僅快意恩仇的江湖上有個殺手開過同名飯店,上海有個建於1929年曾見證歷史的同名飯店至今仍在營業,甚至連陳奕迅也曾出過一首林夕填詞的同名歌,講了個命案出沒的愛情故事。
不過,這些和電視劇《和平飯店》都沒實際關聯,這部由雷佳音、李光潔、陳數主演的諜戰劇,虛構了一座存在於特殊時期的東北,偽滿洲,主要用作多國外交的「和平飯店」。
在短短十天時間內,因為一場失敗的抓捕行動,各路國際舞臺上的外交代表,包括共產黨、南京國民政府、為偽滿效力的東北警察、關東軍、與關東軍政治意見相左的日本黨派、美國、蘇聯,都被暫時封鎖在這個飯店中,逐一粉墨登場,爾虞我詐、相互利用傷害。
《和平飯店》劇照
據劇方說,現在看到的「和平飯店」是完全重新搭建的場地,大概2萬平米的面積,搭建了一個想像中的五星級酒店,涵蓋了一切的細節,貴賓室、客房、電梯、樓梯、賭場、餐廳、布草間、地下室、下水道……應有盡有。並且每一部分都用到了,甚至,樓上快速投遞衣服的管道都拍到過。
按照網友總結,這就相當於一場大型實景狼人殺。
《和平飯店》三樓平面圖
這樣看來,雖無關聯,電視劇裡的「和平飯店」,還真與幾個同名飯店都有了交集:愛情、外交、命案、江湖。
開播至今,《和平飯店》的豆瓣評分和口碑在國產諜戰劇中都相當亮眼,尤其是三個極有特色的主演:用東北話放飛本我的土匪王大頂(雷佳音 飾)和偽滿警察竇仕驍(李光潔 飾),又是高智商又是專家和地下黨的禁慾系女主陳佳影(陳數 飾)。往往越是性格特徵明顯極端越難演,演出人味,難。三人還是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和時間裡,幾乎沒有空鏡和過場戲,對演技和臺詞功力考驗如話劇舞臺。
雷佳音飾演王大頂
在導演李駿看來,這同樣是他的職業生涯以來,主演陣容「最完整」的作品,「大家的演技都在一個水平線上了。」
李駿,與王小帥、婁燁是同班同學,剛畢業時也被蓋章為第六代導演,但更多是在電視劇領域發揮自己,曾拍出過「北上廣系列」、《落地,請開手機》、《中國式結婚》等探討都市男女的現代劇,去年上映,靠口碑逆襲的電影《驚天大逆轉》是他最近一次作品。
《落地,請開手機》劇照
《驚天大逆轉》劇照
諜戰對李駿來說,並不陌生,早在2005年他就拍過《紅色追擊令》,但李駿認為,緊張刺激並非是諜戰專屬,「我個人是對極致對抗型的作品比較感興趣,比如北上廣系列看起來是在講都市愛情,但情感上的強烈度不輸給諜戰劇。」
他選擇《和平飯店》的理由,除了和編劇張萊是多年好友,更特別的是,和《驚天大逆轉》一樣,《和平飯店》的劇本有很多反轉處,主題更是不同於其他諜戰劇立意上的「偉光正」,不講任務,只講保命。「它不立足抗日,只講這短暫的10天是怎樣影響到二戰、世界格局的。最有趣的是,這群出發點是為了保命的人物,帶你走向了很高的精神境界。」李駿說。
如果對他拍過的熱門都市劇熟悉,就知道在這些劇裡,李駿喜歡拍出女性的強硬。這次在《和平飯店》中一樣,陳數作為女主,是地下黨,更是行為痕跡分析專家,智商如同開掛式的存在,和大女主的瑪麗蘇能力已經不相上下。李駿解釋,他相信觀眾會慢慢接受這樣的人設,並且這是一種現代性的融入。
「我喜歡拍攝女性堅強的一面,性格極度強烈、有張力、不依附於男性。我覺得在當下,我們敢於在主角通常是特別嚴肅的男性的諜戰劇中,啟用陳佳影這樣一個很大女主的角色,這就是一種現代化的思考。」
陳數飾演陳佳影
其實對編劇張萊來說,讓大女主開掛其實不是難事,「陳佳影其實很簡單,她是個神一樣的女主。最難寫的是李光潔演的竇警長,很難把握火候,既表現張揚又內心克制,塑造他完整的人格,不是臉譜化的一個反派。」
陰差陽錯的原因,各懷鬼胎的人心差距,讓李駿對劇本抱有很高期待,他毫不隱晦得承認,這給了他「炫技」的機會,「我接戲的原則是在戲裡能發現符合我興趣的點,呈現我具備的各種技能。」
「呈現自己的技能」,和我們熟悉的第六代導演相比,李駿的這個想法比較獨特。他曾不止一次在採訪中提到過,對影視作品藝術性的看法,這次他對記者坦言,自己確實不覺得藝術性於他而言是種追求,也不認可現在學院派中的一些教育方式。
「我不是一個會在作品裡強烈表達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人,我不覺得自己有權利在商業產品中表達自己。我的工作是職業性的,要以滿足觀眾需求為先。我非常強烈的認知是,所有的影視組品,第一屬性是商品,藝術性是商品的包裝。藝術性很難說有衡量標準,但最終被市場認同的、它的美感等等,就是藝術性。藝術性是常常在語彙裡被忽略掉的。人們覺得不太好懂、不容易被理解的東西才是藝術,那是錯誤的。所有強烈的藝術性,目的都是為了包裝一樣商品。」
《和平飯店》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在電視劇《和平飯店》中,男主角王大頂是全東北學歷最高的土匪設定,念的是舞美專業,口中碎碎念叨莎士比亞。他並不認為高學歷去落草為寇有什麼問題,時代使然,活命更重要,武裝可以未來再解放,因保命而走上了一個較高的精神境界。不少觀眾咂摸不出這個角色背景的來由,編劇張萊解釋,「他得有見識有一定文化,這樣當間諜才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或許對李駿來講,王大頂本身就很有親切感。
導演李駿
【對話】
「《和平飯店》是我拍戲以來最完整的陣容」
澎湃新聞
:你之前的作品比較關注都市情感,比如《中國式結婚》、北上廣系列、《落地,請開手機》,這次為什麼會選擇一部諜戰劇?
李駿
:其實之前我也有拍過諜戰劇,叫《紅色追擊令》,還拍過一部《暗紅》。我個人是對極致對抗型的作品比較感興趣,比如北上廣系列看起來是在講都市愛情,但情感上的強烈度不輸給諜戰劇。
《紅色追擊令》海報
澎湃新聞
:從布景到名字,完全跟周潤發主演的《和平飯店》或者上海的和平飯店都沒有關係嗎?
李駿
:一點關係都沒有。叫《和平飯店》是因為,我們這是一個呼喚和平的劇。這個飯店的整體風格取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最流行的裝飾理念,某些部分風格更前衛,通過視覺形象希望讓觀眾感受到這裡發生的事情就是世界的縮影。
酒店內部的戲份佔了全劇的八成,兩成是保證有那麼個透氣。畢竟完全靠內在發生的故事,所有人自己都不知道將會被命運裹脅往什麼方向發展,這個對編劇要求很高,很拼腦力和智力。最終我們保障了故事整體邏輯的複雜度很高,但單集不會覺得很難,不然觀眾就看不下去了。
澎湃新聞
:《和平飯店》的幾位主角都是你親自挑選的嗎?出於怎樣的考量?
李駿
:所有演員都是我挑選的。我很幸運,我覺得這是我拍戲以來最完整的陣容。
「最完整」的意思是,大家的演技都在一個水準線上。《和平飯店》是群戲,每一個角色都有非常重要,如果有一個垮了,群戲的鬥爭感就不足了。我覺得我也做到了,即使是外國演員都在,大家也不覺得會有違和感。
而幾位主演可以說是超出了我的期待。比如這次選李光潔演反派,是想找一下演員身上可能存在,但又一直沒有機會呈現出來的東西,他的表現非常出色。
李光潔飾演竇仕驍
澎湃新聞
:雷佳音在劇中特別逗,他在現場也是開心果嗎?
李駿
:並不,雷佳音是個特別專業的演員,很職業化,信念感很強。我們很多朋友也愛在朋友圈發他的表情包,不過我覺得以我對他的認識,他是覺得自己需要呈現出那樣的形象,他本人並不是一個喜劇人物,平時甚至很安靜,他的搞笑都是因為他需要配合角色。
澎湃新聞
:在諜戰劇高峰期之後,似乎觀眾對同一個題材的套路,辦法,橋段都很熟悉了,容易疲憊。《和平飯店》講了十天都發生在同一個飯店的事情,有點類似於《風聲》,你覺得相比普通諜戰劇,吸引點在哪兒?
李駿
:我們這次拍的是典型的密室逃脫,整整10天酒店都被封鎖,所有人都是被裹脅進來。最大的特點是,我們的主人公作為間諜,沒有任務,只想保命。比如雷佳音演的這個土匪,其實是來泡妞的,被裹脅進來後他一邊保命,一邊繼續泡妞,可以說是刀尖上起舞了。他起舞的出發點是人性的本能,不是革命理想。
這部戲我覺得很大的不同在於它不立足抗日,不立足中國對二戰、對人類做出過怎樣的貢獻,只講這短暫的10天是怎樣影響到二戰、影響世界格局的。最有趣的是,這群出發點是為了保命的人物,帶你走向了很高的精神境界,傳達出對全人類的責任感。我覺得我心目中當年的共產黨人的樣子大致如此。
《和平飯店》截圖
澎湃新聞
:主角有沒有歷史原型?或者化用了歷史上的真實事件?
李駿
:從劇情到人物都是原創的,但我覺得,很有可能就有那樣的人物真的存在過,只是湮沒在歷史中。編劇手法上,我們加入了現代甚至後現代的概念,在緊張和解密快感中,隨時加入幽默感來調整過渡。
澎湃新聞
:女主角陳佳影的人設是愛國海外歸僑醫學博士、高級偵緝專家、行為痕跡分析專家,特別高大上,有種開掛式大女主的感覺。有沒有想過在那樣的革命年代,這種女性在觀眾看來並不具備大的可信度?
李駿
:人們信與不信是在持續的過程中累積的,而不是天生降臨的。我相信隨著劇情一步一步推進,觀眾最後一定會相信會有陳佳影這樣的人。
從我過去的作品中你們會發現,我喜歡拍攝女性堅強的一面,我的女主角通常都是性格極度強烈、有張力、不依附於男性的。我覺得在當下,我們敢於在主角通常是特別嚴肅的男性的諜戰劇中,啟用陳佳影這樣一個很大女主的角色,這就是一種現代化的思考。
澎湃新聞
:你傾向於和御姐型的女演員合作?
李駿
:對,我會喜歡這樣的演員,也有這類演員是從我的作品裡走出去的,比如海清。
《和平飯店》劇照
澎湃新聞
:燒腦諜戰劇近幾年在國內已經從一個高峰期過去了,而另一些演員較嫩,顏值較高的諜戰劇也受到年輕人喜歡,可能在邏輯上並不新穎,也不嚴謹,你怎麼看待?
李駿
:不只是諜戰劇,很多劇種都年輕化偶像化了,這些都是嘗試,只是目前的結論不太理想。 我不認為諜戰劇偶像化的出發點有什麼錯,只是目前還沒有成功的例子。
「鹿晗我很喜歡,他身上有種張國榮年輕時發光的感覺」
澎湃新聞
:你過去的作品裡,有儘量避免用流量小花小生嗎?
李駿
:客觀地說,我挑選演員首先取決於角色的複雜度。其次,因為我自己已經不太年輕,所以我會嫉妒年輕演員(笑)。
作為導演在完成整部戲製作的情況下,會有夾帶私貨、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我的取向就是不那麼年輕的男性。我個人觀念裡,男性的魅力是在他進入比較成熟的年齡階段後才會展現。但我也不是拒絕流量明星,不是流量就不好,很多年輕演員也具備了實力,我也希望有機會能與他們合作。
澎湃新聞
:有沒有希望合作的目標?
李駿
:說實話我從來不看娛樂新聞,影視劇也看得很少,不過鹿晗我很喜歡。我有見過他,看過他的演唱會,他身上有種張國榮年輕時的乾淨明亮 、發光的感覺。還有一位吳亦凡,長相我一看就喜歡,特別帥。
澎湃新聞
:網上有人評價你和婁燁、王小帥是同一級的,也被人貼上第六代導演的標籤,但你後來其實走了電視劇的道路。你會在意這種標籤嗎?
李駿
:你提到的那幾位都是我的同班同學,也是我非常尊重和欣賞的導演。
我覺得所謂的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只是在當時中國文化非常貧乏、或者電影類型還沒有很明確的狀態下,一些影評人需要一些說法因此建立的一個標籤,也就是用代際來劃分。
我拍《上海往事》時是1996年,當時也有人說我是第六代導演,那時不能說我內心對此有反感,但是我很困惑,真的會有這個代嗎?我覺得這個代,需要我們有共同的綱領、理想,共同要去表達的主題,而我不覺得我們真的有這樣共通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電影導演的創作是很個人化的,雖然在時代裡有共同的烙印,但真正呈現的很少有共同點,唯一的大概就是,大家內心都還是有形而上的追求。
對拍電影還是電視劇的問題,我其實沒有怎麼深入地思考過。對我來說電影最大的誘惑不是鮮花掌聲,而是敘事的可能性比電視劇要大很多。電視劇依靠演員的對話、臺詞來展現,需要拍得很實。電影也許不需要臺詞,一兩個空鏡就能傳達,允許導演表達的空間要大得多。但是畢竟當導演最大的樂趣是講故事,我會在意我的努力是否滿足了觀眾,至於目的的成功,收視率多少、票房好不好,我可以說是從來不關注。
《上海往事》劇照
澎湃新聞
:和你的同學相比,你是不是一個很遵守規則的導演?他們的作品中經常會有比較敏感的部分。
李駿
:很多導演會把內心的想法在作品裡做強烈的表達,然而我不是一個會在作品裡強烈表達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人,我不覺得自己有權利在商業產品中表達自己。我的工作是職業性的,要以滿足觀眾需求為先。
可能有些做藝術電影的人,會對好萊塢的電影工作者有意見,但事實上他們的電影工作者很多都是知識分子,出身於名校,為什麼他們要把自我的表達隱藏起來呢?這就是職業與非職業導演的區別了。如果因為你造成了財物上的損失,我覺得作為導演你是有責任的。你內心的聲音需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見仁見智吧。
澎湃新聞
:你覺得這個時代給你掣肘了嗎?包括觀眾的審美,片方的選擇,什麼火投資什麼,這或許和你從學校畢業時,所堅守的東西不一樣?
李駿
:我一直認為凡是存在的都有它的合理性,很多東西需要你自己去適應。比如有些能力不太行的年輕演員,你可以讓他們更有魅力,那就是能力問題。倒回來說到流量明星,我現在也會期待和流量明星合作,也許他們在別人那戲不怎樣,到我這兒會不一樣呢?這就是我的價值體現了。至於誰火用誰,我就很火呀,我的戲能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所以投資方找我,這不奇怪。
澎湃新聞
:從你以前的採訪能看到,你強調過職業導演這件事,認為中國藝術方面的教育,缺乏邏輯性,過於強調感性。你在學校讀書時就有這個感受嗎?所以你其實不太認同當時受到的教育?
李駿
:對這個我有很強的感觸,我以前跟老師同學開玩笑,說教學生藝術體驗很重要,但也教教下車時眼睛往哪兒看、從哪邊下來更符合鏡頭的美感啊。務實的技術是首先大學教育裡要完成的,而不是感性。你要讓學生先成為基本的行業從業者,首先要能餵飽自己。每次看到圈裡誰誰被逼死,大家長籲短嘆的,我覺得選擇生存還是死亡是他的權力,但是當我們把他的死亡歸納到理想和社會現實的衝突,就說明了我們基礎教育的缺乏。
現在的社會環境跟當時太不一樣了,倒過來教育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先給人基本的生存的能力,而不是好高騖遠的異想天開的東西。
當職業導演其實比當藝術導演要求要高得多,你要有能力適應各個類型的片子,比如我最近在拍偶像劇《幕後之王》。我覺得我能賦予它比偶像劇更高一點的審美,發糖我也可以啊,有幾個劇情讓演員都驚到了,說「原來還能這麼撩?」
《幕後之王》海報
澎湃新聞
:這次拍《幕後之王》和周冬雨合作,她本身已經是金馬影后,拔高她的表演是不是難度也比較大?
李駿
:談不上拔高,可能她在一部戲裡是影后,在另一部戲裡就露拙了。周冬雨過去演的比較多的是很靈性的女孩子,這次她要演所謂的職業精英,本身是很大的挑戰。我相信她非常努力,也能把她個人的特點融合在職業女性中。
澎湃新聞
:可以駕馭各種題材的職業導演很普遍,但藝術性往往是很多導演的畢生追求,你追求藝術性嗎?
李駿
:No,我非常強烈的認知是,所有的影視組品,第一屬性是商品,藝術性是商品的包裝。但是商品也要分高低貴賤,同樣的材質為什麼愛馬仕的包價值幾十萬?貴在藝術性。 藝術性很難說有衡量標準,但最終被市場認同的、它的美感等等,就是藝術性。藝術性是常常在語彙裡被忽略掉的。人們覺得不太好懂、不容易被理解的東西才是藝術,那是錯誤的。所有強烈的藝術性,目的都是為了包裝一樣商品。所謂的藝術電影的包裝,是用常人不太願意接受的形態,變成吸引有部分喜好的人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