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教學的基礎

2021-01-20 小提琴課堂

  小提琴藝術在國外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1700年便有了專業的小提琴教學。小提琴傳入中國是清朝末年的事,當時慈禧太后辦了管弦樂隊,也訓練了些人才。1921年底成立了北平音樂傳習所,教師大部分是從慈禧太后樂隊訓練出來的人,這可以說是我國小提琴教育事業的萌芽。而我國真正的小提琴教育事業,應該說是1927年肖友梅在上海辦的國立上海音專開始的,但當時任教的主要都是一些外國人。

  解放前,包括建國初期,我國的小提琴教學基本上是人云亦云,「我怎麼學的便怎麼教,我怎麼教的你就怎麼學」,師傅帶徒弟似的,什麼科學性、合理性,連教學大綱都沒有,更談不上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了。

  我五十年代初期考入音樂學院的附中正式開始學習小提琴。當時常聽人講什麼俄羅斯學派,什麼法國比利時學派和德國學派,教師還拿些照片來給我們說明,但那個時期學生中的職業病多得嚇人,當時學提琴的人肩疼、頸疼、手疼、腕疼的人很多,甚至往往因此而轉專業或轉學。我同一班學琴的一個同學,拉琴時手指竟失去知覺按在指板上動彈不得了。什麼原因呢?教師生搬硬套,知其一不知其二,基本上不認識小提琴藝術這門科學。當然這也是歷史的局限性,沒有什麼責難當時教師的意思。

  當代小提琴的演奏與教學是一門科學,而之所以說它是一門科學,是因為它是建立在生理學、物理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的,換句話講,過去我們常提到的某某學派或者是一些合理的個別教學主張,由於現代社會信息、交通,來往、交流非常迅速,已經相互影響,相互取捨,學科部份通用,呈現「類化」現象了,所以過去講的某某學派,今天講起來它除了是一個歷史上的概念之外,已不再有什麼實際的指導意義了,而且近幾十年來有關小提琴演奏與教學的論著非常之多,它們都立足於當代科技社會的發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科學的小提琴教學體系。

  我國科學小提琴事業應該說是從五十年代後期蘇聯專家米強斯基來中國講學走上康莊大道的,他把蘇俄一些最新的小提琴教學成果帶到了我國,並且這時期我國又派了不少留學生去東歐留學,以及不斷的外國專家被請來中國講學或演出,促使我國小提琴教學事業發生了質的變化。「文革」後這一、二十年,還應該說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胡坤在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獎算起,在許多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凡是有中國選手參加的,中國選手定會獲獎,而且往往是頭獎。上個月上海音樂學院張世祥教授剛剛帶了他兩個學生去德國參加第四屆國際小提琴比賽,結果他的兩個學生(李智勝、樂薇薇)雙雙獲得少年組並列第一名,真是震驚世界樂壇。怪不得不少外國音樂評論家在感嘆我國小提琴事業取得偉大成就時說:小提琴好象是專門為中國人設計的。1979年梅紐因在訪問我國時還說:「從現在起再過二十年,最偉大的小提琴家將是中國人。」梅紐因的預言現在開始變為現實。我國中央文化部在全國已舉辦了四屆專業小提琴比賽(我院每屆都有選手獲獎)。中央音樂學院韓裡教授(他也是國際小提琴比賽評委)在小結我國小提琴教育事業時說:凡是在國內小提琴比賽中獲獎的選手,在國際小提琴比賽上都一定能獲獎。他還說,現在我國各地的小提琴教學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北京的渾厚豪放,上海的江南細膩多變,四川的辛辣熱情,廣州的充滿了傳奇色彩。我國的小提琴教育事業已走上了世界先進國家行列。這當然也是我國三代人努力的結果。

  下面我想分別從右手技術的左手技術來闡述一下什麼是科學小提琴教學的基礎,因為萬丈高樓從地起。文革中有學生不滿地貼大字報說:「打基礎,拆基礎。打了基礎又拆基礎。」這恰恰反映了當時的小提琴教師在探索什麼是真正的科學的小提琴演奏基礎,以及基礎的重要。現在好了,花開遍野。還應該感謝這些不斷探求真理的老師。

  關於右手技術

  小提琴的運弓是多關節活動的。也就是說,從生理學上講,一項正確的技術是靠許多骨骼、關節、肌肉及肌腱的有機組合而形成的。手臂上的主要關節是肩、肘、腕、指。而每個關節都有它自己的活動規律。譬如手肘抬起時,肘是逆時針方向轉動的;手肘放下時,肘是順時針方向轉動的:而且各個關節都圍繞著同一個軸心在轉動。最近美國拍攝了一部電影名叫「弦樂動作學」,它是在美國政府批准下由愛伊諾斯大學弦樂演奏研究會拍攝的,這部電影展示:在演奏揉弦或拉平弓時,用一個細的棒子垂直地系在演奏者的大臂靠近手肘的地方,當演奏很協調地揉音和拉平弓時,這個小棒很清楚地表現出大臂均勻地旋轉動作,而動作一硬或不協調時,這個旋轉動作就沒有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手臂的平衡和手臂的轉動是良好的小提琴演奏的一個重要因素。並且根據肌肉動力學的試驗報告證明:手臂旋轉動作比手臂僅僅屈——伸動作更為省力且易減輕疲勞。其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手臂的旋轉動作是自然地處處存在的,譬如敲門、拍手、在地板上拍皮球等等,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會兒,便會發現手臂的動作就像一個蹺蹺板,即手和肘的方向是相反的:當手在向下動作時肘是向上翹的;當肘在向下動作時手是向上翹的;這種槓桿作用,我名之為「手下肘上」,反之「肘下手上」的動作就是手臂的旋轉。當然它們是受手臂的相對平衡制約的,就像一個精密的天秤,指針老是在準確的位置上左右搖晃一樣。這是小提琴運弓的一個基本原理。有人說小提琴的運弓好像是在一個圓圈的弧底來回畫半圈,這講得形象一些,道理是一樣的。只是使人感到奇怪的是這樣一個非常自然的手臂運動,並沒有像人們在生活中自然活動那樣容易的運用到小提琴的演奏中去。而科學的小提琴演奏方法僅是要求把這些自然的動作用在演奏中該用的地方而已。因為越是自然的東西越有科學性,它絕不是人們可隨意想像胡亂編造出來的。

  在搞清楚了運弓的基本原理之後,讓我們再來探求一下小提琴的發音即音質問題。

  好的運弓完全是為了獲得好的聲音,而好的聲音的核心便是好的音質。一個好的小提琴家,除了要有良好的音準與節奏之外,一生為之奮鬥的便是好的音質,即發音問題。發音有三大因素:(1)弓子的速度:(2)弓子的壓力(有的講為「自重」);(3)弓和弦的接觸點或叫「發音點」。而這三個因素是互相聯繫的,只要其中某個因素變化了,就一定會至少改變另外一個因素。下面讓我們來觀察一下它們是怎樣聯繫而又變化的:假如我們加大了弓弦接觸點上的壓力,我們一定會加快運弓的速度。如若增加弓對弦的壓力,而要求弓速保持不變,那就得把弓弦的接觸點移向琴馬,若減輕了弓弦壓力而弓速不變,接觸點就要向指板方向移動。再如加快運弓速度而保持弓弦接觸點壓力不變,那就要把接觸移向指板。要減慢弓速而壓力不變,則把接觸點移向琴馬即可。在上述實驗中,我們發現這三種因素總是有一種因素是不變的。簡單地講:想要拉強的、響的、結實的聲音弓速就加快,弓的壓力加大並把弓子向琴馬方向移動;如果要拉弱的、輕的、柔和的聲音,反之,弓速就要減慢,弓子的壓力減輕,弓子就要向指板方向移動。一個好的演奏家運弓就好像一個好的畫家的畫筆在調色板上調顏色一樣,只是他能把上面提到的三種因素巧妙地變化使用而已。當然問題並非上這麼簡單的,如在不同粗細的弦上(E、A、D、G弦的粗細不同)或不同長短的弦上(把位不同、弦的長短不同)呢?這就要靠我們的腦袋敏捷地反應了。概括地講:好的聲音只不過是弓子在正確的時刻把正確的壓力放在正確位置上而已。這是結論。它是科學的,也是唯物的。因此任何一個人,只要認識這一點,那麼經過長期的艱苦的訓練,他的音質一定會改觀。而良好的聲音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關於右手技術,這裡只談到了它的理論基礎,即出發點。而如何進一步發展右手技術,就是說應用技術,譬如,如何使整個手臂的力量通暢、流動、弓子在弦上的用力方向,琴馬和音柱構成的音源中心及擴散,以及腦、心指揮、控制手指輸出所需要的正確力量等等,這裡都沒有進一步論述,因為這些都可以另立專題論述。

  我國小提琴教師在發音、音質方面的研究應該稅也是很先進的:如竇立勳教授發表的「抗彎力」理論、張世祥教授講的「彈簧系統」、李克強副教授的「合力」論,以及俞麗拿教授主張的「在斜坡上拉琴」等等,都體現著深刻的物理學、運動力學的道理,而且有著極大的實踐指導意義。今天我國小提琴教育事業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的確是我們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的緣故。

  關於左手技術

  假如持琴姿勢、左手手形是正確的,我們使各手指自然地落在琴弦上,那麼可以看出第1、2兩指是斜著俯向琴頸的,而第3、4兩指則保持同第1、2指的想像上的延續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匯合,在這種手指自然地落在琴弦上的排列位置下,可獲得下列各種音程;第1、2指之間是全音,第2、 3指之間是半音,第3、4指之間是全音,第1、4指之間在一根弦上形成純四度。這是手指的自然排列位置,也是小提琴指法的基礎。

  演奏小提琴時,左手的主要困難之一就在這裡,也就是說,所演奏的音樂常常和這種自然手指排列位置不同時,這種矛盾如何克服? 根據生理解剖學對人的手的解剖:從臂叢通向人的手指共有三條神經:正中神經(較粗)、橈神經(次之)、尺神經(較弱),其中正中神經管三個半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和半邊無名指),橈神經管兩個手指(大拇指、食指),尺神經管一個半手指(小指和半邊無名指),因此從這裡可以看出,大拇指和食指有兩條神經管著,中指和小指有一條神經管著,無名指則是由兩條不同的神經各管半邊。這樣,我們便可以從手的生理特點上得出:大拇指和食指最靈活(較獨立),中指和小指次之,無名指較差。另外,由於無名指由管中指和小指的兩條神經各管半邊,所以,它有分別靠近中指和小指的傾向。了解了這樣的生理特點對合理的發展左手技術是極其重要的。

  在我們了解了左手的自然排列位置和手指的生理特徵之後,便知道要發展左手技術,從那裡著手是正確的了。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只要我們在給學生教左手技術時,一開始便著眼訓練學生左手指的上下起落動作,前後伸縮動作和左右過弦動作,是能夠克服我們手指生理上的弱點的。因為手指在指板上只能有上下、前後、左右這三種動作,而若認真訓練了,那麼今後不管碰到任何困難的技術情況:如手指排列位置是自然的也好或非自然的也好,以至於在演奏雙音或半音階時等,都不在話下了。

  這裡還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手指的上下起落訓練,因為它是手指的獨立活動、彈性,靈敏性的基礎,而這是小提琴左手技術最起碼的。我在讀書時,我的老師竇立勳教授編了許多前符點、後符點節奏的手指起落彈性練習給我們訓練,我要他把譜子抄給我們;他說口授就可以了,這樣更動腦子些。這些短小的練習真是些效果極好的練習,可惜竇先生已過世廿年,我沒有把它完全記錄下來,這一點使人想起蘇聯柯崗教授在給他的學生教手指練習時,也是向學生口授的,他把這些口授材料稱之為特殊練習,也從不寫出來,可能都是為了讓學生用腦。奧爾有一句名言:「練琴就是練腦。」如何把各個手指調動起來、組織起來,心理因素、腦子意念是十分關鍵的。手指上下起落練習的核心是指根子發力(第三關節)。表面看,一個個的音是通過指尖觸弦產生的,而實際上它是由指根關節的起落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觸弦效果,好象彈鋼琴,似乎是手指觸鍵在出聲音,其實是琴膽裡面的機械活動榔頭在敲琴弦而發出的聲音。指根發力還有進一步的意義;如果控制力是集中在指根關節處,那麼將對發音、揉弦、音準都是大有好處的,因為是從同一個力量源泉出發,把這些技術問題統一成一個整體了。有不少學生,4指按下去十分彆扭,又僵又硬,但如果利用指根關節起落觸弦,那就什麼問題都會解決了,當然這還涉及到左肘位置及左手手形是否合適,但指根關節起落、指根發力是最基本的一點。至於在訓練左手指的起落時,起多高呢?一般抬至該手指前面一個手指的第一關節處就行了。若抬得過高,便成了多餘動作,而多餘動作是手指靈活的障礙,當然如果不抬起來呢?那也不存在左手指的訓練了。而手指落下時,落在手指的哪裡呢?最好要瞄準地落在每個手指靠虎口的那半邊的肉墊上,即左手的左半邊,這是左手的最好觸弦位置,它是手指的敏感性及獲得良好的音質、音準的一個保證,有人講這是手指上長的眼睛,是十分形象的。

  科學小提琴教學涉及的範疇是很廣的,但右手技術、左手技術的基礎,也就是說它最本質的地方,便是我上面論述的問題,它還僅僅是個出發點,但它是唯物的,是符合生理、物理、心理實際的,因此是行之有效的。當然它也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慢慢地認識的。

  (作者:吳玫,系陝西教育學院音樂系教師)

---

掃一掃,關注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音樂基礎常識、音樂故事、名家軼事等更多豐富精彩內容。

點擊左下角 了解更多信息



相關焦點

  • 論小提琴教學的基礎
    小提琴傳入中國是清朝末年的事,當時慈禧太后辦了管弦樂隊,也訓練了些人才。1921年底成立了北平音樂傳習所,教師大部分是從慈禧太后樂隊訓練出來的人,這可以說是我國小提琴教育事業的萌芽。而我國真正的小提琴教育事業,應該說是1927年肖友梅在上海辦的國立上海音專開始的,但當時任教的主要都是一些外國人。
  • 小提琴教學跳躍式學習
    ,各種考級的議論包圍了他、考級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他為每一位小提琴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公平的、能展示自己的舞臺、筆者認為家長為孩子制訂學習計劃無可非議,但要因人而異,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文章從教師、家長、社會等方面對當前小提琴教學進行剖析,對於目前最常見的「功利」性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用「考級」代替小提琴教學的危害性。
  • 【小提琴教學】分享練習固定調的實用方法
    業餘學小提琴碰到的一個難題是如何練習固定調,由於我們從小開始接受的音樂教育都是簡譜,現在一下子要用固定音高來讀五線譜,唱起來感到很彆扭
  • 中國國際音樂大賽(小提琴教學)大賽發布會舉行
    11月15日,中國國際音樂大賽(小提琴教學)大賽、全球音樂教育聯盟校長交流季暨第三次理事會新聞發布會在中國音樂學院新聞發布中心舉行。會後,中國音樂學院與費城交響樂團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 中國國際音樂(小提琴教學)大賽將於2020年5月舉辦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楊進欣)在2019年中國國際音樂(鋼琴教學)大賽成功舉辦的基礎上,中國國際音樂(小提琴教學)大賽將於2020年5月1日至11日在京舉行。這是記者從15日中國音樂學院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
  • 名家探討中小提琴教學之道 如何讓小提琴變得簡單易學
    原標題:名家探討中小提琴教學之道 如何讓小提琴變得簡單易學   如何讓小提琴變得「簡單易學」?12月9-13日,中央音樂學院將舉辦中小提琴藝術節。該活動將特別邀請重慶市小提琴教育新生代實力派張又教授現場講解。
  • 自學小提琴培訓教程,是否能學會小提琴?
    隨便在網上一搜,就可以找到眾多的小提琴培訓教程,有些同學希望能通過這些小提琴教程自學小提琴,那麼小提琴是否能自學成功呢?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提琴培訓這個行業,一千個小提琴老師就會有一千個小提琴學習的方法。
  • 琴羽小提琴呂老師專業解答:小提琴入門很難嗎?
    在琴羽小提琴工作室教學這麼多年,到現在還是很多朋友會問:小提琴入門很難嗎?我一點基礎都沒有能學好不?今天琴羽小提琴呂老師就從專業的角度來和大家解答一下小提琴入門要學什麼?到底難不難?  小提琴入門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基本姿勢(站/坐姿、持弓及夾琴)、空弦演奏三大塊內容。一、基礎知識首先是對小提琴的一個初步認識,了解基礎的構造。
  • 小提琴前10次課堂教學,你能學到什麼,你會學到什麼
    小提琴前十次課程教學方案,是帶入門提琴學員的一個大體進度,希望能給想學和初學小提琴的孩子及家長一個參考。第一課:1 認識小提琴;2 站姿;3 持琴、持弓;運弓。第二課:1 調琴、給音位做標記;2 初識五線譜;3 為了提高孩子學琴興趣先教一首《閃爍的小星星》,今天只教第一句。
  • 零經驗也可以上手的小提琴教學應用程式?「Trala」獲350萬美元種子...
    Trala 是2017年推出的小提琴教學應用程式,由 Sam Walder 和 Vishnu Indukuri 在美國芝加哥創立,旨在為初學者提供小提琴課程和學習工具。Trala 上的小提琴課程是由一些著名的小提琴家設計並精選的,講師包括 The Who 的電子小提琴手 Katie Jacoby、擁有超過200萬關注量的 YouTube 巨星 Rob Landes、古典小提琴家 NunéMelik 以及著名的小提琴基礎知識專家 Grace Youn。
  • 俞麗拿:讓小提琴講中國話 50多年專注演奏教學
    俞麗拿在演奏小提琴。資料照片俞麗拿今年78歲。「因為我是《梁祝》首演者,大家就知道了我的名字。」在上海音樂學院教學大樓裡,記者見到了剛剛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的俞麗拿,她說,「大家都以為我在文藝單位,其實大學畢業我就留校當了老師,到現在已有56年教齡。」
  • 如何讓小提琴變得簡單易學
    如何讓小提琴變得「簡單易學」?12月9-13日,中央音樂學院將舉辦中小提琴藝術節。該活動將特別邀請重慶市小提琴教育新生代實力派張又教授現場講解。傳統教學的難點主要表現在:1—10級慢慢地爬,8年、10年修成正果。在「爬山」的途中很多人都被換把、揉弦、音階、雙音、跳弓等技術問題困死在路上。據了解,張又教學法把所有技術訓練統籌在基礎訓練的幾種科學的規律性的能舉一反三的遊戲中:1、2級一種,3—10級用同樣的訓練,每天只需幾分鐘,技術無意間與日俱增。在穩定的技術框架裡,音準、節奏花時甚少。
  • 聊聊小提琴東歐俄羅斯學派與西歐法比派
    法比小提琴學派 1782年維奧蒂第1次來到du法國,在他的訓練和影響zhi下,法國的P.巴約、P.羅德和R.克魯採共同創立了法dao國小提琴學派。1795年巴黎音樂學院成立,它成為年輕的小提琴家們嚮往的學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學,幾乎都採用J.
  • 學小提琴好的開始最重要
    小提琴演奏能力的好壞取決於第一個老師,大部分音樂班或音樂系的老師在接到新生的時候,最常碰到的問題是「學生的基礎不好」。每每要花至少三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重新調整基礎;而學生們每換一次老師,姿勢就要重新改一次,這對師生兩造而言都是非常挫折的一件事。最糟的是花了很多時間調整,還不一定就可以把毛病根治。
  • 小提琴課堂:盤點練習小提琴,要學會的7種方法
    大家好,我是活潑開朗、有才華又有氣質的小提琴愛好者伊人,我會每天在這裡和大家分享關於小提琴的知識,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練習小提琴要學會的7種方法。如果你想學好小提琴,你必須注意練習小提琴的方式方法。1、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學習小提琴演奏知識和技能可以培養他們的演奏能力、表現能力和教學能力。如果學習者有明確的目標要求,他會有一個強烈而持久的動力。儘管他會很苦,但似乎很享受這種痛苦,並且會堅定不移地克服練習過程中的各種困難,走向勝利的另一面。
  • 送給學小提琴的孩子
    送給學小提琴的孩子:1.小提琴需要練童子功,也就是練手指,起步學年齡較小。拉左手練習不能間斷。(配圖1是我淘到的很好的左手練習庫存書,供琴童爸媽參考),無論拉到什麼時候,左手練習就要練到什麼時候。孩子初中前拉過帕格尼尼,巴赫,柴可夫斯基D大調協奏曲,但左手練習每天練。
  • 張雷老師分享小提琴泛音教學經驗(附教學視頻)
    小提琴泛音分為,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在小提琴上,是由於琴弦在整體振動的時候,琴弦的各個部分也分段同時振動,產生出一系列的音,總而稱之為泛音。由於泛音的音色透明,又頗有幻想色彩與神秘感,因而具有獨特表現力。
  • 對於小提琴集體課的利與弊,你知道多少?
    近年來音樂教育的發展呈現出普及化趨勢,越來越多家長和學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在小提琴教育上。集體小提琴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更好地滿足教學改革和小提琴教育實際的需要。本文通過比較小提琴集體教學和個人教學的利弊,分析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優缺點。
  • 如何解決在線器樂教學中的挑戰與難題?聽小提琴教授楊戈芳怎麼說
    與單純的讀寫學習不同,如何在線學習器樂演奏,如小提琴這種使用聽覺、視覺、動覺等多感官的樂器,其中又有什麼訣竅?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楊戈芳將近期遠程視頻教學的經驗總結並分享。在線器樂教學面臨的挑戰作為資深好萊塢音樂製作人,楊戈芳是一位熟知現代錄音技術的專家,他將視頻課的挑戰分為技術支持與教學特性兩部分。
  • 學習小提琴的幾個技巧,高手的話一定要記住哦!
    雖然客觀上小提琴的音準較難掌握, 但這並不意味小提琴的音準就不能掌握。只要我們主觀上做出努力, 掌握科學的演奏方法, 拉準每一個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學小提琴的也許都明白:小提琴的音拉不準,不但令人難受,而且完全沒有繼續練下去的必要。否則,一切都是白費力氣。所以,要學好小提琴,非得把音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