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瓶裝水桶裝水已經成為生活潮流,挑井水、燒自來水已成記憶。信息時報記者 黃亦民 攝
1991年,珠海加林山礦泉水公司率先推出了中國第一桶加林山桶裝礦泉水。 信息時報記者 杜翠 攝
編者按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從1965年廣東生產出中國第一瓶自主開發的「霍山牌」龍川礦泉水後,一轉眼45年已經過去。從幾十年前我們只能喝井水、燒自來水,到今天的瓶(桶)裝飲用水已經成為如糧油一般的生活必需品。人們隨處可以買到價廉物美的包裝水,這種便捷的現代生活方式,增添了都市人的幸福感。從1991年瓶(桶)裝水總產量23萬噸,到2010年的總銷售量超過800萬噸,如今的廣東,已經成為全國赫赫有名的瓶(桶)裝水大省。連續十幾年持續高速發展,打造了廣東瓶(桶)裝水這個強勢產業,譜寫了耀眼奪目的文化和歷史篇章。
羅坦,廣東瓶裝水行業協會會長,廣東水行業名副其實的元老。他曾在1983年參與益力礦泉水的開發,在1991年擔任麒麟山礦泉水總經理,其後進入廣東瓶裝水行業協會,至今仍在為推動廣東水行業的健康發展辛勤付出,四月的廣州,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羅坦坐在辦公室裡與記者侃侃而談,回憶廣東的水業發展史。
霍山礦泉水
萌芽期
河源龍川產出「東方維希」
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會記得中國最早的礦泉水有兩個品牌,一個是青島嶗山,一個是廣東龍川。「嶗山礦泉水是德國人在青島廠開發的,我國第一個真正自主開發的天然礦泉水,就是1965年,在廣東河源市龍川縣問世的享有『東方維希』盛名的『霍山牌』龍川天然礦泉水。」
羅坦告訴記者,龍川礦泉水的開發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1960年,一支廣東省地質普查隊正在龍川黎嘴鎮梅子山勘探。其中一名隊員突然肚子痛,痛得全身冒汗,大家束手無策。有名隊員從山溪瓢了一瓢巖石根部的山泉讓他喝,片刻,這名隊員的肚子竟然不痛了。隊員們都感到十分驚奇,他們發現梅子山下有一巖石冒煙,其間不斷流出泉水。
此後,「梅子山出了仙泉」的消息不脛而走,四鄉八鄰,遠至江西、福建的民眾,老幼相攜、提壺帶罐地到梅子山求仙水。把這「仙水」用於飲用、煮飯和治病。以當年中山醫學院礦泉研究室陳炎冰教授為首的幾名科研工作者聞訊感到,對該泉水進行跟蹤監測、化驗、分析,認為該泉是「珍貴天然礦泉」。經國內外著名專家鑑定,該泉可與著名的法國「維希」礦泉水媲美,被譽為「東方維希」。
1965年,時任廣東省省長的陳鬱3次親臨龍川縣黎嘴鎮梅子山考察,指導該礦泉的開發工作。廣東省地質地礦、衛生防疫、醫藥衛生等部門積極響應配合,與當地政府開發建設了我國第一個礦泉。該產品定名「霍山牌」龍川天然礦泉水,於上世紀90年代列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國宴飲料。
龍川礦泉水經歷了文革與改革開放,大浪淘沙後,曾經的輝煌不再。這個口感有點「鹹鹹的」礦泉水品牌,只留在了上一輩人的回憶當中。
礦泉水大熱
導入期
廠門口排長龍等拿貨
「但廣東的包裝水真正開始形成行業,還是到1991年才開始的。」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葉間,廣東省瓶裝飲用水開始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行業,進入了發展的初級階段。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南國,國內經濟高速發展,老百姓消費意識和水平逐漸提高,各行各業都在振興發展,全國開始掀起開發天然礦泉水的高潮。當時,全國建造了1000多個礦泉水生產企業,廣東也有近200家礦泉水廠。
1983年,深圳益力礦泉水在廣東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等各界支持下,引進法國「西德樂」的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建造了廣東規模最大的礦泉水廠。在那個年代,一批知名的礦泉水品牌紛紛湧現,如珠海「加林山」、封開「麒麟山」、佛岡「佛寶」、陽江「粵寶」、龍川「霍山牌」、海南「椰樹」(當時海南屬廣東省)、鶴山「華山泉」等。其中,「粵寶」、「椰樹」曾入主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為國宴飲料,「霍山牌」天然礦泉水曾為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國宴飲料。
「那個時候,一家水廠最多只有幾千噸產量。現在的龍頭企業,一年幾十萬噸產量是很普通的。」回憶當年,羅坦十分感慨。1991年,羅坦正式擔任麒麟山礦泉水廠廠長,在任的4年間,為企業創下了驕人的業績。「那時候的日子真好過,毛利接近40%,益力礦泉水的終端零售價可以賣到2.8~3元,麒麟山礦泉水也能賣到2.6~2.8元。」在那個年代,汽水也就幾毛錢一瓶,喝瓶裝礦泉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即便這樣,礦泉水仍然供不應求,當時很多人都在廠門口排隊等拿貨。」
「當時的礦泉水熱,是我國傳統飲料品種的創新期,不但促進了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且帶動了社會消費,瓶裝天然礦泉水成為時尚飲品。」羅坦說。
桶裝水興起
加林山推出「第一桶」
1991年,中國第一桶桶裝水在珠海誕生。早在上世紀中期,由美國牽起的5加侖桶裝水消費在國外已十分流行。香港也開始了「屈臣氏」桶裝水的生產。但在這一方面,國內還是一片空白。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珠海加林山礦泉水公司考察了國外的桶裝水市場,論證了「桶裝水」在我國內地的發展前景。認為「桶裝水」適合國情。「桶」可回收循環再利用,降低了包裝成本,適合國內的消費水平。
1991年,珠海加林山礦泉水公司率先推出了中國第一桶加林山桶裝礦泉水。大家可能不知道,這種成功背後包含了多少艱辛。當時,桶是通過香港從美國進口的,而桶蓋(聰明蓋)在國內還沒有生產,進口飲水機價格高得離譜。但在開放改革初期,國人把「桶裝水」視為身份象徵,成為寫字樓及家庭的高尚擺設。「桶裝水賣價極高,當時一桶水曾經最高賣到120元。」
「第一桶」帶來了商機,帶來了市場。僅幾年,桶裝水產業鏈快速發展,桶、桶蓋、飲水機、桶裝水灌裝設備等與桶裝水配套的工業風起雲湧,營銷配送桶裝水的「水店」和「安吉爾」水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第一桶」榜樣的力量,牽起了全國桶裝水發展的高潮。「第一桶」帶來了商機,帶起了桶蓋、飲水機的自主生產。1992年,珠海永隆加林股份有限公司加林飲水機廠率先全國設計製造了第一隻桶的聰明蓋,生產了第一臺飲水機,贏得了市場先機。珠海永隆加林股份有限公司申請了「聰明蓋」的專利,起草了飲水機的行業標準。
現在,桶裝水已普及社會,多數家庭的桶裝水不僅用於飲用,還用來泡茶、煮飯、煲湯,幾天就能用完一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