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旅行」在殺入中國市場後,越來越受年輕人追捧。回憶起來,它的走紅,要感謝在2015年前後,大肆在大學生、年輕白領中流行的「職業規劃服務號」們。
▲ 舉個例子
當時還是一名大一新生的我,在看到「包住宿、往返旅費」「邀你免費去體驗東南亞義工」之類的宣傳,和許多同學一樣,迅速把推文轉到朋友圈,期待能成為得到免費義工機會的幸運鵝。
▲ 圖片來自原推文
「邊旅遊、邊做義工」「給簡歷加分」多麼有誘惑力啊。幾周時間裡可以用英文支教,可以參與海龜、大象保育工作,可以修繕社區建築……原來有這麼酷的活法!
當然,我最後沒有成為天選之子,但是帶著真的想為世界貢獻點什麼的想法,還是心動想要參與。
在挑選組織機構的時候,我們也上網看了網友體驗分享,基本上不管是什麼組織,都有好壞參半的評價。當然,在知乎這種開放性社區,有水軍也有黑子,自然不能全部相信。
▲ 模擬一下當時我的決策過程
最後,我選擇了營銷鋪天蓋地的,看上去是最正規的一家,滿懷期待報名了兩周斯裡蘭卡的義工之旅。可第一周的加勒義工項目,就讓我清楚地明白自己不過是「上當受騙」而已了。
看上去光鮮亮麗的支教活動,不過是被拉去當地小學,加入到孩子們玩樂的隊伍中,給不懂英語的孩子教學。
而觀看高蹺漁夫、體驗民俗,也不過是被領隊帶到免費海灘,看著本身就只為遊客拍照而存在的高蹺演員掙了幾把錢。
▲ 背景便是傳說中高蹺漁夫捕魚的地方
最後頒發證書的時候,當地領隊一個個問我們名字,好隨便地寫在證書模版上。可笑的是,還是語法不規範的證書(本人也就隨手扔了,不想拿著騙人)。
▲ 沒想到網際網路上有人曬圖
▲ 傳說中當地義工組織,238條搜索結果,空頭FB主頁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我們倒黴,項目貌似出了什麼意外,完全沒根據時間表來,最後公司負責人還飛過來,親自給我們道歉、建立友誼、安撫情緒。
我也問了其他同行的夥伴,有沒有上當受騙的感覺。但大部分都採用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也有不少就表明了自己對於「慈善」的期待,本來就大不如旅行的體驗。
義工旅行,從哪裡來?
________
我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不如先讓我們回到原點,檢視一下「義工旅行」這令人玩味的概念。
和許多新潮概念一樣,「義工旅行」(Voluntourism)也是一件舶來品。不少如UNICEF、UN Volunteers、Save the Children的NGO,在全球範圍內,呼籲世界關心人權、環保等世界議題。
▲ 一個正面例子
但是不少人從中發現商機,發現加上像樣的體驗活動和包裝營銷,慈善事業還有廣闊的利用空間,可以比直接募捐籌錢,更加吸引歐美受眾,甚至藉機從中牟利。
從2008年到2012年,谷歌上關於Voluntourism的搜索結果翻了20多倍。而在幾年之後,正如文章開篇所提到的那樣,這個概念在中國走紅。
▲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個概念不斷深入中國年輕群體的時候,在西方世界裡卻捲起了一陣「自我檢討、抵製作秀慈善」的風暴。
在2014年,一位叫做Pippa Biddle的哥大學生,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為何我不再參加義工旅行了?》的文章。
文章後被New York Times、the Huffington Post等西方主流媒體轉載討論,總共獲得了上萬次轉載,收穫過千條評論,戳破了許多外人眼中的高尚謊言、慈善泡沫。
▲ Pippa本人(圖片來自Qcamera)
她在文中提到自己在高中假期前往坦尚尼亞義工旅行的經歷:
「我們此行的目的是為當地孤兒院建立一座新的圖書館。我們白天都會花6個多小時和泥、砌牆,可是在晚上,當地的工人會把我們白天的勞動辛苦拆除,因為我們,這些生長在私立寄宿學校的女孩們,不懂任何建築知識。」
▲ Pippa在坦尚尼亞(圖片來自其個人網站)
她坦言,六年的義工旅行經歷讓她明白,比起走進需要幫助的地區去試圖教英語、算數,去刷牆、壘磚,她更應該做的應該是募集資金、訓練志願者、設計項目、分享故事。
雖然短期內,你可以走進一位異國小孩的生活裡,可以給他或她帶來快樂、支持、知識,但是在你走了之後,你帶來的積極影響能持續多久?
在文末,她呼籲年輕的男孩女孩們拋棄「白人救世主」心態,明確為什麼自己想要來一場「義工旅行」,問問自己有什麼真正能派上用場的生活技能,而不是花重金買張機票,帶著相機,飛到世界的另一端去「體驗生活」。
我多希望自己能早一點讀到這篇文章。
我在前往斯裡蘭卡之前,雖然在報名階段,接受了小小的考核,包括「自我介紹」「為何想參與?」「特長技能」,但是從來沒有思考過我這些能在教室、舞臺發光的技能,對於當地孩子、社區有多大的幫助。
▲ 某國內著名公司選拔介紹
而直到今日,翻看我參與的項目的介紹時,它陳述的方式也是耐人尋味,只能感慨那時確實too young too naive。
▲ 而一人竟然也能成團
義工旅行,如何定義?
________
義旅公司EASIN創始人Eris,在接受《環球旅訊》採訪時介紹道:
「義工旅行從歐美傳入中國市場。在最早的發展時期過於純粹,其實並不像是旅遊產品,而單純只是義工服務類的事情。參與者的體驗環境通常十分惡劣,義工服務的目的性很強,並沒有什麼旅遊體驗可言。」
這麼看來,目前中國義工旅行市場現狀,是市場調整升級的結果?
不過「義工旅行」,到底指的是哪樣的出遊?一般來說,在國內比較受歡迎的義工旅行,多半是去民宿以工換宿,項目也不收取任何費用(近年來也有中介設計出,在國內進行的動物保育項目等)。
▲ 新華社還發文提醒過大學生小心陷阱
而在前往國外的「義工旅行」裡,沒有人規定「義工」活動要佔多大比例,更不需要籤署任何勞務合同,不少中介們就藉機稀釋義工活動的比例,或是隨便安排,企圖矇混過關。
義工旅行的市場份額基本上已被幾大玩家瓜分完畢,產品內容同質化程度高。目的地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如亞洲的泰國、越南、斯裡蘭卡等,非洲的南非、納米比亞、摩洛哥,以及更遠的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等。
▲ 來自某網站截圖
項目類型75%以上都是義工支教活動,當然也有新鮮玩法,如關愛野生動物、婦女支援(Women Empowerment)、醫療救援等項目,不過大多一天的工作時長都不會超過5小時。
▲ 來自某網站截圖
而一些不是很受關注的小眾項目就只有簡短介紹。不過我猜測這樣也便於公司們隨機應變吧。
而隨著我瀏覽越來越多的不同公司、不同項目,我還發現了更多問題。比如在這份秘魯的宣傳手冊裡,竟然出現了墨西哥、長灘島的名字,當然還有更多破綻,我只是舉個例子。
這種雷人感受,大概和很多拼夕夕的購物體驗類似吧。
義工旅行,為什麼壞?
________
作為一個體驗過的大傻子,我想簡單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事先聲明,我不否認也存在真正的正規、慈善類的義工旅行,但在此討論的只是商業性質的義工旅行。
1. 研究表明,前往海外目的地的義工旅行,大部分都在4周時間以內,而不少公司更是允許只報名1周的活動。而不少項目,在1周的時間裡,更是只會提供2-3次,讓你真正做義工的機會。比如,我1周內只和某小學的學生接觸了不到5個小時。
我不否認和他們在一起玩耍時,我們能給彼此帶來的快樂。但是若這些孩子們總是要在上課時,被來自異國的一群群大哥哥大姐姐們打斷,總是要學習同樣的東西(比如「義工們」總是會教學簡單英語),真的建立了情感但是保質期只有一周……
這有啥用???
2. 中介們聯繫的義工旅行項目,往往都要收一大筆錢,很多情況下會比舒適自由行還要貴。而這些公司們就接著曖昧的概念,打著公益的旗號,有底氣地向報名者收費了。
▲ 國外也是亂象叢生
而調查表明,你交的錢可能有3/4,都進了各種服務商的口袋裡,真正被拿去做善事的只有1/4。那為何不選擇直接捐款呢?或者為何不選擇直接旅遊呢?
而假設你真的選擇了一個以義工活動為主的項目,在你快樂貢獻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的工作是從何而來的?當然有這樣的可能,在原先的社區裡沒人能勝任這份工作。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是佔了蘿蔔坑的人,因為你,別人喪失了一份工作機會。
那要是以體驗、玩樂為主的項目,公司帶你去的住宿點、學校、寺廟、保育中心肯定也會簡介從公司那頭受益。容我大膽猜測一番,公司必定也不會多仁義,而且抱著「是我們給你帶來了這條謀財新路」的想法,公司肯定要拿走利潤大頭,這些來自海外的(旅遊)公司的活動還不一定會給當地政府納稅呢。
再來,不少公司還會建議你為學生們準備一些小禮物、文具什麼的。我不排除有真的需求,但是這樣的行為在培養依賴心理。許多老師可能會想,不需勞動、不需付出,我們做的只不過是「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生,就有人給我們送東西、送錢來,何樂而不為呢?
▲ 圖片來自maniAC
在西方世界的語境裡,這種「自以為聖母」的行為,已經被貼上了「新殖民主義」的標籤。
3.我覺得遊玩性質太強的義工旅行太壞,因為不少消費者也在「幫」著一些利益至上的公司吸引更多看不清真相的人。
拿我自己來說,我的斯裡蘭卡之旅,在身邊的朋友、家人眼裡,都算是一件還挺不錯的事情。我雖然在參與其間就明白此行是個錯誤,明白自己是個大笨蛋,但是始終沒有像現在這樣對其大加鞭撻一番。
因為我對於讓所有人知道「我是個傻逼」的事實感到害怕。
▲ 在斯裡蘭卡時我發的朋友圈
但是我也絕對沒有美化過自己的形象。不少朋友在和小孩子們、非野生的動物們(心疼)打過交道後,內心確實會有些感觸、起些波瀾,但是卻創作出了令我匪夷所思的文案和配圖,不少人真的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聖母」形象。
我都看在眼裡,但我也不上前點破這些擺拍效果、所謂的聖母光環。要是被別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噴我冷漠無情,那我豈不是有苦也說不出?
而且,自我形象塑造和一紙(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證書,還是很多人報名的初衷呢。
哦,對了還要分享一下,不少義工旅行項目結束之後,公司都會將你的體驗升華,邀請你將你的故事寫下來和世界分享,被選中還能美滋滋領一份稿費。
▲ 匿名網友
就算對這次義工旅行體驗不是特別滿意,可能也會被吸引,那要不然就不罵公司了?還能順便享受一下被眾人仰望的感覺哈~ 這樣的口碑營銷手段真是妙呵!
解決問題,該怎麼辦?
________
拿不出解決措施的批判,往往不夠有力。
就我而言,已經不相信「義工旅行」了。義工就是義工,旅行就是旅行,何必要掛羊頭賣狗肉?何必要模糊消費者視線?
不過在自由市場裡,一款「90%旅行,10%義工」的產品推出了,仍有消費者願意掏錢,我也無話可說。但我還是希望這些腆著臉賺善人錢的公司們,和愛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聖母們一起,消失殆盡。
若是真的想走出去看看世界的同時,也做點善行善事,那在搜尋引擎上找中介,絕對不是個好的選擇。
我的建議是儘量直接與當地的NGO或是社區聯繫,看看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提供幫助(可能幫不到任何),最好是能保證較長時間、保證自己對於工作有基礎知識與了解……
要是覺得自己無法吃苦耐勞,或是無法拋棄功利聖母心,那還不如就選擇生態出遊,直接為當地貢獻GDP吧~
作者:傑姬
除註明外,均為實拍
本文參考資料 Reference:
[1]. 論文 Volunteer Tourism: A Review, Wearing. & Mcgehee, 2013
[2]. Why I Stopped Being a Voluntourist, Pippa Biddle, 2014
[3]. Cambodia's Invisible Children, Asia Correspondent, 2017
[4]. Before You Pay to Volunteer Abroad, Think of the Harm You Might Do, the Guardian, 2010
[5]. As 'Voluntourism' Explodes in Popularity, Who's It Helping the Most, NPR, 2014
[6]. Volunteer Tourism: What's Wrong with It, the Conversation, 2017
[7]. 我們採訪了義工旅行兩家頭部公司,希望能說清這個小眾市場,環球旅訊,2017
[8]. 義工旅行:提供免費食宿的「詩與遠方」能否說走就走,新華社,2017
回復關鍵詞,查看「極簡旅行」精華文章
機票|酒店|挑選目的地|免籤|旅行計劃 | 海外義工 | 行李|睡機場|青旅|青旅推薦|美食|上網|地道玩耍|旅途安全 | 發朋友圈|旅行書籍 | 辭職旅行 | 房車|旅行十年|流浪三年 | 700天不租房|奇葩中餐 | 語言不通|驚喜目的地|名不副實目的地|奇葩旅伴|網紅CP | 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