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捨不得教育你家的「熊孩子」,那麼他以後不如社會,自然會有人「教育」他。
編 輯:柔山
「熊孩子」可以說是一種神奇的物種,他們可以很輕易的就惹怒老師、家長,而大多數的家長、老師還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今天要說的這個「熊孩子」,可是讓點沒把她老媽氣暈過去,寶媽淘米的功夫,娃就在廁所給寶媽個「驚喜」,這個「驚喜」似乎有點大了。
媽媽在廚房淘米,熊孩子一番操作讓寶媽崩潰,家裡的菜都進了廁所
每周日都是寶媽帶著軒軒去超市大採購的日子,這一天也是軒軒最興奮的日子,因為自己可以在超市裡「大顯身手」了,就這樣母子倆大包小包的回到了家。
母子二人到家之後,由於太累了,寶媽就把買回家的東西先放到了一邊,想著等老公回來再收拾這一攤子東西。
寶媽在屋裡躺了一會,然後打算去廚房淘米,寶媽也沒注意軒軒在房間裡做什麼,過了一會寶媽開始喊軒軒,可是軒軒半天也沒有回應。
寶媽趕緊從廚房出來去房間找軒軒,沒想到軒軒不在自己房間,也不再客廳,最後還是在廁所找到的兒子。
沒想到,打開廁所門,裡面的一番景象可是讓寶媽差點沒站穩,只見今天辛苦買回來的菜都被兒子放進了廁所,而且馬桶已經放不下任何菜了。
周邊還堆放著很多的蔬菜,寶媽看了一眼軒軒,發現軒軒還玩的很起勁,絲毫沒有想理自己的意思。
只見軒軒一會拿起土豆、一會拿起西紅柿,似乎在考慮那個放進馬桶更合適?寶媽靠在門口作為支撐。
相信此刻的軒軒媽,心中一定開始默念:這是親生的,這是親生的,不能打不能打。不過任憑誰看到這個場景,也很難不心生怒火,看來軒軒媽還是有「定力」。
不過接下來軒軒的解釋,可是讓寶媽苦笑不得,更多的還是無奈啊。
菜都進了廁所,兒子的回答讓寶媽很無奈
寶媽說出了第一句話:「軒軒你在幹嘛呢?」軒軒一臉童真的回答:「媽媽,我在替你整理今天買的蔬菜啊,我看你今天好像有點累,我就幫你做了。」
聽到兒子這番回答,寶媽是又生氣又想笑還很無奈。寶媽開始耐心的給軒軒解釋,這些吃的蔬菜是不能夠拿進廁所,倒進馬桶的,買回來的蔬菜要放到冰箱。
不過看著軒軒心不在焉的樣子,估計寶媽說的話軒軒並沒有真正的聽進去並理解,這件事的結果,以把馬桶裡的菜全都丟掉為結束。
這件事看似很搞笑,但背後也反應了很多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最好不要讓娃離開家長的視線範圍,或者要了解孩子的動向。
如果這種事發生在你的身上,你能保證像這位寶媽一樣「心平氣和」嗎?估計我是做不到,所以「熊孩子」還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不要以為年紀小就可以隨便闖禍。
一句「他還只是個孩子」,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有熱心的網友總結了中國家長的3大寬容用語:大過年的、來都來了、還是孩子。
這3句話一出,很多人就是想發火也覺得算了,不過這3句話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尤其是「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被很多家長掛在嘴邊。
有一部分家長,會用這句話當做藉口,以此逃避孩子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可是他還小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如果父母不及時的對「熊孩子」進行教育,孩子邁入社會之後,會有大把人替你「教育」他,所以世上並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們。
對於這些「熊孩子」,教育的確是個難題,不過也是可以做到的,關鍵一點就是抓住教育孩子的敏感階段,而小學正是這個敏感期。
教育熊孩子,小學是個關鍵期
很多的熊孩子在上小學後,會出現不適應、抗拒的心理,因為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育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孩子們一時也很難接受並適應。
而且讓孩子快速的學習並準確的表達,更是困難重重,可見幼小銜接有多麼的關鍵,很多孩子在小學成績跟不上,聽不懂,很大一部分是幼小銜接不連貫的問題。
如果小學的1-3年級就跟不上,4-6年級再想提高成績,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5-6年級開始,小學內容的難度會有一定的提升,也是為了適應小升初。
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是我周邊家長都力薦的一本小學教育書籍,適合幼升初、1-6年級,以及小升初階段的孩子,書中有分階段的進行分析與解讀。
要知道,小學的6年打好了基礎,決定的往往是孩子未來10年的成績,只有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及時轉變,孩子成績才不會被落在後面。
這本書現在正值優惠階段,29.8元的價格就能給孩子帶來改變,等待只會看著別人的進步,自己孩子成績提升上去了才是硬道理。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這樣的熊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