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第二次到蘇州了。上一次還是在8年前,跟團去的,看得全是線上的主流旅遊產品:寒山寺、拙政園和下面的幾個古鎮,走馬觀花的,也沒什麼印象了,只記得那時女兒只有9歲,去寒山寺的時候,新開發的部分正在建設,只有老寺還有點味道,受「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感染,花了10元錢讓她去鐘樓敲了幾下鍾,喜地屁顛屁顛地下來了。
這次去蘇州正趕上清明前,正是江南春風又綠的時節,可惜不是因著旅遊去的,白天基本沒有機會領略其獨步天下的園林風光,卻又想回味那「人在畫中遊」的意境。蘇州的園林,夜晚開放的只有網師園,是幾個園林中體量比較小的一個,但也聊勝於無了。
還得說江南人心眼兒靈巧,尋思個事曲裡拐彎的,園名網師什麼意思?網師弄了半天就是漁夫,但如果叫漁夫園,就狗屁不是了,這麼一拐彎,就把識字不多的人糊弄的一愣一愣地,非來看看園子到底是什麼窯貨!其實網師園原來的名字還真帶了個「漁」字,叫「漁隱園」,那得是南宋淳熙時候的事了,當時是史正志侍郎的宅第。改名網師,已經是乾隆爺坐天下了,園子到了光祿寺少卿宋宗元手裡。現在網師園前的闊頭巷,那時叫王四街,兼取其諧音叫了網師,吳語裡「師」「四」同音的。
從住宿的酒店到網師園有6公裡多的路程,到了十全街下來,要穿過深深的網師巷才能找到它,這也就看出它本就是個精緻的住宅,而不是風景區。在臨近十全街的巷口,掛著個燈箱廣告,標誌著「遊園今夢——網師園夜遊演藝」,演出的時間是7點半,園門未開,趁此機會在周圍逛逛。
網師巷上,網師園邊上有個圓通寺,始建於南宋,張大千曾經此研究過美術,還有個古老的經幢立在那兒。拐過去網師巷是闊家頭巷,也就是原來的王四街,清代改叫闊家頭,是因為這條巷子上住著不少有錢的大佬。雖然也是窄窄的,但比網師巷熱鬧一些,兩邊的鋪子射著些燈火。快走到帶城橋路的時候,有兩個地方惹起我的注意,一個是沈德潛故居,對一個粗通古典文學的人來說,沈德潛大名應該熟悉,看到其老宅,自然有幾分親切;一個是蘇州崑劇傳習所,崑劇是百戲之母,有600年的歷史,京劇號稱國劇,感覺有點委屈了崑劇似的,主要是因為崑劇太雅,受眾有限,今晚在網師園不知能欣賞到崑劇不?
你別說,網師園夜戲第一場就是場崑劇,並且還是最傳統的《遊園》一折,地點選在簃春殿前的冷泉亭旁邊,扮演杜麗娘和丫環的演員全是年輕的小姑娘,擁有良好的容貌和身段,雖然演技火候差了點,但一招一式也有點模樣,還是有驚豔的感覺。只是燈光打的太亂,有點喧賓奪主了。
轉身出來,有個湖面,坐在月到風來亭上,斜對面灌纓水閣上,走出來一個紅衫吹蕭者,《枉凝眉》、《女兒情》從水面上嗚嗚咽咽地傳過來,如果是個夏夜,意境可能更加消魂,可惜現在是冷冷的早春。蕭聲遠去,亭對面的射鴨廊上飄出來一對紅綠男女,那便是柳夢梅和杜麗娘了,再現的是《驚夢》的場景。這是《牡丹亭》中最過癮的一折,戲詞分明有些色情:「緊靠著湖山石邊,和你把領扣松、衣帶寬,袖梢兒溫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唱著演性交,比《金瓶梅》雅致多了。兩位演員從射鴨廊下來,繞過假山,穿過竹外一枝軒,從盛開的玉蘭花下,踏著湖石,嫋嫋娜娜地來到月到風來亭,在觀眾面前卿卿我我,大秀恩愛纏綿,卻又向南去了。
灌纓水閣右側,有個小山叢桂軒,我們到那裡時,早有穿道袍一樣的長衫的女藝人坐在那裡,焚香一柱,演奏的是《良宵引》,古琴的聲音很小,需要大家靜默了認真聽,相機的咔嚓聲這時就顯得非常刺耳。出得軒入萬卷堂,這是網師園最古老、最主要的建築,演出的卻是江南絲竹《姑蘇行》,了無新趣。集虛齋和五峰書屋裡也有演出,有本幫曲藝的代表——蘇州評彈,也是我最喜歡聽的《楓橋夜泊》,但聽慣了評彈大家盛小雲的段子之後,再聽這兩位小丫頭的,感覺提不起勁來,演出過程中,她們還在拿著勁,演出結束我們還沒出得堂來,他們憋不住了,扔了琵琶,連聲說:「可不演了,可不演了!」古箏演奏配著舞蹈,只感覺演奏古箏的少女臉型有異域風採,特別耐看。
擷秀樓的崑曲《十五貫》非常精彩,表演的是《訪鼠測字》,婁阿鼠的表演者是個中年人,很是老道,我拿起相機對準他時,還不忘記擺個pose,但又不脫離劇情,很是到位。
網師園8畝多地的一個小園子,要是單純逛,半個小時就逛完了,穿插上這一系列演出,把江南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園林建築融合在一起,就能把遊客拴兩個小時,留下美好的感受。出得園來,已經快晚10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今聞姑蘇,才識風雅這般。那一片姑蘇城垣,閱不盡千年繁華;這一處深巷小園,網不住月到風採。怎及那水磨的腔調,唱不完的《驚夢》,忘不了的《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