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趙麗英 攝
人民網哈爾濱10月23日電(楊雪楠)10月22日,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的系列新聞發布會和實地採訪活動來到了阿城區,阿城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阿城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宏偉圍繞該區脫貧攻堅情況作主旨發言,阿城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海文主持,阿城區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黃文利、阿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欒青玉回答了記者和公眾關心的問題。
李宏偉在作主旨發言時介紹,阿城區位於哈爾濱市主城區東南23公裡處,轄4鎮、15個街道,其中有扶貧任務的村97個。脫貧攻堅期間,阿城區委、區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提升「三保障」、突出「三精準」,狠抓「三落實」,始終保持攻堅態勢,強化攻堅責任。據介紹,阿城全區成立了15個脫貧攻堅專項工作推進組,構建上下對應、合力攻堅的責任體系。深入開展「五級書記」遍訪貧困村貧困戶活動。逐級逐層籤訂了年度脫貧攻堅責任書,將壓力傳導到位。建立低收入戶檔案,對「六類戶」實行線下關注,及時救助及時幫扶。建立了區社會扶貧資金會商制度,對因病因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予以救助,已發放救助資金20.5萬元。
在完善「兩不愁三保障」方面,近年來,該區通過買、租、改、建等方法,先後完成了279戶建檔立卡戶和537戶農村低保戶、貧困殘疾戶等「四類戶」危房改造,全區農戶住房安全問題全部得到解決。解決了320個村屯安全飲水問題。定期對建檔立卡戶飲用水進行安全檢測,明確工程建成後管理維護權和監督權。開展農村飲水水源周邊環境整治,保障了農村飲水工程長期穩定運行。全區167名貧困家庭在校生全部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就學費用「能免則免、能補則補」。優先享受國家教育資助金、各類公益金及社會捐助金。組織非一線教師與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全區貧困學生無因貧失學輟學。該區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保障範圍,個人繳費部分由政府承擔,做到了貧困人員應保盡保。所有定點醫療機構實現「一單制」結算,全面落實「一免五減」「先診療後付費」等政策。
貧困人口脫貧後,如何重點防非貧致貧、脫貧返貧?「2018年阿城區實現貧困人口整體退出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防貧,建立完善農村人口精準防貧機制。」阿城區扶貧辦主任黃文利表示,阿城區按照「四不摘」的原則採取「近貧預警、驟貧處置、脫貧保穩」的方針,用機制從源頭上築起防貧的「攔水壩」。2019年,由婦聯、區直機關工委等部門發動社會力量和全體黨員捐助,建立了社會扶貧專項資金,籌措資金68萬元,對2018年全區患大病、長期慢病建檔立卡人員35戶55人予以救助,極大地緩解困難群體的生活壓力。「2019年,哈爾濱市也建立了防貧保障基金,這張精準防貧保護網就織得更密更牢了。」黃文利表示。
據介紹,該區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產業扶貧項目「四兩撥千斤」作用,著力培育特色扶貧產業,已實現產業扶貧整區帶動、整鎮聯動、整村覆蓋及戶增收定製等多重覆蓋。積極推進「貧困家庭增收行動」,717戶貧困戶發展增收項目875項,實現增收147萬元,戶均增收2055元。大力推進特色中藥材平貝種植整區帶動項目,79戶建檔立卡戶種植平貝21.6畝。平山鎮、新利街的粘玉米,亞溝街的草莓、粘豆包,雙豐街的肉製品加工,小嶺街的中藥材小鎮等產業扶貧項目紛紛落地見效。完善項目帶貧益貧機制,實現貧困人口產業帶動全覆蓋。全區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542戶,發放金額1776.2萬元,有力地推進貧困人口產業發展。同時,建立了有就業需求的貧困人口臺帳。開設手工編織、種植養殖等培訓班,培訓貧困人口53人次。大力推進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目前已外出務工614人,其中省外務工79人,實現疫情防控下不降反增。利用財政資金和產業項目、光伏電站等收益設置公益崗位312個。
隨著扶貧政策的落實落靠,貧困群眾獲得大量實惠,但自力更生改變生活狀況的願望和動力不足,脫貧後遺症逐漸凸顯。「要富口袋先富腦袋,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阿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欒青玉介紹,阿城區組織開展「自強、感恩、文明」等扶志扶智系列主題活動。教育貧困人口樹立「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思想。完善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經常開展文化扶貧宣傳活動,建立健全了「一約四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推動農村形成文明健康新風尚。並舉辦了「擺脫貧困 走向小康」脫貧攻堅成果展和全區脫貧攻堅頒獎大會,區委宣傳部「阿城發布」微信公眾號設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專題,傳遞阿城減貧聲音,展示阿城減貧成就。
下一步,阿城區將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心裡有「奔頭」,讓群眾奔向小康生活的步伐更加沉穩堅實。
(責編:張齊、趙怡)
【來源:人民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