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滙豐銀行大廈(英語:HSBC Main Building)位於香港中環,屬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香港滙豐銀行大廈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當今的規模、地理、名稱。當今的香港滙豐銀行大廈,是滙豐大廈的第四代建築。
第四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由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打造。設計始於1979年,1981年7月啟動重建,1985年5月20日落成,1986年4月7日正式啟用。這座第四代的總行大廈耗資52億港元重建,是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及首幢耗資10億美元的大樓。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儘管建於30多年前,但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複雜、技術含量最高的建築之一。這棟47層大廈高180米、室內樓面面積達10萬平方米,使用了30,000公噸鋼及4,500公噸鋁建成。
該大樓有8根桅杆,每根包含4根圓柱,支撐起5個兩層樓高的分離式鋼懸掛結構。兩副桅杆之間的跨度為33.5米,懸臂在其上方10.7米。該設計能承載所有的結構負荷,從而實現壯觀的無柱式樓板結構。
這座大樓的另一大特點是在樓頂有一個40米高的中庭,頂端放著一組巨大的鏡子,通過一個明亮的凹坑將陽光反射下來,穿過中庭直達公共廣場。這種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採光,有助於節約能源。
大廈建造所用的配件絕大部分是預製的,整個工程凸顯國際化合作:結構用鋼件在英國製造,玻璃、鋁製外殼以及地板在美國製造,服務設施組件在日本製造。每個原件經過專門設計,最終運往香港進行現場組裝。
從外觀結構上來看,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內空間也儘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重技派」建築風格,這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整幢樓的外觀豐富多變,與傳統的摩天大樓迥然不同。
香港滙豐銀行大樓是革命性的高科技摩天大樓,它幾乎全完預製性,這是一次非凡的冒險。福斯特在該作品上的成功,為其在全球範圍內贏得聲譽。
滙豐大廈施工圖集